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仅有的两位太皇太后,为何水火不容?为何一个暴贵,一个暴死

醉薇谈历史 2023-05-08 01:11:05

自古皇帝短寿,母亲送走儿子,甚至奶奶送走孙子的人伦悲剧不断上演,因此“皇太后”的称号不够用了,又诞生了“太皇太后”、“曾太皇太后”的称呼。

不过唐朝例外,289年的历史居然只有两位太皇太后,这两位太皇太后还生活在同一个时期,而且有一个共同的丈夫。

这两位太皇太后身世都比较传奇,一位是名门之后,却被逼得要跳楼自杀,死因至今成谜。另一位出身低贱,却复制了当年汉高祖薄姬的奇迹,成功上位为国母。

遗憾的是,两位曾经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太后却水火不容,上演了一出唐宫悲剧。

她们就是唐宪宗的懿安皇后郭氏、孝明皇后郑氏。

☞八朝五尊的郭太后

郭太后身世显赫,乃大唐名将郭子仪的孙女,她的父母就是民间故事《打金枝》的主角郭暧和升平公主。

郭子仪再造大唐的功勋,让郭氏家族与李唐皇室深深绑定,除了郭暧与升平公主,至少还有四桩“李郭联姻”,其中就包括郭氏嫁给表侄子唐宪宗李纯。

郭氏历经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先后受封皇太后、太皇太后,被后人称为“八朝五尊”。

郭氏给唐宪宗生了二子一女,其中皇三子李恒就是后来的唐穆宗,敬、文、武三宗都她的的亲孙子。

您可能奇怪,郭氏的封号中怎么少了“皇后”呢?答案很简单,唐宪宗就没立过皇后。

当初大臣们曾经连续上奏章,请求立郭氏为皇后,唐宪宗则以“子午之忌”为由拒绝了。

所谓“子午之忌”,大意是指逢子、午的年份不宜嫁娶。这个借口其实有点荒唐,子午年份不行,其它年份总可以吧?因此人们一针见血地指出,唐宪宗无非是方便自己“彩旗飘飘”,不愿意有个醋坛子管束自己。

不过,这个理由似乎也很牵强,皇帝挂彩旗是法律赋予的特权,哪个皇后敢管?不怕被废了?事实上,唐宪宗还真不是一个好色的皇帝。

真实的原因是立皇后的隐患太多,一是后族势力容易干政,尤其是郭家这样的豪族;二是不利于后期调整,万一嫡子不成器,却因为法统限制不能废,那岂不是自缚手足?

按照唐肃宗以来的规矩,唐宪宗所立的第一个太子是庶长子李宁。遗憾的是,李宁仅仅当了三年储君就英年早逝了。

李宁死后,皇次子李恽在竞争中败给了弟弟李恒。后人解释说,这是因为李恽的母亲身份低贱。

这个理由很扯淡,李宁的母亲出身也很低贱,怎么不影响李宁当太子?说白了,谁当太子都是背后势力的角逐,是唐宪宗选择了郭氏家族,而抛弃了李恽的背后的宦官势力。

随着唐穆宗的即位,郭氏荣升太后之尊。不过这份所谓的荣和尊,背后其实都是心酸,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大唐的皇帝已经是高危职业了。

唐穆宗得了两种病,一是酒色过度,得了中风,跟他爷爷唐顺宗一样;二是迷恋丹药,大把大把往嘴里填毒药,跟他爹唐宪宗一样,结果29岁就报销了。

唐敬宗是个玩心重的少年太子,很有明武宗的“风范”,除了玩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结果被太监们杀害了,年仅18岁。

唐文宗倒是个好皇帝,很想有所作为,却在“甘露之变”中成了宦官们的囚徒,最后竟然郁郁而终,享年31岁。

唐武宗有点像楚庄王,即位之初一副浪荡公子哥的样子。某一天他去拜见郭太后,问道:“奶奶啊,您老指教孙儿,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盛德天子呢?”

郭太后一听,哟呵,还有药可救:“用心读大臣的谏章,可行的就用,觉得不妥的就请教宰相。不要拒绝直言,不要听信谗言,以忠良之士为心腹。”

唐武宗若有所思,给奶奶磕头拜谢,回到宫中立刻审阅奏章,从此换了一个人。

唐武宗确实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遗憾的是,他步爷爷唐宪宗、父亲唐敬宗的后尘,也迷上了丹药,年仅32岁就病逝了。

一子四孙,全都英年早逝。除此而外,郭太后的另一个儿子李悟,不到30岁就被宦官害死了。这样的尊贵,不知道郭太后是该笑呢,还是该哭呢?

☞复制薄姬的郑太后

从前有个相面大师对一名女子说:您是贵相,将来生的儿子要当天子。这话传到某个军阀的耳中:“要是娶了那女子,我岂不就是天子的爹?”

于是军阀便将女子收纳,同时迫不及待地举起反旗,为儿子赚皇位。岂料却失败了,军阀人头落地。

那女子呢,被胜利者笑纳,并生了一个儿子。后来那孩子真的当了皇帝,只是他的爹不是军阀。

这个故事情节您一定很熟悉,军阀是魏王魏豹,胜利者是刘邦,孩子是汉文帝刘启,那女子叫薄姬。

唐朝也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故事,军阀叫李锜,胜利者叫李纯(唐宪宗),孩子叫李忱,那女子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郑氏。

作为罪犯家属,郑氏被分配给郭氏当宫女。唐宪宗经常光顾郭氏的宫中,也不知哪天心血来潮,顺便也将郑氏宠爱了一次。郑氏则掐住命运的咽喉,生下了皇十三子李忱。

李忱从小与众不同,不过这词是贬义,他体弱多病,很“呆蔫”,笨嘴笨舌的,极少说话,读书也不行,被人认为是“笨小孩”,尤其被侄子唐武宗看不起。

就是这个没人愿意多看一眼的皇叔,竟然被太监们相中,接替了唐武宗的皇位。郑氏也跟这儿子水涨船高,完成了从宫女到大唐皇太后的华丽兑变。

唐宣宗驾崩后,其子唐懿宗即位,册封郑氏为太皇太后。

由此神奇的一幕诞生了,大唐289年历史,仅有的两位太皇太后竟然生活在同一时期,而且曾经是主仆关系。

☞两宫恩怨留下一桩命案

郑氏的出身不详,但她能嫁给李锜,说明出身不会太低贱,因此当了宫女后的她,恐怕也不大会伺候主子。

所以,早年郭太后对郑宫女也不大瞧得上,毕竟一个是主人,一个是奴才,她也没必要在一个宫女身上费思量,因此二人留下了“曩怨”。

谁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唐宣宗的上位,轮到郑太后威风了。此时郭太后虽然贵为嫡母,但毕竟不是皇帝的生母,哪里是郑太后的对手。

唐宣宗做得也不漂亮,出于替生母出头的狭隘心理,他对郭太后“奉养礼稍薄”。

我个人觉得史书很可能替这位“贤君”打马虎眼了,因为接下来的一幕让人无法相信“稍薄”的说辞。

大中二年的一天,郭太后登上勤政楼,突然间做出了一个骇人动作——跳楼自杀。

这一年郭太后已经69岁了,估计动作也不太利索了。身边的侍从很可能早就发现不大对劲,一直高度警惕,因此一把拉住了她。

勤政楼是唐玄宗在位时修建,与“花萼楼”互为一体。当年唐玄宗修建此楼是为了向天下表明“兄弟一体”,象征着皇家骨肉相连。

郭太后选择勤政楼作为自杀场所,显然就是想用最极端的方式抽唐宣宗的脸。可以想象,郭太后一定是遭受了极大的屈辱,才会选择用如此不体面的方式结束生命。

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两宫太后谁是谁非,但唐宣宗在这件事上显然负有很大的责任,甚至可以说,他犯罪了!

因为就在闹自杀的当天晚上,郭太后离奇地死了。

这件事在史书上仅留下一句“帝闻不喜,是夕后暴崩”,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宣宗实录》给这事打了一个完美的补丁,它记载说,前一天郭太后就病了,唐宣宗为此率领百官前来探视。第二天,太后留下遗言就病逝了。

可问题是,病得这么重的老太太,是如何爬上勤政楼的呢?假如没病,她又为何“暴崩”了呢?读者脑补去吧。

☞附庙之争映射皇家冷酷

郭太后死后发生的一幕,更加暴露了唐宣宗的冷酷与自私。

太常官员王暤奏请将郭太后与唐宪宗合葬于景陵,同时神位附宪宗庙。这事本来合理合法,即便郑氏后来也被册封为皇太后了,但她毕竟在郭太后之后。从法理上讲,如果只能有一人陪葬附庙,此人只能是郭太后。

但唐宣宗很生气,令宰相白敏中找王暤谈话。王暤不为所动:“宪宗为太子时,郭太后就是他的元妃,也曾经以此身份伺候公公,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呢?”

白敏中直挠头,犟种,道理就你懂?皇帝的意图还不清晰吗?他这是想将宪宗正牌皇后的位置留给自己的亲妈。

白敏中无法说服,就又换了个宰相前来劝说,王暤始终梗着脖子不低头。唐宣宗怒了,一道圣旨将王暤贬为句容县令,同时将郭太后葬于景陵外园,不附庙。

唐宣宗一时得逞了,但仅仅是“一时得逞”,因为郑太后还在世,总不能给老妈提前挖坑,提前做牌位吧?

唐懿宗即位后,王暤再次入朝,这头“倔驴子”又旧事重提。唐懿宗屈服了,终于同意将郭太后的神位附庙。

咸通六年,郑太后去世了,很遗憾,“宪宗皇后”的正牌位置被郭太后占了,于是她只能葬于景陵旁园。

人算终究不如天算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