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苏辙,人们似乎总爱与他的哥哥苏轼联系在一起。
苏轼的才华不容置疑,有很多流传千古的作品被大家熟知。
在哥哥的光芒下,苏辙并不优秀,大家认识的他似乎也都是活在苏轼诗中的缘由。
但是苏辙的一生并不平凡,他性格沉稳,热爱家庭,为官勤勤恳恳,造福百姓,为人他重情重义,心细如发。
1956年,苏洵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来到了开封,开封的繁华深深地吸引了兄弟二人。
他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想要在这个盛世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
但此时的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官场之路并不像自己想象中一样顺利。
苏轼性格耿直,得罪了很多权贵,最远被贬到海南。
苏辙性格沉稳,官路也更加平坦,巅峰时甚至位居宰辅,却也难逃贬黜的命运。
有人戏称,苏轼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而苏辙不是在捞哥哥就是在捞哥哥的路上。
科举考试大放异彩
科举历来都是重大事项,对个人来说,它可以实现个人身份的极大逆转,对国家来说,它可以为朝廷招揽人才。
今年的科举,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学子,苏轼和苏辙就在此列。
宋神宗对这次科考也非常重视,不仅亲自命题,还下令让当时颇有名望的欧阳修做主考官,韩琦、王安石、司马光作为监考官。
这些人,都在文学上有着超高的造诣,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加这考试的人也不是平凡之辈,不仅有苏轼苏辙兄弟俩,还有曾巩、曾布兄弟和程颢、程颐兄弟,每个人都很期待这次的考试。
这一年的科举结果被后世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每个人的名字都在宋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苏辙、曾巩都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程颢程颐成了著名的理学家,曾布和吕惠卿也位居宰辅。
在这次科考中,苏轼的文章写的极好,欧阳修看后赞叹不已,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把它列为第二名,谁知结果出来后,仍是曾巩位列第一。
得知真相的欧阳修召见了苏轼,不由得被苏轼的才华折服,他感叹道,“再过十年,世人都会忘了我,文坛将是苏轼的天下”。
事实也正如欧阳修所料,王安石变法后,他因看不惯又管不了请求告老还乡,而苏轼的文章在民间广为流传。
苏洵的科考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文章直指当政者宋仁宗,批判他懒惰、沉溺女色,质疑他当朝执政的能力。
一篇文章洋洋洒洒竟全是对皇上的不满,几位考官从没见过如此胆大包天的文章。
虽然觉得写的很好却也不敢随意评判,只好呈给宋仁宗。
看完苏辙的文章,宋仁宗难掩心中的气愤,身为皇上,身边所有人都对他百依百顺,从没有人敢如此忤逆他。
可是冷静下来,又选择了原谅。
苏辙的文章虽然言辞激烈却又句句属实。如今是朝廷用人之际,他怎能把如此有才华、敢说真话的人才埋没呢?
于是他没有追究苏辙的罪责,并十分欣赏他,对他抱有厚望。
科举的风波慢慢平息,苏辙和苏轼都取得了功名。苏轼受到欧阳修的大力称赞,在京城有了很大的声望,得到了一个不小的官职。
此时的哥哥已经被派往外地,父亲留在京城修撰《礼书》。
苏辙被派往外地担任校书郎,他不想和亲人远离,就上书就请求留在京城侍奉父亲,得到了准许。
苏辙比哥哥小三岁,自小二人便一起生活学习,苏轼才华斐然,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
苏辙在哥哥的光环长大,并没有因嫉妒而面目全非,而是十分尊重和敬佩这位哥哥。
苏轼内心潇洒自由,性格放浪不羁,不愿被任何事物束缚。
也许苏轼的光芒太过耀眼,很多人都忽视了苏辙,苏辙也从小时候就知道,自己写诗作赋的能力比不上哥哥,所以他从不冒尖出头,做事沉稳谨慎。
也正是这种性格上的差异,造成了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虽然在官场上苏辙起点没有苏轼高,终点却远高于苏轼,仕途之路也更加顺遂。
后来苏洵去世,苏辙苏轼纷纷请辞为父亲守孝三年,两人的仕途在此有了三年的停滞。
王安石变法
三年的守孝结束,苏轼苏辙又重新回到京城,此时的他们已经三十多岁。
最初进入京城,他们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少年,如今历经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他们身上也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当年重用他们的宋仁宗已经去世,宋神宗上位,重用王安石,大兴改革之策,他们的人生也从这里有了转折。
为了改变北宋政府贫困的现象,王安石提倡实行“青苗法”,就是把银子借给百姓,借此征收利息。
既能提高国家收入,也能让人民受益,还能遏制民间高利贷的行为。
王安石的想法并没有错,只不过他忽视了很多现实因素,事情并没有像他想象中一样发展。
青苗法的设想虽好,实施起来却又很多问题,下面的官员为了讨好王安石强迫农民借贷,私自收受贿赂,人民叫苦连天。
当时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十分赞成王安石的做法,就用本该发给僧侣的钱实行青苗法,王安石得知后派人前去查看结果,诸多大臣为了迎合王安石,纷纷隐瞒事实。
自从王安石变法开始,新旧两党在朝堂争论不堪,苏轼因支持旧党已遭贬黜。
在这场政治战争中,稳重的苏辙一直选择中立,没有加入任何一方。
但是看到王安石被蒙蔽,他再也忍不住了,先是外出查看实情,向王安石说出实情,又向王安石写信,大力陈述“青苗法”并不可行。
可是这次苏辙没那么幸运,王安石并没有听取苏辙的意见,而是将他贬出京城。
用官职换哥哥
从京城出来后,苏辙就一直辗转在各地做一个小官,因为功绩突出,又从地方小官做到南京应天府签判。
虽然被贬倒也没有太过坎坷,他的哥哥苏轼就没有那么顺遂,官职一直被贬。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一向不满,很多诗词都在讥讽他的政策,这些诗句在民间广泛流传,也流传到了很多有心人手中。
这些人把他的诗句都收集了起来,一起呈现在宋神宗面前,弹劾他目中无人,藐视皇权。
弹劾的文章越来越多,言辞越来越激烈,宋神宗终于下令把苏轼逮捕了起来。
此事一出,立刻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一代诗人被抓入狱,很多人都觉得可惜,纷纷为他求情,甚至王安石都出面请求饶恕苏轼。
苏辙更是心急如焚,倾尽全力去营救哥哥,他向宋神宗写了一篇《为兄轼下狱上书》,情愿用自己的官职换哥哥一命。
但宋神宗似乎铁了心要置苏轼于死命,没有理睬任何人的请求。
直到最后,苏轼预感自己命不久矣,给苏辙写了两首——《狱中寄子由二首》,诗中恳切的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对弟弟的思念,以及希望弟弟照顾自己的家人。
这两首诗也被呈现到了宋神宗面前。
也许是被这两首诗打动,也许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他决定放了苏轼,以罪人的身份贬到黄州,苏辙也被贬到筠州。
仕途峰回路转
一朝天子一朝臣,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轻的宋哲宗继位,真实政权由高太后掌握。
在宋神宗在位的37年里,一直谋求改革,实行新政,而高太后掌权后,决定效仿祖先,重用“旧党”司马光等人。
在高太后执政的这段时间,苏辙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他上疏请求惩治王安石旧党吕惠卿,多个想法均被采纳,官职也从地方官提到京官。
元祐七年时,苏辙被任命为门下侍郎,此职位已经位同副宰相,也成了苏辙仕途的巅峰。
高太后执政期间被认为是宋朝最太平的年代,被称为“元祐之治”。
苏轼也受到了高太后的重视,回到京城有了不小的官职,可是苏轼仍然难改他耿直的性格。
他虽然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却又认为其中有可行之处,不应该全部否定。
这种言论一出,苏轼又被推上风口浪尖,新党容不下他,旧党又不理解他这种做法,苏轼陷入了两难之地,于是他自己请求离开京城,外出做官。
也许诗人就应该是自由的,他不该被官场的条条框框束缚。
离京之际,他求弟弟照顾自己的家人,苏辙虽有百般不舍,却又清楚自己改变不了哥哥的做法,只能答应哥哥。
在苏轼被贬的一生中,是苏辙一直帮助着哥哥,帮他照顾家人,给他银子生活,帮他求情……
人人都赞叹苏轼乐观豁达,在黄州写了《记承天寺夜游》,在惠州写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即使再困难的条件都没有磨灭苏轼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他自身的性格外,还离不开苏辙的帮助和支持。
正是有了苏辙在背后的替他照顾家人,给他生活上的支持,让他没了后顾之忧。
苏辙的升官之路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高太后去世了,年仅十八岁的宋哲宗亲政。
年轻的宋哲宗决定继续推行新法,支持旧党的诸臣又被贬黜。
苏轼甚至被贬到琼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这一贬就是一生。
苏辙也没有幸免,被贬到雷州。
在贬黜期间,兄弟二人有过一段相逢,可短暂的相处之后,苏辙就送苏轼远下海南,没想到,这竟是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后来苏轼在常州病逝,苏辙没有见到他最后一面。
再后来,宋徽宗继位,新旧两党仍是争执不堪,年迈的苏辙虽然不再遭受贬黜,却也无心政治之争。
他独自迁居汝南,专心著书立说,谢绝见客,对朝堂上的争论更是闭口不谈。
结语:
相比苏轼,苏辙的一生可能没有那么精彩,可他帮哥哥解决后顾之忧,照顾哥哥的妻儿子女,身居高位帮人民做了很多有用的实事,他的一生,平凡又伟大。
苏辙和苏轼自小一起长大的感情让人羡慕,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也让人惊叹。
也许苏辙成不了伟大的诗人,可他是一个伟大的家人,伟大的官员。
就像月亮从不羡慕太阳的光芒,苏辙也完全不用生活在哥哥的光辉下,他自己就这足够耀眼。
那么现在你还认为苏辙的一生都在捞哥哥吗?
其实他们一大家子都不是好人,是凡官至相位的那都不是神魔省油的灯![横脸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