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
林彪的死,让毛主席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此时,党内人才匮乏,无数小人虎视眈眈,权力斗争一触即发
而毛主席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当时都很糟糕,所以,要尽快选一个人出来,接替林彪的职务。
复出之路当时,张春桥向毛主席推荐了王洪文。
但是,毛主席认为,王洪文为人轻浮,还不足以担当如此大任。
正在此时,周总理找到毛主席,向他推荐了一个人,那便是此时正在江西的邓小平。
听到周总理的推荐,毛主席豁然开朗。
以邓小平的能力,只要给他足够的信任与空间,再过几年,他一定可以成为中央的定海神针。
但毛主席很快又想到,想要让邓公复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只要邓公重新出现在北京,立刻就会卷入权力旋涡之中。
当年,邓公去江西之前,便已经受过流言困扰。
想到这里,毛主席长叹一声,在纸上对周总理写下三个字:“人才难”。
这三个字,既是毛主席对邓公的肯定,也是担忧。
他害怕邓公的才华还来不及施展,便在斗争之中夭折。
但周总理看着纸上的字,笑了笑,随后也拿起笔,在后面添了一字。
于是就变成:“人才难得”。
周总理这是在告诉毛主席,邓公这样的人才,是百年不遇的,用好了这样一个人才,对于国家将来百年的大事都是有益的。
所以,要尽全部的力量,为这样的人才保驾护航,让他安安稳稳的在北京扎下根来。
毛主席沉思良久,最终点了点头。
周总理一直都相信,邓公能够回来。
邓公去江西的时候,周总理专门指示江西方面,要安排好邓公一家的饮食起居,保护好邓公的人身安全。
就连房屋位置、屋内布置,周总理都亲自过问。
邓公离开的这些年,周总理一直非常牵挂他,也知道邓公壮志未酬,所以,一直在找机会让邓公能够回来。
如今,机会终于来了。
毛主席也在不断努力,力求为邓公的复出扫清障碍。
1972年,在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便当着大家的面,提起邓公如今还在江西。
一听毛主席这样说,在场众人脸色各异,有人为邓公高兴,有人却想阻挠,又拿着当年的流言做文章,说邓公犯了错,不宜回京。
但毛主席面对这些反对意见,却非常坚决地强调:“这是人民内部矛盾。”
言外之意,邓公的“错”根本就没必要喊打喊杀,回京也是理所应当的。
交托重任远在江西的邓公,听到北京的消息,得知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在为自己复出做准备,心中十分感动。
8月3日,邓公给中央写去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
信中表示,自己希望能够为党中央和人民,再尽力做一点工作。
毛主席收信之后,非常重视,读了好几遍,最后还写了一段很长的批语。
随后,毛主席要求将信和批语一起,交给中央各位同志传阅。
毛主席这个举动,是要进一步看看众人的态度。
在批语中,虽然还是指出邓公犯错误,但重点是,对邓公的贡献给予了肯定。
而且特别强调,邓公的立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有毛主席这样肯定的评价,邓公的复出,变得愈发顺理成章。
数日后,周总理就给江西方面去文,表示邓公可以恢复党的组织生活。
随后,还安排邓公到韶山等地,进行参观研究。
可四人帮却还是疯狂阻止,生怕邓公复出,挡了他们的青云之路。
以至于每次开会,大家都争执不休,邓公回京的事情,四个月过去,还没有落实。
这让周总理心急如焚,当时,周总理已经患有癌症,但为了将来的国家大事,他还是强撑着。
不看到邓公回来,他连休息都不肯,他说:“我一定要等到小平同志回来再住院。”
终于,1973年2月,邓公接到了日夜期盼的中央通知,他可以回京工作了!
2月22日,邓公一家人回京,周总理托邓颖超去看望他们一家。
在和邓颖超谈话时,邓公才得知周总理患癌的消息,他的心情顿时非常沉重。
但不久,周总理又亲自联系邓公,告诉他不要为任何事担忧,现在唯有他复出,才是第一要紧事。
总理的关心,让邓公不由得热泪盈眶。
数日过后,周总理不顾病重,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落实为邓公恢复工作的问题。
3月29日,周总理与邓公一起,到毛主席的住所开会,这也是邓公回京之后,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久别重逢,毛主席看着邓公,感慨良多。
在握手的时候,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邓公说了八个字:“努力工作,保护身体。”
会议决定,让邓公重回国务院,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鼎力相助而周总理在思索,要让回归的邓公,来一次有分量的亮相,以此来确立邓公今后的政治地位。
周总理为邓公选择的亮相场合,是这年4月12日,接待西哈努克亲王的宴会。
这场宴会,来了很多国内外记者,邓公刚一出现,立刻吸引了所有的镜头。
因为,记者们已经了解到,邓公此前曾被免职。
而现在,数年过去,这位本已消失在世人视线中的“落魄”政治家,竟然以副总理的身份,出现在一个如此高规格的宴会上。
显然,这是个政治信号。
记者们连夜写稿,第二天,邓公复出的消息,便传遍了全球。
毛主席认为,正好在这全世界轰动的时候,趁热打铁,进一步让全世界看到邓公。
1974年4月,将要召开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
毛主席决定,此次会议,让邓公来担任中国代表团的团长。
但张春桥等人又开始闹意见,还拉上不少政治局的同志,要把事情搅黄。
周总理看出这些人的意图,便找到毛主席请示。
毛主席则表示,既然是大事,同志们的意见又无法达成一致,那就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的发文件,大家有什么意见,拿到台面上来说。
毛主席还嘱咐,如果有人无理取闹,就要同他们讲,这件事情,是毛主席批准的。
当天开会的时候,气氛果然不大和谐。
不过,当得知这是毛主席的意见时,大部分人也就不再表示反对。
但当天出席会议的江青,却十分不讲道理。
不管大家讲什么,江青永远都是一口反对,死活不同意让邓公带队出国。
哪怕毛主席的意见,她也不听。
到了会议最后,大家表决,基本都同意由邓公来担任代表团团长,江青却气哼哼的撂下一句“保留意见”,便走了。
毛主席担心江青又借此生事,所以,干脆亲自给江青写了信,嘱咐她要尊重大家的表决结果。
江青看这件事情已经惊动了毛主席,这才不情不愿的写信回复,表示愿意支持中央的决定。
但之后,政治局讨论出访事宜的时候,江青却直接请了病假,连开了几天的会,江青都没有露面。
直到要送代表团出国的时候,江青才突然出现,而且穿了一身十分突兀的大红衣服,脸上依旧挂着不屑的表情,似乎要用这种行为,来表示自己最后的反对。
幸好,此时,她的意见已经左右不了什么了,邓公顺利的出了国。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出访的一切行程,依然是由周总理来包办的。
周总理担心这件事交给别人,会出纰漏。
而且,这一次邓公出国至关重要,如果工作办好了,以后邓公就是中国在外交场合上的一张新名片。
不管是对于提升邓公本人的政治地位,还是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都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邓公出国之后,出色的完成了工作。
他在联合国会议上,阐述了毛主席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博得了阵阵掌声,他的外交魅力赢得了大众的一致认可。
国内许多老百姓,一开始还并不了解邓公的能力。
但看到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表现,也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从这一刻开始,周总理才算是真正的放下心来。
有了这样的国际表现,今后,邓公的地位就有了保障,他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去施展宏图了。
薪火相传邓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此时他却得知一个坏消息。
心力交瘁的周总理彻底病倒了,必须要住院,接受长期的治疗。
但此刻,周总理最关心的依然是国家的未来。
他在病重之际,向中央打了报告,希望由邓公来接手他的外交事务,并担任第一副总理。
1975年1月,周总理需要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并作政府工作报告。
由于周总理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所以,他把起草讲话稿的任务交给了邓公。
那段时间,邓公身兼重任,非常繁忙,工作压力更是大的难以想象。
但是,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医院去陪伴周总理。
一方面是为了讨论工作,一方面则是关心周总理的治疗进度。
当时,邓公嘱咐医院,只要周总理这边有了情况,要第一时间给自己打电话。
很多治疗方案,也是经由邓公,上报给中央决定的。
哪怕是深更半夜,只要接到医院的电话,邓公就会第一时间冲过去。
周总理却总是反复叮嘱大家,不要担心,要以工作为重。
邓公本来为周总理起草了长篇幅的讲话稿,但后来,看到周总理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邓公于心不忍,便上报毛主席,缩减了讲话稿的内容。
后来,邓公自己也回忆过这段时间的事:“总理的讲话是我亲自起草的,不能超过五千字。总理身体那么差,写多了他也念不下去。那个时候,我经常去见总理。”
1975年9月20日,由于病情恶化,医生们决定再次为周总理进行手术,而手术风险很大。
所以,在周总理进手术室之前,邓公匆匆赶来。
而当时,病床上的周总理正反复的念叨,问邓公来了没有。
直到看到邓公出现在自己眼前,周总理才竭尽全力笑了笑,又紧紧地握住邓公的手。
随后,他十分郑重的对邓公说:“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
周总理当时在担心,自己不能平安的离开手术台,所以说这句话,带有一点留遗言的意味。
这不仅仅是勉励邓公,也是在警告四人帮。
让邓公复出,这是周总理在人生最后,仍在牵挂的事情。
他一步步的把邓公重新托起回了权力的重心,事实证明,这是个最正确的决定。
由于癌细胞的扩散,虽然周总理经历了几次大手术,但终究回天无术。
1976年1月,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
周总理的离去,使邓公悲痛欲绝,他亲自在追悼会上为周总理致上悼词。
邓公是个非常坚韧冷静的人,但在周总理的追悼会上,邓公泪流不止,悲痛到几乎发不出声音。
最后,十分艰难地才把悼词说完。
周总理离去之后,邓公从未忘记他的嘱托,他带领着中国一步步的走向富强。
如周总理所期盼的那样,他成为了能够影响中国历史的伟大人物。
参考资料:
程中原《邓小平两次复出的台前幕后》
新闻午报《三次被打倒最终东山再起,邓小平复出始末》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伟人,伟人,华夏之幸,华夏之幸。
几代伟人,筚路蓝缕,才有今日强盛之中华[哭哭][哭哭][哭哭][鼓掌][鼓掌][鼓掌]
毛主席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