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孩子近期感冒,我这几天睡得较晚,深夜时偶尔会刷视频,直到看到一位妈妈发帖:
“我凌晨2点上洗手间,发现她在被窝玩游戏,就决定将手机没收,没想到女儿骂我管得真宽。”
我顺势点开头像,从帖文中得知已不是第一次,而且每次冲突后,卫生间都散落着褪黑素药片。
这位母亲不明白,为什么曾经黏在自己怀里,念叨着“妈妈最好了”,如今会变成一只刺猬。
看到这,相信大部分家长都有类似经历,你说一他说二,你说三他说四,反正就是唱反调。
有的子女比你还有理,动不动就摔东西、离家出走,怎么办?怎么办?难道只有“以暴制暴”?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这又叫情绪能力控制不足,相关研究数据表明:
青春期的孩子,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情绪控制能力仅有成年人的60%。
但对于父母来讲,并不等于放任不管,更不等于去互相伤害,只需记住这3句话就够了。
第一:设立底线
很多孩子不听话,是因为没有底线意识,英国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
青少年的攻击性本质,是在试探世界稳定性,就拿上述妈妈的故事来举例。
孩子晚上不睡觉玩手机,你完全没必要去强夺没收,不如告诉她:
“每天晚上9点后,到第二天早上6点,属于个人休息时间,我现在要暂时保管,明天按时归还。”
你说孩子会给吗?当然会,甚至还会主动上交,因为她内心很清楚,什么时间段能玩手机。
2019年北京大学家庭教育调研显示,85%的亲子冲突源于模糊的规则边界,但这又该如何制定?
美国儿童发展协会建议,规则制定要遵循“3C原则”,即:
清晰(Clear)、一致(Consistent)、可预见(Consequence),就是提前告知、后果明确、执行彻底。
如果9点前未主动上交,下礼拜零花钱少一半、或者连续两周末不能玩手机等等。
当然,底线前提不在于惩罚力度,而在于让孩子明白,每个选择都对应着结果。
与此同时,底线清单不宜超过5条,且需随年龄动态调整,避免演变成控制欲的牢笼。
第二:周期谈心
不瞒诸位所言,我家老大今年13岁,每周六早上在楼下咖啡店,是儿子和她妈妈的“秘密约定”。
两人轮流决定话题,从最初的“尴尬人生经历”,到后来的“如何看待同性婚姻”,几乎无所不谈。
记得有一次走亲戚,儿子和他妈妈顶嘴,当时我们还很生气,后来谈心时才得知:
当时姥姥、姥爷都在场,妈妈当着众人面儿调侃自己邋遢,伤到了自尊心,情绪有些波动。
从那时起,我们一家人达成意向,在有外人的情况下,不能开彼此的玩笑,类似冲突再未出现。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临床记录显示:
青少年在放松状态下,信息接收效率是紧张状态的3倍。
家长和孩子建立周期谈心机制,恰是创造安全的情绪泄洪通道,同时还要把握住3个有效时机:
不在冲突现场谈、不在疲惫时启动、不在公共场合进行。
台湾师范大学家庭研究中心发现,92%的青少年更愿意在移动场景中吐露心声。
至于孩子比较抗拒,各位要谨记一句话:谈心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解密。
首先分享自己本周的糗事,再询问孩子近况,最后提出观察到的现象,比如“你发现儿子易粗心”。
你可以说“妈妈这周把PPT发给客户,才发现没保存”,远比“你要细心”更具穿透力。
第三:相互尊重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个体,各位以此为基础之上,再看前文妈妈的发帖。
为什么女儿说她管得真宽?本质上孩子没有得到尊重,你可以商量可以建议,但她选择了没收。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跟踪研究发现,父母示范尊重的家庭,子女叛逆期平均缩短8个月。
真正的尊重不是纵容,而是承认对方是独立个体。
不怕各位笑话,我们家孩子7岁时,被发现通宵玩手机,第一反应肯定是发火,可遭到女儿反斥:
妈妈也经常熬夜玩手机,爸爸上次还看一晚上电视……
第二天早饭时,我们夫妻二人向孩子道歉,并在全家提倡“数字宵禁”,要求每个人都互相监督。
这种示范效应,带来惊人改变,一家人早睡早起,白天基本不再犯困,儿子成绩也有明显提升。
不过,尊重不是无条件,而是要践行三个原则:
允许不同意见存在、保护隐私空间、为错误言行道歉。
尤其警惕“牺牲者心态”,这是许多家长容易犯的误区,比如“为了你,我每天……”
一旦让孩子有了“负罪感”,那就会成为“情感绑架的枷锁”,整个心灵将受到一辈子伤害。
在我看来,孩子不听话并非坏事儿,反倒是警醒自身教育方式。
因为,教育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听话的木偶,而是塑造能独立思考的完整人格。
当那个故意和你唱反调的孩子,某天突然说“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你会明白:
所有边界碰撞,都是成长的胎动,每场风暴过后,都藏着破茧的契机。
记住,父母不是要被孩子喜欢,而是值得被尊重——这尊重,始于你如何对待自己。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