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拒赔80万只求死刑!景德镇撞死3人案:飙车泄愤能否判极刑?

未寄信札 2025-04-15 20:46:26

“80万买3条命?做梦!我只要他死刑!”江西景德镇街头,20岁司机廖某宇与女友吵架后飙车,将一家三口撞飞当场身亡。家属撕心裂肺的怒吼背后,一场关于“死刑”与“赔偿”的拉锯战正在上演——当“路怒症”撞上闹市限速区,法律的天平究竟会倾向何方?

一、血泪现场:时速129公里的死亡加速度2024年10月2日傍晚,景德镇市昌江大道梨树园红绿灯东侧,31岁的胡某夫妇怀抱11个月大的婴儿,正准备穿过马路前往母亲家吃晚饭。监控显示,一辆白色特斯拉以129公里时速(路段限速40公里)呼啸而过,直接将三人撞飞至半空,婴儿当场死亡,夫妻二人经抢救无效离世。

肇事者廖某宇下车后的反应更令人心寒:他先查看车辆受损情况,随后扶出副驾驶的女友,淡定抽烟,全程未拨打急救电话。警方调查显示,廖某宇因车内争吵情绪失控,故意猛踩油门泄愤,其父亲更在事后威胁家属:“再闹下去,让你们全家死干净!”

二、罪名之争:交通肇事罪 vs 危害公共安全罪案件引爆全网后,廖某宇的罪名从“交通肇事罪”升级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一转变成为判决关键:

1. 交通肇事罪:上限7年,难以服众根据《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最高刑期仅7年。若按此定罪,廖某宇即便负全责,也只需承担“过失致死”后果。但家属痛斥:“他明明知道闹市区人多,故意加速撞人,这不是过失,是谋杀!”

2. 危害公共安全罪:死刑可期,但需证据链闭环律师指出,若证实廖某宇“明知闹市车速过快会危害公共安全,仍放任结果发生”,则符合危害公共安全罪构成要件。该罪名最高可判死刑,需满足“主观故意+严重后果”双重条件:

主观层面:吵架泄愤、无视女友减速劝告、事后冷漠态度,均指向“间接故意”;

客观层面:闹市区超速3倍、撞死3人、社会影响恶劣,符合加重情节。

三、家属拒绝80万赔偿:用死刑为亲人讨尊严“80万能买回我儿子、儿媳和孙子的命吗?”受害者母亲胡女士的质问,撕开了“赔钱减刑”的灰色地带。廖某宇父亲提出“出狱后养老”的赔偿方案,被家属怒斥“颠倒黑白”——将交通肇事归咎于“天灾”,将追责称为“人祸”,彻底激怒公众。

法律专家强调,赔偿与量刑虽有关联,但绝非“免死金牌”。家属拒绝谅解,意味着廖某宇失去从轻判决的关键筹码,死刑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四、法律与民意:死刑判决的三大考量因素

主观恶性:从“过失”到“间接故意”的证据链条警方需证明廖某宇是否“明知会撞人仍加速”,车内争吵细节、行车记录仪数据、女友证言将成为关键。若证实其“为泄愤不计后果”,则更接近“故意杀人”。

社会影响:路怒引发的公共安全隐患景德镇案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因情绪驾驶引发的重大事故频发。若判决过轻,恐引发效仿,危害公共安全。最高检曾明确:“对漠视生命、危害公共安全的肇事行为,需从严惩处。”

法律与道德的平衡:民意能否影响判决尽管司法独立,但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案件难免受到舆论影响。景德镇案中,家属坚持死刑、公众同仇敌忾,或成为法院量刑的参考因素。

五、类似案例对比:死刑判决的司法实践回顾近年类似案件,司法实践呈现从严趋势:

案例1:2023年浙江某司机因纠纷故意撞死2人,被判死刑;

案例2:2022年北京司机酒驾撞死4人,虽赔偿获谅解仍判无期徒刑。

律师分析指出,景德镇案若满足“主观故意+三人死亡+社会影响恶劣”三重条件,死刑概率极大。

六、未解的悬念:庭审博弈与人性反思4月15日,景德镇中院一审开庭,廖某宇承认罪行但否认“故意杀人”,其律师或从“交通肇事罪”方向辩护。家属则高举照片,哭求死刑。庭审焦点集中在:

车速数据能否证实“故意加速”;

争吵细节能否证明“主观恶性”;

赔偿拒绝是否影响量刑。

案件尚未宣判,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已足够沉重:当情绪失控撞上公共秩序,法律能否既捍卫尊严,又震慑效仿?

结语:正义的天平,此刻正悬在景德镇上空。三条人命能否换来死刑判决?“赔钱减刑”的争议何时能休?留言说出你的观点,点赞让更多人关注,让我们共同见证法律如何回应民声!

0 阅读:181
评论列表

未寄信札

简介:收集趣味视频,在时光里,为你留存生活的每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