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春,退踞台湾的蒋介石收到一封中共中央通过在香港的章士钊先生转来的信。毛泽东在信中提出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设想,并告诉蒋介石:“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
退踞台湾后,蒋介石一直记挂着故乡的祖坟。50年代的时候,有传言说蒋家祖坟被中共铲平,信以为真的蒋介石在很长一段时间寝食难安。收到这封信后,他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收到中共的这封信后,蒋介石派曹聚仁秘密前往北京,与中共商谈第三次国共合作事宜。毛泽东指出,如果台湾回归祖国,可以实行三民主义,“一切照旧”,并安排了曹聚仁赴奉化,查看蒋氏祖坟是否完好。
1957年5月,曹聚仁专程到溪口,对蒋家的祖坟,特别是蒋母王采玉的坟莹“慈庵”进行查看。曹聚仁拍了不少照片带到台湾,告诉蒋介石:“尊府院落庭园,整洁如旧,足证当局维护促使之至意” 。
此后的数年间,曹聚仁秘密往来于海峡两岸,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毛泽东提出只要按照“一纲四目”来处理两岸问题,其他一切问题均按蒋介石意见处理。
就在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时,却发生了1968年红卫兵炸毁慈庵的事件。这件事让让蒋介石十分气愤,两岸统一大业也因此搁置,成了一个永久的遗憾。
蒋介石和母亲王采玉的感情极深,在败退到台湾后, 还在自己的卧室内供奉其母遗像, 每天 “亲沐慈恩”。 为了纪念母亲,蒋介石还在上世纪 60 年代末在日月潭为母亲建了一座永久性的慈恩塔,同时也告诉台湾民众要“克尽孝道,永怀慈恩”。
蒋介石幼年丧父,同父异母的哥哥蒋介卿又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虽然蒋父在临终时嘱托蒋介卿要孝敬继母,照顾弟妹,但蒋介卿却置之脑后,在父亲去世后不久便分家单过,让蒋介石母子相依为命。
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生于1864年,是嵘县葛竹村人。她的父亲王有则是个精明能干的小商人,以贩卖土产为业,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日子也还算过得去。
王采玉19岁时,王有则因病去世。家中顶梁柱一倒,王家的家道也随之中落。王采玉的两个弟弟一个嗜赌成性,另一个则患有精神病,因此全家生计便落到了王采玉身上。她只得替人缝缝补补,赚钱贴补家用。
在媒婆的介绍下,王采玉嫁给了奉化县一位姓竺的男人为妻。但没过几年,竺某便病故了,王采玉只得回到娘家生活。
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是奉化溪口一位盐商。虽然颇有积蓄,但婚姻生活却并不幸福。蒋肇聪的先后娶过徐氏和孙氏两任妻子,但在嫁进蒋家没几年便因病去世。
中年两度丧妻,让蒋肇聪总是唉声叹气,郁郁寡欢。蒋家的伙计王贤东见状,便将寡居的堂妹王采玉介绍给蒋肇聪为填房。
蒋肇聪比王采玉年长22岁,娶了王采玉后,这对老夫少妻过得无比恩爱。1887年,王采玉生下长子蒋瑞元(即蒋介石),后来又为蒋家生下了二女一子。
嫁到蒋家后,王采玉勤俭持家,将蒋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十分平静。如果说王采玉有什么忧虑的话,那就是蒋介石这个孩子从小就比较顽劣,让她头疼不已。
蒋介石3岁那年,为了试试自己的喉管有多深,竟往喉管里插进去大半根筷子。幸亏王采玉及时发现,才救了蒋介石一条小命。
两年后,5岁的蒋介石看到院子里的大水缸结了冰,居然站上去试试冰有多厚,没想到冰块破裂,蒋介石一头栽入大水缸。要不是王采玉及时发现,蒋介石很可能就要淹死在那个大水缸中了。
蒋介石8岁那年,父亲蒋肇聪去世。但蒋介石依然调皮玩劣,总是喜欢和一群孩子们舞枪弄棒,每每打得头破血流,方肯散场。在私塾读书时,蒋介石也不听老师的教导,为此没少挨老师戒尺。溪口镇上的人也因此给蒋介石起了个外号叫“瑞元无赖"。
蒋介石15岁时,王采玉为了约束蒋介石,给蒋介石娶了岩头村的毛福美为妻。王采玉十分喜爱这个媳妇,但蒋介石却一点也不喜欢毛福美,对毛福美的态度一直十分冷淡。
1905年,蒋介石打算去日本学习军事。王采玉虽然舍不得儿子,但为了重振门庭、光宗耀祖,还是把节衣缩食所攒的全部积蓄拿出来,资助儿子东渡日本求学。
到了日本后,蒋介石结识了同盟会领导人陈其美。后经陈其美引荐,又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同盟会。
王采玉虽然没什么文化,但知道儿子要干的是大事,所以经常写信告诉蒋介石,让他"死生一视尽义,勿以家事为念"。
1911年秋,蒋介石听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后,立即归国,负责浙江的起义活动。民国成立后,蒋介石受孙中山、陈其美指派,组织武装讨伐袁世凯,成了北洋政府通令缉捕的要犯之一。
蒋介石的家也多次遭到北洋政府的搜查,许多亲友惟恐受到牵连,都不敢与蒋家往来。王采玉却处之泰然,从来没有埋怨过儿子。
1919年3月,蒋介石将母亲接到上海,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母亲。见母亲面容憔悴,形容枯槁,蒋介石的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
蒋介石和母亲在上海共同度过了两个星期后,因要去福建公干,只得将母亲送回奉化。离别时,王采玉一再嘱咐:“瑞元啊,娘知道孙文器重你。娘不扯你的后腿,只是娘希望你,在我活着的时候,每年都要回来看我一次。"
王采玉回溪口后,蒋介石经常往返于上海、奉化之间,看望母亲。1921年初,他又将有病的母亲接到上海,请来沪上名医替母亲诊治,每天亲侍汤药,但王采玉病体总是不见好转。
此时孙中山急需蒋介石的辅佐,因此派邵元冲、胡汉民、廖仲恺等来电催促蒋介石赴广州。蒋介石只好将母亲送回溪口,赶赴广州。到了广州,他的心还在母亲身上,料理完军务后,又回到溪口。
见母亲病体仍无好转,蒋介石于是带着母亲来到普陀山拜佛。这时,孙中山又来电催他去广州。蒋介石无奈,只得赶往广州。行到半路,蒋介石做了个恶梦,梦见母亲去世,于是又匆匆返回溪口。
蒋介石赶回溪口时,王采玉病势已经十分沉重,医生也无回天之术。1921年6月14日,王采玉去世。临终前,王采玉留下遗言,要蒋介石多办学校,记得报恩,同时嘱咐蒋介石,自己死后,不与丈夫合葬。
蒋肇聪一生娶过三个妻子,按照风俗,三位妻子去世后,都要跟蒋肇聪合葬在一起。所以当初蒋肇聪去世时,坟墓建得挺大,里面有四个墓穴。
夫妻死后合葬,是个至少沿袭了千年的礼俗。王采玉不愿跟丈夫合葬,在那个宗法社会,必定有其原因。
据蒋介石在《慈庵记》中所说,母亲在很早前便对他说过:“不必因俗而拊,以余塚之工事,重惊尔父之灵”。而且为了表示决心,王采玉甚至“自置墓碑,以示其意志之坚决。”
表面上看,王采玉不愿意与丈夫合葬,是不想惊动丈夫的亡魂,其实这个理由非常牵强。
学者李敖便认为这只是借口,王采玉坚持不与丈夫同穴合葬,不是怕惊动丈夫之灵,而是由于蒋肇聪已与前妻徐乐、续弦孙氏合葬,她不愿屈居下位,更不愿自己儿子被人议论为第二填房所生,对儿子的前途产生不利的影响。
王采玉去世后,蒋介石请来了奉化有名的风水先生为母亲四下勘察坟地,最后选定了离溪口镇约3华里的上白岩山鱼鳞乔中垄。
据风水先生讲,这个墓穴处正在弥勒佛肚脐眼,母茔择此,可得佛门佑护。这里是一条从雪窦山主峰清明山向东南方发展之龙脉,龙脉气势雄伟,前呼后拥,左旗右鼓,前面朝案山峦重重,如俯伏朝拜,后枕三台火星,为大地佳穴,福荫儿孙权势与财富。
一直以来,奉化人都对弥勒佛有着狂热的信仰,因为据说弥勒佛法名契此,又号“布袋和尚”,是五代后梁时的奉化人。
这位和尚常用竹棍挑着个大口袋在闹市中化缘,能预知祸福,圆寂时端坐在雪窦山一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从那以后,奉化雪窦山成为中国佛教第五大名山,被认为是弥勒佛的道场。
见风水先生为母亲找到了这么好的墓葬地,蒋介石自然十分高兴。风水先生还告诉蒋介石,为了防止压坏龙穴,石器不宜过重,也不能多用石板和水泥,因此要将王采玉的棺材用4个铜环悬空吊在墓中,以免压坏龙穴。
蒋介石是比较迷信的,听风水先生这么说,于是便一一照办。
王采玉下葬那天,是蒋介石择定的“黄道吉日”。孙中山派陈果夫代表自己赶到溪口致奠,并亲笔写下祭文:“呜呼!文与郎君介石游十余年,共历艰险,出入生死,如身之臂,如骖之靳,朝夕未尝离失,因得略识太夫人懿行……”
除了祭文之外,孙中山还亲自为王采玉题写了“壶范足式”四字,刻在王采玉的墓碑之上。壶范足式”四字的意思是女中模范,足为榜样。
王采玉的墓呈馒头状,墓前植石楠二株,其他各处广植树木,形成一片苍翠的林海。墓碑的正面除孙中山的题字外,两侧还有蒋介石自撰、张静江书写的挽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
蒋介石发迹后,又对母亲的坟茔逐年扩建,并在距墓基半华里的半山坡建了墓庄,将国民党元老谭延阎书写的“慈庵”横匾,悬于进门处。
内中竖立许多石碑,其中包括谭延阎书的《孙大总统祭蒋太夫人文》,于右任书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吴稚晖书的《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奖慰蒋中正同志文》、蔡元培书的《国民会议慰勉国民政府蒋主席词》等等,给了母亲莫大的身后哀荣。
王采玉去世后,蒋介石誓言"无论阴历阳历,凡为母亲忌辰之日,不食荤、不动气、不御色,以为终身自惩自戒,冀减不孝之罪于万一",以示对母亲的纪念。
1941年6月5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一场惨烈的空袭,造成近万市民惨死。蒋介石在亲自前往视察并安排善后工作的间隙,仍发电报给在江西的蒋经国,嘱其拜祭祖母:“祖母阳历忌辰十三日已过,未知阴历计算忌辰在阳历何日?查报。望于阴历忌辰日,在赣遥祭。”
每年母亲的诞辰,如果可能,蒋介石总会抽空去母亲坟前祭奠。
1934年12月15日是母亲的71岁生日,蒋介石当时正忙于对红军的围剿,但仍然抽时间去母亲坟前祭奠母亲。在当天的日记中,蒋介石写道:“正午由京乘机出发,以天阴故,飞行甚慢。二时半到沪,六时到杭转奉化故乡,连夜十时半到家祭亲。”
从蒋介石的日记中,也经常看到他对母亲思念的文字。如蒋介石就曾在1946年7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今日下午,约小学生来慈庵唱歌。晚,约友欢聚,时念慈母并念经儿。
遇有与母亲有联系的事情发生,也会勾起蒋介石对母亲的思念和回忆。宋美龄母亲过世时,蒋介石在日记中记道:“上午,得各方消息,证岳母已弃养,不胜悲伤,中国又缺一贤母矣。
乃即成服。”日记中的“又缺”二字显露出蒋介石由此事联想到生母的故去,从中不难体会生母在他心中的地位。
抗战时,重庆曾发生过河南人郑绍发冒认是蒋介石兄弟的事。此人到处说王采玉为河南人,改嫁奉化,蒋介石为他的同母亲兄弟。蒋介石是个聪明人,知道此事既不能大肆辟谣,也不能采取断然措施,于是让戴笠将这个郑发软禁起来,并请陈布雷为其在溪口修家谱。
蒋介石特意嘱咐陈布雷说:“布雷先生,修谱之事,就托你了,请多费心。先母身世,望在家谱内着重提及。”在陈布雷的努力下,如今保存下来的《蒋氏家谱》和《葛竹村王氏家谱》中,王采玉的身世被记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蒋介石很喜欢用祭母的方式给自己减压。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当天便赶回家乡祭母,不久后成功地实现了东山再起。
1931年12月,蒋介石第二次被迫下野,又立刻赶回溪口老家,并再次成功复出。1949年,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后,更是以溪口老家为基地,遥制“代总统”李宗仁,掌控政局。在蒋介石看来,母亲安息之处是一处风水宝地,能够给自己提供一个避风港和重新启航之地。
正因为如此,1968年一队“造反派”擅自挖开王采玉的坟茔后,蒋介石才会如此动怒,甚至拒绝与中共继续接触。
那群“造反派”挖开王采玉的坟墓之后,发现王采玉的棺材被4个粗重的铜环悬空吊着,这也证实了溪口当地流传甚广的说法——王采玉去世后,蒋介石在风水先生的建议下,将母亲的槟榔悬空放置在墓穴中,以免压到所谓的“龙脉”。
这种墓葬方式并非蒋介石的独创,其实它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流行葬式,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悬棺葬”,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在中国,悬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等省,常见的方式是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
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不让棺木接触到地面。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墓葬方式,能让棺材避免直接土壤接触,防止潮气对棺材的侵蚀,起到防潮防腐的作用,使得棺材能够在长久保存。
这起事件之后,国家对蒋母王采玉墓进行了保护。如今的王采玉墓,已经被国家建设成了一个陵园景区,景区包括蒋母墓、杜鹃谷、慈庵、下轿亭、牌楼等主要景点。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去世。弥留之际留下遗言:将来有一天葬到大陆去。相信总有一天,蒋介石的这个心愿能够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