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00年夏,直隶遍插义和团旗,喊杀声响彻城市街巷。他们烧教堂、杀洋人、毁铁路,以“刀枪不入”之信念,向一切发起挑战。
八国联军侵华,军靴震响华北,战火自天津延至保定。此时,满族官员廷雍登上历史舞台。其举动致八国联军决意处其极刑,究竟所为何事?
【廷雍是谁?】
廷雍,1853年出生于满洲正红旗觉罗家族,该家族昔日荣耀已随清朝衰落而黯淡无光。
自幼习读,成绩普通,凭借旗籍身份,在京城科举考试中顺利过关,得以成为贡生。
他无显赫背景,亦无特殊才能。但在清朝官场,察言观色、顺势而为的能力,比任何才能都更为关键。
1900年庚子年,他谨慎升迁至直隶按察使,负责一方刑狱。此官职中等,却恰逢乱局,将他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这一年春天,直隶局势紧张如火药桶,一触即发。义和团自山东席卷至直隶,声势极为浩大。
他们以“扶清灭洋”为名,涌入村镇,焚烧教堂,杀害教士,摧毁铁路。他们坚信“刀枪不入”,仅凭血肉之躯对抗洋枪大炮。
廷雍对山东义和团并不陌生,早有所闻。但他当时认为这仅是地方民乱,难以形成大规模气候。
拳民队伍日增,直隶村镇频传教堂遭焚、洋人被害消息,他渐觉此事非同小可,非普通骚乱可比。
6月某日,一群教民闯入廷雍衙门,跪诉义和团抢夺粮食、焚烧房屋、杀害家人。
教民脸上血迹未干,部分人怀中紧抱着逝去的孩童。
廷雍立于大堂,眉头紧蹙。他深知义和团获朝廷支撑,且得慈禧太后默许。
这些教民多为被洋教士转化为基督教的中国人,于拳民而言,他们被视为叛徒,称作“二毛子”。
廷雍沉默未决,先命衙役安抚教民,再安排他们离去。他深知需在教民与义和团间寻得平衡,否则乱局必将殃及自身。
【廷雍与廷杰的矛盾】
此时,廷雍面临首个真正挑战,即来自上级直隶布政使廷杰。
两人均出身正红旗,平日交好。然而,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两人分歧日益加深。
廷杰主张镇压义和团,他认为:“洋人固然可恨,然拳匪更难驾驭,烧杀抢掠,已成为动乱的根源。”
廷雍摇头反对,认为义和团受朝廷暗助,慈禧太后亦暗中支持。镇压仅可暂时奏效,难以长久解决。
两人在直隶府衙书房内争论激烈,终至情绪激动,拍桌站起,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廷杰斥廷雍为“怯懦求生”,廷雍淡然回应:“助义和团,或可暂安;若镇拳民,你我性命难保。”
此言非廷雍之妥协,实乃真心所想。他认为,镇压义和团将导致拳民与清廷决裂,并触怒朝中大臣。
拳民虽乱,但利用得当,或可成为清廷对抗洋人的利器。
廷杰冷笑,甩袖离去。自此,二人关系完全破裂。
6月底,保定城局势失控,义和团队伍持续进城,高呼口号,于街巷间巡游,搜寻洋人与教民下落。
教堂遭焚毁,教士与教民惨死街头。整座城市被一种莫名的恐惧所笼罩。
廷雍见状心急,即刻下令封闭城门,阻外义和团入内,并遣衙役加强城内巡逻,以确保剩余教堂与教民安全。
这些措施仅是临时应对。拳民队伍不断壮大,城隍庙外公然集会,声称秉承天意,誓除洋教。他们亦至廷雍府衙前示威,要求交出隐匿的教民。
廷雍坚守立场,不交出教民,以免保定沦为屠场。同时,他也意识到镇压拳民会得罪义和团,甚至可能遭清廷谴责为“助洋反清”。
廷雍在此关头选择拖延,他命人保护教民于隐秘处,并派员与拳民交涉以平息事态。他深知拖延增变数,但也清楚此举仅是缓兵之计。
7月,保定传来震撼消息,天津已失守。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城,直隶总督裕禄殉职。北方要地失守,清廷陷入被动局面。廷雍闻讯,惊呆在书房中。
他深知天津沦陷的后果:联军的下个目标,极有可能是保定。
廷雍此时接获朝廷旨意,因裕禄逝世,直隶总督之位空缺,且朝廷无法即派京官接任,故命他暂任“护理直隶总督”,全面接管直隶防务与政务。
手捧圣旨,他微微颤抖。深知此非荣耀,而是催命任务。
【大厦将倾】
10月初,保定城沉浸在沉重氛围中,每晚义和团成员手持火把照亮街道,高呼口号,并敲击锣鼓,声势浩大。
外城居民紧闭门户,窗缝亦以木板封严。城中寂静无声,无人敢言语,更无人敢于反抗。
廷雍立于府衙,审阅急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自天津挥师南下,正迅速接近保定。
朝廷既无援军也无新指示,他屡次遣人上书求援,但信差难以出城,更无法将书信送达皇帝与太后手中。
他深知此城难保。义和团的简陋武器与清军的弓箭,在洋枪洋炮的攻击下,显得不堪一击,脆弱无比。
即便无法守住,他也不愿城中百姓丧生,更不愿八国联军在保定烧杀抢掠,于是下达最后命令:封闭城门,全城实施戒严。
无他命令,保定严禁出入。此举意在利用城墙,赢取宝贵时间。
10月16日,联军抵达保定城外,发通牒令廷雍开城交义和团领袖及教民,否则保定城将遭屠戮,血流遍地。
廷雍紧握通牒,手指轻颤。整个下午,他默坐书房,一语不发。
此时,义和团领袖聚于府衙,情绪激动,要求廷雍拒降,坚信天命庇佑,“洋炮无法伤及我等分毫”。
他们携带一把刀前来,声称要将其作为“礼物赠予外国人”。
廷雍冷漠注视众人,不信其刀枪不入之说,却未挑明。拳民已杀心大起,他深知稍有退意,即刻便自身难保。
他毅然决定无视联军通牒,意图拖延。义和团使他陷入绝境:诛洋则成战犯,卫洋则为叛臣,左右为难。
数日后,联军发动了全面进攻。
保定城墙原本不坚,洋人火炮之下,迅速被轰出大洞。
联军士兵破城而入,义和团不敌。其刀枪难以抵御洋枪子弹,败势显现。
廷雍立于府衙后院,耳畔传来阵阵喊杀声,面容冷漠,毫无波澜。
亲信劝他更衣,由城墙密道撤离。他拒绝道:“我的命运早已与此地紧密相连。”
10月23日,保定城全面失守,联军士兵大量涌入,遍城搜寻义和团成员及清廷官吏。
廷雍遭擒,未加反抗,亦未求死,仅平静言道:“吾应负之责,必当承担。”
【命运的终局】
廷雍被押至联军于保定设立的教堂临时指挥部,与其他清官一同接受联军审讯。
审判未持续长久,廷雍迅速成为核心。作为直隶最高长官,他被联军视为需为义和团暴行担责之人。
联军指控明确:保定城内洋教士遭杀害,义和团骚扰乡村,廷雍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辩解称,保定确有洋人被杀事件,但坚称:“义和团非我管辖,我亦无法控制。”
联军无视请求,坚持索要清朝高官的人头作为交代,最终廷雍成为了牺牲品,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11月6日,他被判死刑,执行地点定于保定城外的凤凰台,此乃一座可俯瞰全城的高台。
廷雍押至台上,街道已人山人海。观众中不乏看客,亦见拳民跪地,暗自垂泪。
他立于台上,面容冷漠,手脚被缚却身姿挺拔。转首望向身后的士兵,低声命令:“动手。”
行刑迅速终结,刽子手挥刀,头颅落地。观众反应各异,有人尖叫,有人垂泪,亦有人默默离去。
他逝世后,妾燕佳氏闻讯服毒而亡,未留遗言。廷雍遗体运回北京,家人举行了简约葬礼。
传说中,其坟墓内置有银制人头,乃家人请人打造以替代真头骨。
保定城隍庙后为其设牌位,当地人认为,他虽命丧联军,但为保百姓而亡,故值得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