到底何为华夏?最佳诠释:有文明之美谓之华,有国家之大谓之夏!

姬元重走中华5000年 2024-12-04 17:06:05

01

“华夏”这个词,对于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它是一个地理概念,是炎黄子孙自古以来世代生活的土地。

它是一个文化概念,是炎黄子孙创造的最辉煌灿烂的文化。

它是一个群体概念,是炎黄子孙的统称,是汉族人的统称。

那么,到底什么是“华夏”呢?

从古至今,其实一直都有学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对“华夏”做出诠释。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在《左传》里,孔子也曾说过这样的话:“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长期以来,最常被引用、最受到认可的诠释,是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的经典定义: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礼仪,服饰,文章,毫无疑问是华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征。

必须要说,孔颖达从文化本质的角度对“华夏”一词进行诠释是非常有水平的。

但是,我认为,孔颖达的这种诠释并不全面,甚至可以说他只概括了一半,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因此,在孔颖达的经典定义基础上,我又对“华夏”进行了重新诠释:

何为华夏?

有文明之美谓之华,

有国家之大谓之夏!

我认为这应该算得上是最佳诠释。

也许你不认同,请看我一一道来。

02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有文明之美谓之华”。

什么是“华”?

作为一个文字,“华”的本义就是“花”,因为“华”的含义越来越丰富,所以就另造了一个“花”字来代表植物开的花。

根据“中华姓氏体系”,“华”是一个图腾,华族的图腾。

华族生活在华地,这是一个以“华”为图腾的古老部落。

西周穆王时期的青铜器“命簋”有这样的铭文:“唯十又一月初吉甲辰,王在华,王锡命鹿,用作宝彝。”

《国语·郑语》:(太史伯曰)“若克二邑(指虢、郐),鄢、蔽、补、丹、依、駻、历、华,君之土也”。

很明显,这个“华”就位于春秋时期的郑国,也即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华阳故城”。

同时,它也被认为是西周时期古华国的都城。

2013年3月5日,华阳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华”不仅是牡丹啊、梅花啊这种“花朵的花”,它还是麦子、水稻、芝麻等这些农作物的“花”。

所以,“华”完全可以代表我们古老的农耕文明。

并且,“华”还可以代表由此产生的“文化审美”。

因此,“华”这个字绝对可以概括我们所有的文明之美,“有文明之美谓之华”就是对华夏文明最准确、最完美、最完整的定义。

华,强调的是文明的概念。

03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有国家之大谓之夏”。

什么是“夏”?

提到“夏”,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夏朝”。夏朝是我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王朝。

一般认为,就是从夏朝开始有了“中国”的“国家”的概念。

夏朝之前一般称为古国。

所以,徐宏教授才会认为二里头遗址是“最早的中国”。

根据“中华姓氏体系”,夏也是一个图腾,夏族的图腾。

而追根溯源,夏族是从首族、页族发展衍化而来的,还有颍族、道族、嚣族、顿族、项族、颜族、顾族等分支。

他们扎堆出现在河南中部和东部地区。

这一点,我有多篇文章进行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言。

这是“首”:

这是“页”:

这是“夏”:

所以,从图腾的角度来看,首、页、夏是可以等同的。

我们现在说都城是“首都”,其实“首都”就等于是“夏都”。

夏,强调的是国家的概念。

04

总结一下。

何为华夏?

有文明之美谓之华,

有国家之大谓之夏!

显而易见,这两句话不但强调了文明的概念,同时还强调了国家的概念。因为,国家和文明同样都非常重要。

相对于孔颖达的“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经典定义,我的重新诠释无疑最准确、最完美、最完整。

所以,我认为应该算得上最佳诠释。

有文明之美谓之华,

有国家之大谓之夏!

换句话说就是,

既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又有广袤的土地,强大的国家。

这一点,放眼世界,举世无双!

因为除了我大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

要么只有文明之美,而无国家之大;

要么只有国家之大,而无文明之美;

再或者,两者都没有。

这里就不举例子了,大家想想就知道。

全世界唯有我中国,兼而有之!

骄傲吧!每一个中国人!

自豪吧!每一个炎黄子孙!

现在,让我们一起高昂头颅,挺直胸膛,自信而大声地念出来:

何为华夏?

有文明之美谓之华,

有国家之大谓之夏!

这便是我华夏!!

这便是我华夏!!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