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除了万物复苏,春天的穿搭也必不可少。
30+的女性在穿搭上要注意了,轻熟风的穿搭就非常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女性。
那么,轻熟风是什么样的呢?
这就好比春天的嫩芽,既温婉又带有一点成熟味道,非常合适30+的女性穿搭。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春季轻熟风穿搭。
让我们抓住春天的尾巴。
轻熟风是什么?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轻熟风?
轻熟风其实是在成熟和自然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一般认为,成熟就是优雅大方。
生活中的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女性身上都有一种优雅的气场,不管她们穿什么,走到哪都是显得格外出众。
而自然就是休闲又舒适,大概就是我们比较喜欢的“家居风”,但是很多小仙女们又比较想尝试一下这般优雅的穿搭,却不知道优雅怎么穿才合适。
所以,这就演变出来了轻熟风,在保持舒适自然的基础上,又包含了一些优雅大方的元素。

相较于成熟,轻熟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舒适,只有合身又舒适的服装,才可以随意应对各种场合,也不容易给人造成拘束感。
所以,在轻熟风穿搭中,它们会选择一些比较舒适的元素,与优雅大方的元素结合,让它们既具有气质,同时又能够保证一定的活动度。
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出这样穿搭带来的优雅。

长款裙子
30+的女性往往会比较担心自己的腿型,但是在春天,短裤短裙的穿搭方式未免有些凉,长款裙子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长款裙子本身就有一种优雅感,而且不管你觉得自己腿型何处不好,都是可以通过它来掩盖起来的。
长款裙子所带来的气质提升是非常客观存在的,比如搭配一款纯色长裙,可以是黑色、灰色、米白色等看起来不深但是却非常容易显肤色黑黄的颜色,但是如果搭配上优雅大方,有质感的人,也会不会显得整个人很low,同样会很好看。

但是如果你是年轻女孩,那么就适合一些亮色调的,但作为30+的女性高跟鞋以及这类颜色本身就非常影响时尚感,它们会让女性看起来特别老气,所以还是推荐30+女人选择一些不会挑肤色,而且显时尚感的颜色。

这么看来,女性从30岁后也可以去尝试一下亮色调的搭配,打破一下日常的大地色或者中性色搭配,这样也会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新感觉,而且这种亮色调可以选择亮绿色、亮紫色、宝石蓝等等一些饱和度高的颜色。
这样不仅让整个造型更色彩斑斓,也不会像泛泛俗俗那般大红大紫显老气,一些典雅的亮色调搭配上优雅简洁干练的大衣或者外套,也让我们的女性看起来更加有气质。
同色系搭配
说到色系搭配,其实30+女性在穿搭上应该往上多花一点时间,这不仅事关她们穿搭造型,更事关她们的气质提升。
因为色彩与色彩之间有着一说一的一说二的关系,从冷暖来说,有着冷暖之分;从饱和度来说,有着深浅之分;从明度来说,有着明暗之分;从清淡色来说,有着浓淡之分;从性质来说,有着纯混之分。
所以,不同的颜色组合可以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可以让我们的整个造型看起来更协调,使整体造型更加统一,不会让人感觉衣服没有“调教”到一起,显得有些突兀、明显、工业生产线感较强。
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同色系搭配,不同于组合效果单调简单,对比强烈,没有展示其美感且还容易抢镜头。
同色系搭配不仅让整体造型协调,而且优雅、有质感也是它们展现出的独特气质。
轻熟风如何穿出气质?选择大一号单品
现在流行一个说法,就是“只要好看不要合身坚决不买”,这个观念其实是错误的。
小仙女们不能为了追求潮流而忽略时尚感,对于那些合身度不太好的单品来讲,它们往往在细节上以及服装质感都非常容易呈现业务感。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它会让你感受到你穿衣上如同包纸一样塑料的塑感,还会突出女性身上的瑕疵和缺点,再者,它会让我们看起来不太精神,这样不仅模糊了我们的形象感,也陷入了穿搭界限模糊性。

其实在轻熟风这儿,是鼓励30+女性选择相对大一号合身度的单品,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时尚感,还会给人感觉舒适,并且看起来洋气大方,又不会显得突兀。
为了寻找家居感,选择oversize款算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因为oversize合身度宽松,自然会拥有家居感,并且能够遮掩身材缺陷,但是如果选择oversize款,需要尽量保证它比较宽松,也不要太大,避免看起来显臃肿。

基础款+印花
基础款可以说是每个女性衣柜里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好搭、不容易过时,而且耐磨耐脏,不易褪色性非常好,是30+女性穿搭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只是单纯以基础款作为一点,很容易造成视觉上的单调乏味,所以,在基础款中加入一定局部细节设计元素,就会变得更加耐看及富有生机。

现在市面上存在很多印花元素,它们大多和基础款相结合,在不改变基础款主要设定下进行小改良,比如位置、大小、样式等方面可以进行设计,为其注入一些新的活力,使其整体造型变得更加好看,更加有季节性。

但是不建议出现全身印花图案,因为这样不仅容易造成视觉上的疲惫感和冲突,同时也会产生难以驾驭性,使得整体造型缺乏自然和舒适之感,更为重要的是,不适合每位女性,都在很大程度上遮掩了每位女性自身魅力和气质,更不具有展示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