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2岁破格升为湖北省委书记,死后捐献遗体,106张票据令人泪目

每日心情日记 2024-12-26 11:23:52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1961年,41岁的他从军队转入地方,被派到濒临困境的武汉钢铁公司,带领工人们迎难而上,让武钢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

21年后,62岁的他被破格提拔为湖北省委书记,领导全省经济和民生工作。

就是这位令人尊敬的老革命离世后,他的家人从他的遗物中翻出了106张捐款票据,总额高达14万元,而此时的他,身上的夹克已经穿了40年,鞋子破到露脚趾。

那么,他是谁?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革命斗士】

沈因洛,1920年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贫寒,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沈因洛的童年,也正是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度过的。

因为家里世代务农,沈因洛从小便懂得生活的艰难,虽然家里日子紧巴巴,但他的父母还是咬紧牙关把他送进了私塾。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沈因洛的故乡很快被侵占,日军的暴行,几乎毁灭了乡亲们的生活,也彻底点燃了沈因洛心中的怒火。

他目睹了村庄被烧毁,田地被践踏,甚至亲眼看着亲人受辱,年仅17岁的少年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参军,他放下了手中的医书,奔赴延安,毅然加入了革命队伍。

沈因洛不仅头脑灵活,学习能力强,身体素质也极好,到延安后很快被送往抗日军政大学进行系统学习。

在这里,他学习军事理论,掌握政治工作的方法,同时也没有放下他对医学的兴趣,学习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八路军129师基层部队,正式成为一名政治工作者。

抗日战争期间,沈因洛的工作并不仅仅是站在前线与敌人厮杀,他更多的是在战场后方担任政治宣传和战士心理工作的任务。

他每天的职责,包括安抚士气低落的战士,倾听他们的心理困扰,以及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难题,除此之外,他还利用童年学习的中医学知识,在战场上救治伤员。

在枪林弹雨中,他凭着仅有的药材和极其有限的器械,救回了无数战士的生命,对牺牲的烈士,他也亲自记录信息,安排妥善的善后工作。

在战火硝烟中,这种细腻的工作极为重要,而沈因洛每一项都做得细致入微。

虽然身为一名政治工作者,沈因洛却并未躲在后方,在激烈的“百团大战”中,他主动请缨到战斗最激烈的前线,协助指挥,亲自组织战士进行攻坚战。

当时的八路军装备极其落后,面对日寇精良的武器装备,战士们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与牺牲,才能取得微弱的优势,沈因洛不仅要处理前线的政治工作,还必须随时冲上战壕,与战士们并肩作战。

随着战争的推进,沈因洛在战场上的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在“中原突围”中,他协助部队顺利完成突围任务,让大批战士安全撤离。

抗战胜利后,沈因洛没有停歇,他又投身解放战争,在河南军区、中原军区等多个战区,他先后担任政治部的重要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他调入湖北军区荆州军分区,开始了全新的任务,然而1961年的一次调令,他被派往武汉钢铁公司,承担起完全陌生的企业管理工作。

这一次,他又将如何带领武钢走出困境?

【“铁帅”】

1961年,沈因洛收到了一纸调令,要求他前往武汉钢铁公司任职,当时的他正年富力强,但也从未接触过钢铁行业。

面对命令,他没有犹豫,迅速离开军区赶赴武汉,但是刚踏进武钢的大门,他便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

彼时的武钢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三年自然灾害的余波未平,苏联专家撤走,钢铁生产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工厂设备陈旧,技术停滞不前,工人士气低落,武钢作为国家重点项目,肩负着为新中国提供钢铁支柱的重任,但现实却是举步维艰。

沈因洛没有急于开会下命令,而是决定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亲自下到车间,了解问题的根源,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每天穿梭在武钢的各个车间和工地。

他向一线工人请教,询问设备运转情况,认真听取工人的意见,他甚至在办公室铺了一张行军床,夜以继日地研究炼钢的技术资料和管理方案。

白天泡在工厂,晚上学习到深夜,这样的高强度工作持续了数月,他的谦逊和务实态度,很快赢得了工人们的信任。

就这样,1969年,为完成国家下达的炼钢任务,沈因洛带领工人们昼夜奋战,但是因为过度劳累,他竟两次晕倒在炼钢炉旁。

炉旁的高温已经让人无法靠近,但沈因洛依旧坚守指挥,当他被工人们搀扶着离开时,还念叨着炉子不能熄火,生产不能停,正是这种拼命的精神,让工人们私下给他起了一个敬称:“铁帅”。

然而武钢因为设备落后,当时国内生产的钢材被戏称为“面条钢”“裤带钢”,完全无法与国外高端钢材竞争。

国家决定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一米七轧机”项目,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也是那个年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但是这一项目的谈判极为艰难,因为国外技术封锁,西方国家对中国充满敌意。

沈因洛临危受命,担任谈判总代表,他带领团队,带着满腔的使命感,与外国专家展开了长达九个月的艰难谈判,光是谈判材料,就装满了126个纸箱。

在谈判中,西方专家提出了无理的附加条件,沈因洛据理力争,最终,他带领团队拿下了合同,为武钢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轧机设备。

1981年,“一米七”轧机工程竣工并正式投产,这个项目不仅结束了中国高端钢材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也让武钢一跃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

但沈因洛还非常关心工人们日常生活,有工人向他反映,从白玉山农场到厂区的路坑坑洼洼,雨天更是泥泞不堪。

沈因洛得知后,亲自走了一趟,发现确实很不方便,很快,他安排修建了一条宽敞的水泥路。

他还听说工人宿舍的供水不足,生活极为不便,他又亲自跑资金、调资源,为工人扩建了水厂。

不仅如此,沈因洛的办公室也是“简陋”二字的代名词,这间由单身宿舍改造的办公室,二十多年里,家具从未更换,墙壁斑驳破旧,他夏天再热也不让装电扇,甚至有时连自己的饭钱都主动减少。

21年的时光里,沈因洛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武钢,在工人们眼里,他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把他们当成家人的“铁帅”。

然而就在武钢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时候,他却突然接到了新的调令,1982年,他被提拔为湖北省委书记。

这位勤勤恳恳的“铁帅”,又将如何适应新的舞台?

【从不“通融”的省委书记】

1982年,62岁的沈因洛被破格提拔为湖北省委书记。

沈因洛的廉洁与自律在武钢时已是有口皆碑,而到了省委,他对自己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他上任后,首先对家人立下严格的规矩:不允许任何家属以他的名义谋取私利。

他的妻子本可以随他调到省委单位工作,但沈因洛一口回绝,甚至要求妻子提前退休,这一决定让妻子颇有微词,但沈因洛从未妥协。

沈因洛的大女儿沈百舸在他的教育下,一直遵循“靠自己本事吃饭”的原则,即便是沈因洛最疼爱的孙女,也不得不远走他乡自谋职业,从未得到任何特殊照顾。

不仅对家人严苛,沈因洛对自己更是严格,他从不让家人用公车,即便是生病住院时,家属前来探望也必须坐公交车来。

他的生活方式也一如既往地简朴,在省委,沈因洛坚持不住宾馆、不搞特殊接待,他有一半时间吃住在办公室,基层调研时甚至自带干粮,拒绝当地干部的招待。

沈因洛对基层干部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湖北当时还没有完全走出贫困,各地的农民生活十分艰难。

他几乎每年都花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农村调研,从最偏远的村庄走起,了解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

他关注的问题从粮食产量到村民收入,再到村里的饮水困难,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每次调研结束,他都会带着一沓厚厚的笔记回到办公室,逐条研究解决方法。

上世纪80年代末,湖北省部分农场因为管理权被收走,引发了大规模的上访事件,沈因洛得知情况后,毅然决定亲自下乡调研。

他跑遍了全省所有国营农场,用了整整120天时间,写出了一份详尽的报告,最终说服省委重新将管理权下放给农民,这一决定平息了矛盾,也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评价。

还有一次调研时,他看到一户农民家连一口干净的水井都没有,妇女每天要挑水走两三里路,他立刻联系相关部门,为村里修建了几口水井。

1983年,沈因洛主动提出申请,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这在当时并不常见,也让他的家人感到难以接受。

为什么一位在职省委书记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沈因洛的回答很简单:“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

【活不争利,死不占地】

他的夫人曹俊敏最初极力反对,她难以接受相伴一生的丈夫在去世后不能留下一块墓地作为家人祭奠的地方,女儿们也觉得,这样的安排未免太过无情。

面对亲人的反对,沈因洛没有生气,而是反复耐心地劝说,他拿出1983年《人民日报》上刊发的遗体捐献倡议,最终,他的家人被他的执着和信念打动,签下了同意书。

1995年,他正式退休,结束了他长达数十年的公职生涯,退休后的一年,已经75岁的沈因洛竟有一半的时间待在湖北的乡下。

他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农村教育问题,记录孩子们的辍学原因;他走访革命老区,听取老人们的诉求;他还花费大量时间帮助农民解决土地承包的纠纷。

他曾一年内在基层调研超过100天,80岁时依然坚持四处奔波,这种精神让身边的人由衷钦佩。

2016年2月20日,沈因洛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6岁,根据他的遗愿,他的丧事一切从简,没有花圈、没有哀乐、没有追悼会,他的遗体被捐献给红十字会,供医学研究。

在整理沈因洛的遗物时,他的家人发现了一件令他们泪目的秘密:106张捐款收据,数额累计达14万余元,这些钱大部分是沈因洛离休后省吃俭用攒下的。

他一件皮夹克穿了40年,一双黑布鞋穿到漏脚趾仍舍不得扔掉,他对自己抠门到极点,但一听到哪里有困难群众需要帮助,他总是第一个慷慨解囊。

他曾获得国家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并附带了一笔5000元的慰问金,他拿到这笔钱后,立刻联系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将钱捐给了革命老区的一所小学,用于资助困难儿童上学。

【结语】

沈因洛的选择和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所拥有的信念与担当,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入党誓言,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镌刻在了每一件小事中。

沈因洛已经离去,但他留给这个社会的光辉却永不褪色,他那令人泪目的106张捐款票据背后,是无尽的爱与奉献。

【参考信源】

共产党员网 《【时代先锋】沈因洛:清风正气照人心》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清风正气照人心——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

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2015-11-30 《爱党爱民八十载 清风正气留人间——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