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近期,美媒《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刊发文章,直言中国歼-35A战斗机的量产,已对美军在西太的制空权构成重大挑战。这一表态,在国际军事领域引发广泛关注,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西太地区的空中力量格局。
美国(资料图)
回顾历史,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工业和先进的航空技术,长期在西太地区维持着空中优势。从在众多岛屿建立军事基地,到部署各类先进战机,美军构建起一套看似牢不可破的空中防御与作战体系。但今时不同往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军事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这一局面正悄然发生改变。
歼-35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最新成果,其性能备受瞩目。在隐身性能方面,歼-35采用了边缘对齐的控制面、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DSI)以及无缝、保形的表面处理等先进设计。这些精心设计的低可探测性特征,有效减小了雷达反射截面。多数独立分析人士认为,歼-35的隐身性能与美国F-35相当。相比之下,歼-35或许还应用了更为先进的隐身材料,进一步提升其隐身效果,使其在战场上更难被敌方雷达发现。
歼-35在机动性和航程上的优势也十分显著。它装备两台WS-19发动机,单台发动机最大推力超过10吨(约116千牛,合11.8吨)。强大的动力赋予歼-35超过1.8马赫的最高速度,内油作战半径达1200千米以上。与之形成对比的是,F-35作为单发战斗机,最高速度仅1.6马赫,作战半径不到1000公里。在空战中,歼-35凭借更高的速度和更远的航程,能够更迅速地抵达作战区域,占据有利位置,还能在战场上保持更长时间的作战能力。
战斗机(资料图)
武器系统是衡量战斗机作战效能的关键指标,歼-35同样表现出色。其内置弹舱可挂载PL-10短距空空导弹与PL-15超远程空空导弹。PL-15的射程超过美军现役AIM-120D空空导弹的1.5倍,与美军正在研制的AIM-260相当甚至更胜一筹。此外,中国还装备了射程可达400千米以上的PL-21空空导弹,这种超远程导弹让歼-35在空战中拥有更远的攻击距离,使美军战机在面对歼-35时,往往还未进入有效攻击范围,就已处于危险境地。
歼-35的量产,对西太制空权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数量上看,中国强大的国防工业基础,使其具备大规模生产歼-35的能力。随着生产线的逐步完善,歼-35的产量有望稳步提升。相比之下,美国研发一款军机耗时数年,且F-35在生产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导致其产量受限。在西太地区,歼-35数量的不断增加,将逐渐改变双方空中力量的对比。
从作战体系角度分析,歼-35可与中国其他军事资产协同作战。它能与歼-20形成高低搭配,在空中构建起一条高效的“杀伤云链”。同时,歼-35还可与无人机等协同作战,通过信息共享和战术配合,发挥出更大的作战效能。这种体系化的作战模式,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西太地区的空中作战能力。
战斗机(资料图)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媒提出“中国歼35量产,不需要六代机”的观点,虽有失偏颇,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歼-35给美军带来的巨大压力。六代机代表着未来空战技术的发展方向,其在隐身性能、信息化作战能力、高超音速飞行等方面将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对六代机的研发也在稳步推进,这不仅是对自身航空技术的进一步探索,更是为了在未来空战中占据主动地位。
中国歼-35的量产,无疑敲响了西太制空权的警钟。它改变了西太地区的空中力量平衡,让美国在该地区的空中优势不再稳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在航空技术领域,中国仍将持续投入研发力量,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地区和平稳定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