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这句经典语录来自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现在,它成了许多中国创业者的座右铭,尤其在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出海,向海外寻找新的增长点。可以说,“星辰大海”的梦想正激励着无数企业家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在AI领域,国内大厂与初创企业已展开激烈竞争,试图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国内市场内卷严重,出海成新选择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企业选择出海?说到底,是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将利润压缩到了极限。尤其是技术和互联网相关领域,每当有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便会引来大量同行企业涌入,导致市场迅速饱和,利润也被压榨得所剩无几。这种内卷化趋势让许多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相较于欧美市场,国内用户对应用服务类产品的付费意愿也较低。企业无法通过简单的订阅收费赚取利润,只能依赖广告植入、消费充值等方式获取收益。而对于正在飞速发展的AI行业来说,用户愿意为订阅付费才是收入的关键,这使得很多AI企业转向海外,希望能在付费意愿更强的市场获得发展空间。
国内的AI企业往往会先在国内市场测试打磨产品,待产品趋于成熟后,带着这些“经过考验”的产品出海,尝试赚取更高的利润。据Sensor Tower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全球AI应用活跃用户数已达2.3亿,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今年1月至8月,全球AI应用收入同比增长了51%,达到20亿美元,预计全年收入将达到33亿美元。
主要市场与AI应用的收入结构从全球市场来看,北美是目前AI应用的最大收入来源,占据了全球AI应用收入的47%,其次是欧洲市场,占比21%,中国市场则仅占6%。令人意外的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印度在2024年的下载量排行中名列前茅,贡献了21%的总下载量,其次是拉丁美洲。这也让企业们看到了新的市场机会,纷纷布局这些新兴市场。
在具体应用类型上,当前最受欢迎的AI产品主要集中在对话机器人和图像编辑类应用。ChatGPT便是对话类AI的代表,而图像编辑类的明星产品则是Remini。这款2019年由北京大觥科技推出、2022年被意大利公司Bending Spoons收购的应用,凭借AI图像修复、生成AI宝宝等功能风靡海外,仅今年前八个月就下载超过1.2亿次,收入突破2亿美元。
不仅如此,2024年8月的央视报道显示,中国面向海外的AI产品数量达到了108个,比前一个月增长了14%,展现出中国AI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强劲扩张势头。
大厂领跑AI出海,初创企业后发制人国内的科技巨头自然不会错过这场AI出海的机会。字节跳动、百度、腾讯等公司已经在海外推出多款AI应用。字节跳动凭借其强大的AI大模型,成功跻身多个国家的应用教育榜单前十;百度则推出“不要卷模型,要卷应用”的战略;腾讯会议的海外用户增长近50%,展现出腾讯在全球市场上的快速扩张。
然而,出海并不是科技巨头的专属游戏。正如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最先踏入未知海域的往往不是大国舰队,而是那些更为灵活的“海盗船”——初创公司。在国内市场难以撼动大厂的地位后,许多初创企业开始借助AI的浪潮,瞄准海外市场搏一搏。例如,海螺AI就是一家极具代表性的AI新秀,其在过去一个月内的访问量增长了800%,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AI产品之一。
海螺AI背后的公司稀宇科技成立于2021年,短短三年时间便获得了IDG、高瓴、阿里等知名机构的巨额融资,旗下的AI伴侣产品Talkie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100万活跃用户,且超过一半来自美国。这些初创企业以快速创新和灵活的市场策略,在海外市场上大有作为。
出海并非一路坦途尽管前景广阔,AI出海之路并非风平浪静。企业要面对语言、文化、法律等多重挑战。尤其是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避免被海外市场“刁难”,是每家中国AI企业需要深思的问题。
以TikTok为例,尽管其在美国拥有1.7亿月活用户,但依然多次面临被迫出售的危机,至今还在与美国政府对簿公堂。而对于尚处于起步期的AI应用来说,这类风险更大。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在“远航”的过程中做好充分准备,灵活应对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
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背景下,AI出海成为了中国企业追求增长的必然选择。无论是科技大厂,还是初创企业,都在争相布局全球市场,试图在AI的蓝海中抢占一席之地。然而,这条“星辰大海”的航路并不会一帆风顺,中国企业必须面对技术、文化、法律等多重挑战,只有在风暴中坚守初心,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