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人生》票房低迷原因:消费苦难被识破,社会意义适得其反

忆丹想太多 2024-08-16 03:31:47

徐峥的《逆行人生》上映一周,票房2.4亿,平台预测最终票房5亿,业界盛传电影制作成本2亿,很难回本。

但徐峥不是电影里的高志垒,他不会让自己那么惨。目前电影的玩法俨然和股市如出一辙,往往导演和演员会将导演费、片酬等加到一起做预算,然后拉投资公司入局,《逆行人生》由徐峥操盘,各路资本蜂拥而至,电影票房盈利,徐峥可以通过手上的份额拿票房分红;电影票房失败,徐峥也早就将自己该拿的钱收入囊中,最终亏的是那些手握份额的投资公司,以及他们加价释放份额后接盘的投资者。

《逆行人生》票房没“爆”,不外乎三方面原因。

首先是电影市场惨淡,大环境不好。纵观暑期档,除了《抓娃娃》票房冲过30亿盈利外,其他电影票房均不理想,2024年业已过半,目前全年票房才312亿,想超过去年都有难度。

其次是受徐峥个人和电影选题影响。《逆行人生》上映前就有个别影院发声明抵制,并重提当年《囧妈》引发的恩怨。

简单来说,《囧妈》当时先是提档到大年三十,打破行业规律,让影院的工作人员不满(毕竟谁不想在家好好过年看春晚和家人团聚呢?),接着又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最终撤档,转身就以6亿多的价格卖给平台。就此和影院结下梁子,所以目前《逆行人生》虽然有很强的话题性和讨论度,但排片始终在20%左右,还没有《抓娃娃》高。

再说选题,同样是上映前就引发了部分观众的反感,认为徐峥在消费苦难,甚至是美化苦难,以及穷人看有钱人演自己等等。

第三点原因,要归咎于电影品质。打铁还需自身硬,《逆行人生》的品质没有给电影票房大爆提供基础,目前豆瓣评分6.8,三星半,谈不上佳作。

那么问题来了,电影为啥评分上不去?又到底有没有网友指责的“消费苦难”?

《逆行人生》的选题和创作出发点是好的,所有人对外卖员都不陌生,都有过接触,这个行业也一直很受关注,将镜头对准外卖行业,比较容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同时也能凸显电影人的悲悯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可以赋予电影现实意义。

但《逆行人生》的问题也很明显,电影今年2月22日开机,4月中旬杀青,只拍了50多天,电影角色多、外景多,粗略算下来能有100多场戏,这么快拍完,很难追求精细打磨才能得到的高品质,所以视听层面《逆行人生》就先输了一轮,无法带给观众美学享受。

当然,《逆行人生》是现实主义题材,外卖行业本身就和“美”不沾边吧!但故事层面同样问题多多。

简单来说,电影中几个主角的命运,总结起来就是中年被裁、存款爆雷、无力偿还房贷、老父亲中风、女儿上学无力承担等等。面对这个选题,徐峥想方设法的让电影变得好看,追求戏剧性和极致的人物塑造,反倒忽视了现实生活本该如流水般自然,外卖是一个行业,跑外卖不是上高山下油锅,外卖员也是正常人,他们工作的时候工作,工作之余有正常的生活,但电影将所有问题堆砌到一起,反倒戏剧性过于强烈,简单来说,就是人物塑造失真了。

至于高志垒开发小程序对抗算法、跑外卖治好了糖尿病等等,诸如此类脱离现实的桥段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这些过于戏剧性的表述,让观影过程很难投入其中并和角色产生深度的情感连接和共鸣,《逆行人生》只是一部电影,观众只是坐在大银幕前看戏,仅此而已。

和当初《我不是药神》相比,《逆行人生》确实差了好几个段位。

另一个问题,电影到底有没有“消费苦难”?

消费苦难指的是利用他人的不幸或苦难来获取个人或商业利益的行为。《逆行人生》没有特定人物原型,电影中外卖员的群像塑造,来自主创团队对这个行业的观察和提炼。所以不能给徐峥扣上“消费苦难”的帽子。

但网友们有这样的指责也不无道理,毕竟《逆行人生》各种桥段的铺排、对外卖员生活困顿的夸张表述方式,无不折射出主创的功利性——放大和强化这一切,增强戏剧冲突,才能让电影好看,好看了观众才会买票,投资方才能盈利。

所以,《逆行人生》不是通过消费某个个体的苦难获取商业利益,而是通过整个外卖行业来获取商业利益。

最后说说电影的现实意义吧。同样相信徐峥的初衷是好的,反映行业现状,引导大家善待外卖员,不要轻易给差评,多给笑脸和点赞。以及鼓励艰难的人要勇敢前行,要相信光、相信家人等等。

但不够现实的桥段,以及电影上映前崩坏的口碑,确实让人很难共鸣,看了下豆瓣评论,会发现《逆行人生》想得到的引导和影响适得其反,很多网友的评论都是“不结婚、不生孩子、不买房就什么困难都没了”,至此,现实意义适得其反、作品本身不够优秀的《逆行人生》,票房不理想也用不着可惜了。

0 阅读:0

忆丹想太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