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对印反击战爆发,在我方战士的果断出击下,印度防守一触即溃。
当时处于前线印军王牌第7旅的旅长达尔维准将,成为解放军俘虏的印军最高级别将领。
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当我看到仅仅600名中国士兵冲进防线,我就知道,这场战争注定就会失败。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中国士兵非常的勇猛在达尔维准将的回忆录中,首先提到的就是解放军非常的勇猛。
当时面对印度第7步兵旅,在克节朗、棒山口、达旺一带的重兵把守,解放军藏字419部队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战术。
他们没有选择从印军预料的北岸进攻,而是采取迂回穿插的策略,从印军侧后西南方向的高地发起突袭。
这一精妙的战术安排让印军措手不及。
凌晨5时14分,解放军150发迫击炮如暴雨般倾泻在印军阵地上,将整个克节朗河谷淹没在炮火中。
仅仅一个小时的炮击就彻底打乱了印军阵型。
随后,解放军集中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对印军中路部队发起猛攻。
战斗开始仅一小时,印军第7旅就被解放军边防部队击溃。
在接下来的7个小时里,印军几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这场战役中,印度第7旅损失惨重,493人阵亡,所有部队建制全部被打乱。
最终,包括旅长达尔维在内的1900多名印军被俘或阵亡,克节朗战役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解放军以少胜多的战斗力。
冲锋的600名解放军战士,不仅击穿了印军的防线,还在短短8小时内就击溃了一个完整的印军步兵旅,这种战绩在现代战争史上实属罕见。
然而,克节朗战役只是中印反击战中,解放军以少胜多的众多战例之一。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解放军多次创造出以少胜多的奇迹。
其中最为传奇的要数“三勇士攻炮兵营”的故事。
在战争中,有四名解放军战士,在追击印军的过程时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决定继续追击。
而在追击过程中,又有一名战士因故与其他三人分散。
剩下的三名战士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继续追击还是返回寻找大部队?
最后,这三名勇士选择了继续前进。
他们在没有任何支援,敌情完全不明的极端条件下,竟然向一个印军炮兵营发起了进攻。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无疑是疯狂的,但他们的勇气和战术素养最终创造了奇迹。
三名战士利用地形和夜色的掩护,悄悄接近了印军炮兵营。
他们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打了印军一个措手不及。
在短暂但激烈的交火后,这个印军炮兵营竟然被三名中国士兵击溃了。
不仅如此,他们还缴获了印军的火炮。
这场战斗结束后,当三名解放军战士报告战况时,说出了一句令人难忘的话:“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军人的勇气和自信,也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的经典语录。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更体现了解放军优秀的战术素养和临机应变能力。
三名士兵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主动出击,最终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
在达尔维被释放回国后,面对他的不是英雄般的欢迎,而是所有人的冷眼相对。
原来,在尼赫鲁的宣传下,他们这些前线战斗的部队,被冠上了指挥不利,以及缺乏勇气的大帽子。
这对于达尔维来说难以接受,虽然我们真的比不过解放军,但是我们也已经尽力了,被扣上这样的罪名,实在是委屈。
战斗力低下的原因后来达尔维的《喜马拉雅失误》一书中,详细的说出了印度失败的原因。
达尔维准将认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责任,主要在于印度高层的三个关键人物:尼赫鲁总理、国防部长梅农和陆军指挥参谋长考尔中将。
他的这一观点直接引发了印度内政部的轩然大波,最终导致尼赫鲁不得不寻找替罪羊,将责任推给国防部长梅农。
达尔维毫不讳言地指出:“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因为印军自始至终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又如何会取胜呢?”
他揭示了印军面临的严重问题:士兵被迫上战场,使用的还是二战时期的老式武器,缺乏保暖衣物和鞋子。
更令人震惊的是,作为总理的尼赫鲁对这些基本问题竟然一无所知。
在达尔维看来,印度的失败是一个系统性的失败。
它不仅是高层战争指导的失败,也是党派的失败,是参谋军官的失败,甚至包括他自己和公共舆论的失败。
他强调印度人民有必要知道真相,而不是将历史真相掩盖。
他认为一些历史记录应该被公开,被学习,以防止历史重演。
达尔维对印度军人的勇气给予了肯定,但他同时指出,士兵们的英勇表现很少能带来战场上的胜利。
他认为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目标和军事领导层的问题,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战争结束后,因为各种原因,尼赫鲁不得不引咎辞职。
然而,达尔维认为,印度高层自始至终没有意识到他们真正的错误。
结语:达尔维的观点揭示了当时解放军战斗力强于印军的事实。
同时,也说出了印度军方高层重视政治多过军事的问题。
政治和军事的混淆,以及政治官员干预军事指挥,都是导致印度在与中国的较量中失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