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械发展中,曾有大量工程师尝试使用前抛壳设计解决枪械的抛壳问题。现阶段所有前抛壳的动作模式可以分为两个环节:后坐阶段抛壳组件将弹壳推至弹壳导管位置,复进阶段机框将弹壳前推,抛出机匣。听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设计就是一个大坑,无数结构在此折戟沉沙。虽然大部分前抛壳枪械均未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结构相当有趣,展示了工程师的奇思妙想。
现阶段,笔者个人将前抛壳组件分为两大类:长弹壳导管式前抛壳与短弹壳导管式前抛壳。
长弹壳导管式前抛壳
长弹壳导管式前抛壳往往出现在较早的前抛壳步枪上。这类前抛壳设计中,弹壳导管可容纳2枚及以上弹壳。射击时弹壳从机匣前部的抛壳口排出。该设计最典型的例子为:F2000、RFB与TKB022PM。
F2000通过自动机上的摇臂系统完成前抛壳。抛壳时,自动机上的摇臂与止转卡铁可以将弹壳送入导管,并将弹壳前推,使其从机匣前部排出。
△ F2000突击步枪。
△ F2000的摇臂系统。
△ F2000的弹壳从机匣前部抛出。
△ F2000前抛壳过程。
RFB步枪的设计与F2000类似,F2000的前抛壳使用摇臂系统将弹壳抬起,而RFB则是通过抽壳钩将弹壳抬入弹壳导管。
△ RFB步枪。
△ RFB自动机,使用枪机偏移闭锁,抽壳钩可以将弹壳抬起。
△ RFB弹壳导管。
△ RFB抽壳步骤。
△ 整体抛壳流程。
△ RFB前抛壳视频。
至于TKB-022PM自动步枪,工程师则设计了一套更浮夸的系统。TKB-022PM的枪机与抽壳钩为两个分离的部件。发射时,TKB-022PM的枪机通过起落完成开闭锁,而抽壳钩则会将弹壳从膛内抽出,并与机匣后部的斜面、杠杆等部件配合,将弹壳塞入导管。
△ TKB-022PM步枪。
△ TKB-022的结构。
△ TKB-022PM的前抛壳流程。
短弹壳导管式前抛壳
在前抛壳枪械的发展过程中,工程师意识到:将弹壳引导至枪械前部抛出不但难以带来优势。而且大量弹壳在导管内蓄积必然增加弹壳的运动阻力,很容易影响枪械的可靠性。同时,长弹壳导管还会对退弹产生不利影响,射手很难将弹膛中退出的弹药回收。综合这些弊端,工程师将弹壳导管缩短,最终诞生了短弹壳导管式前抛壳组件。这类前抛壳结构中,弹壳导管只能容纳1枚弹壳,其典型的例子为:MDR、BR-18与KORD重机枪。
MDR的抛壳结构我们已经在正文中详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新加坡下一代步枪:BR-18则是通过一个抛壳杠杆完成前抛壳。发射时,自动机在后坐过程中会带动抛壳杠杆,使弹壳进入导管,并完成前抛壳。
△ BR-18自动步枪。
△ BR-18的自动机组件。
△ BR-18的自动机,红色标记的部件为抛壳杠杆。
△ 类似BR-18前抛壳原理的结构,该图只是演示运作原理,和实际结构存在出入。
所有前抛壳枪械中,笔者最喜欢的就是KORD 12.7mm重机枪使用的前抛壳设计。KORD重机枪的抛壳杠杆安装在机框上。发射时,抛壳杠杆会与机匣上的带动斜面配合,将弹壳推入机框侧面的抱爪与弹壳导管。随后,弹壳将在复进过程中被机框推出机匣。虽然整个流程与其他前抛壳枪械相差无几,但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以及重机枪本身的特性,KORD重机枪的前抛壳组件运作流畅,且难以影响枪械的可靠性。
△ KORD重机枪。
△ KORD重机枪的结构。
△ KORD机枪的弹壳导管位于机匣侧面。
△ KORD重机枪的自动机,抛壳杠杆安装在机框上。
△ KORD重机枪机匣上的带动斜面。红色标记的斜面为抛壳带动斜面,蓝色标记的斜面为杠杆复位斜面。
△ 弹壳抱爪(红色标记)。
KORD重机枪使用开膛待击,前冲击发。开膛待击意味着膛内无弹,根本不存在弹膛检查方面的需求,前抛壳的一大难题瞬间化为乌有。同时,KORD重机枪发射12.7mm弹药;而自动机使用长行程活塞原理,其质量甚至可以超过1000g,这些因素使枪械的自动机在后坐和复进阶段的能量极为充足,这又为前抛壳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KORD重机枪的机匣空间充裕,更大的空间可以降低前抛壳组件的设计难度,方便工程师设计更合理的组件。
△ 批斗前抛壳枪械的小猪。
在多方面因素的叠加下,前抛壳再也不需要“戴着镣铐跳舞”,得已真正大显身手。或许前抛壳的真正作用并不是在无托步枪上使用,解决弹壳打脸问题,而是在重机枪上使用,避免弹壳在狭窄的车体内乱飞,对设备与乘员带来麻烦。
话说想避免弹壳乱飞,那么挂一个弹壳收集袋不就解决了么?为啥要付出这么多代价搞什么前抛壳?
步枪卡了是因为什么?坦克排气筒还有红外影响呢
高射炮都是全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