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俄罗斯顶尖人才竟是中国人的后代,而且身份还是开国元勋。
这位专家仅在小时候短暂来过中国, 一句中国话也不会说。
可当他在俄罗斯呆了半辈子,却突然要回到中国。
离开自己的舒适圈,踏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他这么做是图什么呢?
与中国的关系阿廖沙是前苏联的航空专家,苏联垮台后,他继续服务于俄罗斯政府。
但有一个秘密,在俄罗斯只有他和政府知道,阿廖沙的祖父是中国的开国元勋刘少奇。
他平时从来不提他的身世,俄罗斯官方也有意淡化这层关系。
不过,阿廖沙作为土生土长的俄罗斯人,就算他说他是刘少奇的孙子,恐怕也没有人会相信。对阿廖沙本人而言,对自己的祖父和父亲,也没有太多的记忆。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系亲属便不在他的身边。
阿廖沙的父亲名叫刘允斌,是刘少奇与何宝珍的长子。
1932年,何宝珍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刘允斌童年过得很孤苦。
直到1938年,刘少奇将他接到延安,不久转到苏联学习。
当时,领导人把子女送到苏联是很普遍的事。
一是为安全着想,日寇猖獗,即使在延安,也不敢说万无一失。
二是希望孩子们能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回来投身革命。
毛主席的几个孩子就先后送到了苏联,但基本上,到抗战胜利,或者建国之后,全都回到了中国。
然而刘允斌却没有,他非常聪明,留在苏联学习核放射知识,希望将来能帮助祖国制造原子弹。
在苏联长大他与一位女同学相知相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生下一子一女。
也就是阿廖沙和他的姐姐。
中苏两国虽然接壤,但面积都太大,所以他们回一趟中国也不方便。
仅仅在婚后不久,回中国住了一段时间,便又赶回了苏联。
一直到1957年,刘允斌知道自己必须回中国了。
他是中国共产党员,在苏联学知识是要为中国服务的。
但妻子对这一决定并不支持,她更希望刘允斌能兼顾家庭。
在刘允斌回到中国后,他的妻子曾带着孩子们来中国看望他。
主要还是希望他能回心转意,回到苏联生活。
但刘允斌正忙于国内的工作,实在抽不开身,妻子与孩子们只能无奈离开。
此后,因为两国关系变化,阿廖沙再也没有来过中国。
见父亲的最后一面时,他才3岁,没有任何记忆。
但他却记住了祖父的样子,1960年,刘少奇访问苏联,曾专门去看望自己的孙子。
阿廖沙与祖父拍了一张照片,成为最后的纪念。
回到祖国转眼阿廖沙长大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俄罗斯已经没有值得他眷恋的东西。
这时他的姑姑刘爱琴找到了他,告诉他中国还有很多亲人在等着他,希望他能回中国看看。
刘少奇的最后一位夫人王光美也来信,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阿廖沙下定决心要到中国来看看,但他的身份束缚了他。
作为航天专家,身上有国家机密,不能以私人身份出国。
1998年,阿廖沙提前退役,就是为了早日回到中国。
2003年,他带着他的家庭,如愿以偿来到了中国,见到了素未谋面的亲人。
从此,他奔走于中俄两国,促进两国的民间友好合作与经济发展。
他还取得了在中国的永久居住权,并开始使用中文名字刘维宁。
现在的刘维宁在中国生活二十年了,他定居在广州,并声称非常喜欢这里的气候和美食。
结语俄罗斯的阿廖沙成为了中国的刘维宁,为了达到这层身份的转变,他放弃了锦绣前程。
或许,继续呆在俄罗斯,他可以成为俄罗斯历史上伟大的航天专家。
但在个人前途与家庭血缘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如今他和中国的亲人们,过着平凡的生活,又怎能说不是一种幸福呢?
作者:山海编辑:山海“司右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