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解放军测试非核氢弹,台军防不住,不投降无路可走

小仔浏览厅 2025-04-23 10:13:26

前言​

旧威慑的瓦解,催生了新型战略武器的诞生。

在核武器的阴影下,世界维持了数十年的脆弱和平,然而,传统核威慑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常规战争与核战争的界限也日渐模糊。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力量,一种足以改变游戏规则的颠覆性武器应运而生。

2025年4月20日,中国香港媒体《南华早报》报道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测试了一种“非核氢弹”(又称亚核武器),这预示着这样一个变革时刻的到来。

它并非核武器,不产生无法清理的核辐射和次生灾害,却拥有堪比核武器的毁灭性力量,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武器?、

非核氢弹——来自未来的力量

“非核氢弹”这一名称,或许会让人联想到毁灭性的核武器,但实际上,它与传统氢弹有着本质的区别。

并非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等链式反应的热核聚变产生巨大能量,中心温度高达一亿摄氏度的武器。

它的核心并非核裂变或聚变反应,而是一种基于化学链式反应的全新技术。

其核心材料——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原本是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存储技术,为燃料电池提供氢气而研发的,却意外地在军事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

“氢化镁”,这种银色的粉末状物质,能够以极高的密度(150克/升,是加压罐储氢的3.75倍)存储氢原子,其能量密度远超传统的储氢方式。

当它被常规炸药引爆后,会发生快速热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氢气。

这些氢气与周围空气中的氧气混合,在高温下引发剧烈的燃烧反应,形成一个持续放热的循环,直到燃料耗尽。

更重要的是,爆炸过程中产生的“机械断裂、氢释放和热反馈的协同级联反应”,使得能量释放更加高效,威力也更加惊人。

不像传统的爆炸只是简单的能量释放,它还能释放巨大的热量。

在实战性能方面,非核氢弹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在约束爆炸条件下,距离爆炸装置两米处的峰值过压达到428.43千帕,约为TNT炸弹爆炸力的40%,但热量投射范围要大得多。

尽管其爆炸产生的峰值过压仅为同等级TNT炸药的40%,但其热效应却远超TNT炸药。

在实验中,一枚仅重2公斤的非核氢弹爆炸装置,产生的火球温度超过了1000摄氏度,持续时间超过2秒,是同等TNT炸药爆炸时间的15倍。

这种高温特性,使其成为打击对高温敏感目标的利器。

熔点只有600摄氏度左右的铝合金材料的装甲车辆(如HMMWV装甲车)、无人机(如MQ-9),以及暴露在外的雷达电子设备、小型巡逻艇等,都难以抵御这种高温的灼烧。

此外,非核氢弹尤其适合在地下工事等密闭空间引爆,通过高温覆盖大面积区域,有效摧毁目标内部的人员和设备,通过工事的观察口和通风口杀伤工事人员。

对于一些浅层的地下掩体,比如指挥所和弹药库等,一旦非核氢弹在其周边爆炸,高温火球也可以迅速通过缝隙、通风口等灼烧内部。

在城市攻坚战中,可以用来摧毁一些极为坚固的敌方工事,例如类似亚速钢铁厂这样的坚固工事。

然而,非核氢弹也并非完美无缺,其冲击波较弱,对坚固目标例如钢筋混凝土工事或者地下堡垒的毁伤效果有限。

未来研究方向将集中于提升能量密度、降低成本、优化爆炸控制精度等方面,以进一步提升其实战性能。

非核氢弹带来的变革与挑战

非核氢弹的出现,无疑将对未来的地缘战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对中国而言,这项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常规军事力量的威慑力,也为应对潜在威胁提供了新的手段。

这项技术突破来自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5研究所,该研究所是水下武器系统的主要参与者。

例如,针对“台独”势力,非核氢弹可有效打击其依托的地下工事,削弱其“以武拒统”的企图。

对于那些顽固的“台独”分子,是我们现有武器能够达到的杀伤效果。

新的氢基武器技术解决了武统作战中的几大难点,尤其是打击地下工事。

它只是一种亚核武器,与核武器完全不一样,使用无限制,非常适合作为钻地弹的战斗部。

台军为了“以武拒统”,大搞地下永久工事,利用中国台湾省地形复杂,有山地丛林,修建了大量的地堡和工事,为此需要使用钻地弹来对付。

但是,钻地弹技术也存在一些限制,最终钻入地下多深,往往依赖于速度,中国已掌握了高超音速技术,但是还有另一个问题,钻地弹的个头,直径越大阻力越大,影响钻深。

影响钻地弹个头的因素一点,战斗部的重量与个头。

如果新技术可以让钻地弹变小,或性能提高,那么就非常有意义,如果利用其优势,让钻地弹可以炸入山体内部后,有效摧毁目标。

这对于妄图依靠地下工事,依托待援的“台独”绝对是一个坏消息。

在南海和中东等地区,非核氢弹的出现也可能改变地区军事平衡,提升中国的影响力。

尤其是在中东地区,中式武器的性价比优势,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非核氢弹的加入,无疑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在该地区的话语权。

与此同时,非核氢弹的出现也给地区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2025年4月21日,美菲举行了大规模的“肩并肩”联合军演,该军演持续到5月9日,参演人数超过1.4万人,其中美军9000人,菲军5000人,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和韩国也派了一些军人参加。

其战略意图不言而喻,即通过军事威慑来遏制中国的发展,转移内部不和谐声音。

美菲国内目前“不和谐”声音太多太强,美国就不用说了,关税之争在美内部已经形成了抵抗色彩。

投降的抗议的人数在不断增多,认为关税战打不过中国,认为特朗普是将美国带入鸿沟的人是越来越多,而此时一场大规模的军演,可以让美内部的声音暂时被压一压,转移一下民众和媒体的关注点。

菲律宾就不用说了,国内不支持马科斯的人是越来越多,最新的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再一次下滑,满意度从2月的42%下降到了3月的25%。

这4月份的还没公布,估计还会持续下降,叠加菲律宾国内的通胀率很高,很多老百姓都觉得自己是贫困户,在这个“关键阶段”进行军演,也可以分散民众的关注度。

而中国如何通过“亮剑”行动进行反制。

4月16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就近期涉军问题答记者问,强调赖清德当局罔顾中国台湾省业界及民众利益,向“洋主子”奴颜婢膝、献媚求援。

可谓是“量台湾之物力,结美国之欢心”,对美国人予取予求只会透支台湾未来,祸害中国台湾省民生。

民进党当局妄图“倚美谋独”“以武拒统”,终归是死路一条。

从清洁能源到颠覆性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颠覆性的军事技术,最初竟源于对清洁能源的探索。

中国科研团队在研究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潜力。

自从该项目立项以来,科研团队深入研究了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特性,历经无数次实验,攻克了材料稳定性、爆炸触发机制、能量释放控制等难题,最终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受控非核“氢弹”技术验证。

这一案例,也体现了中国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的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

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进步相当多,只是喜欢保持“低调”,与西方的高调形成了鲜明对比,实则

许多东西是整体工业实力发展后的衍生品,这次新的爆炸材料就是在研究新能源的时候出现的,只要没有了工业短板,相关研发都是触类旁通,甚至可以呈现出跨学科叠加效应翻倍的情况。

这次中国在亚核武器技术领域的进步,只是相关能力的一次展示。

其他国家尚在幻想的东西,我们已经成功造出来了。

从新能源到新武器,非核氢弹的诞生,展现了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也预示着未来战争形态的深刻变革。

这种“既能当武器烧穿航母甲板,又能给偏远山区送氢能源”,“战时杀人剑,平时电饭煲”的双重属性,使得非核氢弹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军事领域,它可以搭载于东风-15C钻地导弹、远程火箭炮、反舰导弹等各种武器平台,用于精确打击地下工事、航母甲板、舰艇等目标。

在民用领域,它可以用于潜艇燃料电池、长续航无人机能源、矿山爆破、地震救援等领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未来将朝着提升能量密度、降低成本、优化爆炸控制精度等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实用性与竞争力,引发全球在高能化学武器与新型材料领域研发热潮,推动军事科技进步。

参考信息:

0 阅读:185

小仔浏览厅

简介: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