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轰-20战略轰炸机命名传闻已久,自2016年研发项目曝光后,一直神秘莫测。现役轰-6系列则频繁改进,轰-6N挂载空射弹道导弹照片引发热议,但能否取代隐身轰炸机尚待探讨。
网上言论认为,面对防空强、有反隐身技术的国家,隐身轰炸机渗透机会小、风险高。不如用非隐身轰炸机在防区外发射3000公里射程导弹,既省研发成本,又因其末端速度快至5马赫以上,难被拦截。
平心而论,这两个优势确实存在。但在多核大国参与的广袤核战中,“轰-6+空射弹道导弹”组合能否胜任所有空基打击?否,原因有三。
在目标国家领土广阔时,非隐身轰炸机防区外发射空射弹道导弹难达敌国纵深目标。若需覆盖,轰炸机需冒险接近或进入敌防空范围,故此法仅适于打击领土面积较小的国家。
其二,轰-6发射空射弹道导弹不适合打击高时敏目标。战略轰炸机主打“第二次核打击”,对象包括敌国社会经济目标及幸存核战力,如金融中心、人口区、交通枢纽、能源厂及核设施等。
打击二类目标时,理想效果是摧毁基地及其核潜艇或轰炸机。幸存核潜艇和轰炸机为高时敏目标,需隐身轰炸机近空搜索并实时打击,远程非隐身轰炸机难以胜任。
其三,最重要的是,核战争中,战略轰炸机因仅能投射核武器而效费比低,作战效能受限。如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空军的B-58超音速轰炸机,虽飞行性能优越,却仅能携带核弹,无法常规打击。
问题浮现:二次核打击目标含幸存敌核战力,如陆基车载洲际导弹。B-58轰炸机遇发射车,投弹则火力过剩,失打击要地机会;不投则可能遭洲际导弹攻击。
这种艰难选择源于单一功能导致的效费比低。B-58后,美空军转向多功能战略轰炸机。同理,“轰-6+空射弹道导弹”执行常规空袭效能低,因其仅携1枚导弹,目标单一,灵活性不及B-2等多任务轰炸机。
因此,“轰-6搭配空射型弹道导弹”难以完全替代战略隐身轰炸机,防区外打击亦无法取代近距空袭与临空轰炸。中国空军理想的空基核威慑手段,需待轰-20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