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辛辛苦苦积攒假期,满怀憧憬地计划旅行,结果打开旅游APP,就被一堆“XX游玩指南”、“XX必去清单”糊一脸。

仔细一看,内容大同小异,仿佛出自同一条生产线。
就说前几天看到的洛带古镇游记,活脱脱一个“踏春赏景,把酒言欢”的套路模板。
金龙长城是“蜿蜒山脊”,金龙湖是“波光倒影”,古镇老街是“青石板路”,几个会馆是“雕梁画栋”,再配上几句“微风拂过”、“心旷神怡”之类的空洞描述。
看完之后,感觉好像去过了,但脑子里一片空白。
这种东西,真能帮到我们?还是商家为了赚点击,批量炮制的“快餐旅游”?
情况是这样的。

现在随便搜个目的地,瞬间冒出海量游记。
乍看挺热闹,图文并茂,细究下来,内容雷同。
景点介绍换汤不换药,美食推荐也大同小异,就连遣词造句都透着一股塑料味。
更离谱的是,不少游记直接抄袭,以讹传讹,误导游客。
这里面藏着什么门道?
我觉得,是旅游业一种“省力”的病态思维。

商家不肯花心思挖掘目的地的独特韵味,只想着用复制粘贴来降低成本。
他们更关心流量变现,而不是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向导。
这毛病可不只旅游业有。
想想我们平时遇到的各种“技巧”、“攻略”、“秘籍”,多少是真心实意,多少是敷衍了事?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大学生为了完成旅游课程,呕心沥血制作了一份详尽的游玩攻略。
结果,这份攻略被一家旅游网站直接剽窃,作者名字都没提。

更可恶的是,这家网站还把攻略卖给其他旅行社,从中牟取利益。
这种行径,不仅是对原创者的践踏,也是对整个旅游生态的破坏。
当所有游记都千篇一律,当游客对旅游信息的信任荡然无存,最终受损的,是整个行业的根基。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这些游记的价值。
对于初来乍到的游客,它们至少能提供一些基本方位信息。
但我们不能盲目信赖,更不能照单全收。

那该怎么办?
我觉得,一方面,旅游平台要严格审核游记内容,严惩抄袭和虚假宣传。
另一方面,游客也要擦亮眼睛,提高辨别能力,不要被花言巧语迷惑。
更关键的是,我们要学会自己去探索,去发掘目的地的内在魅力。
旅行的真谛,不只是抵达终点,更在于沿途的风光与体验。
如果所有旅行都变成按图索骥,所有游记都千人一面,那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下次再遇到那些“快餐旅游”的时候,不妨多留个心眼。
多做些功课,多听听当地人的建议,或者干脆丢掉手机,来一场随心所欲的漫游。
我相信,你会邂逅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们需要的是用心烹制的“旅游盛宴”,而不是批量生产的“速食套餐”。
我们需要的是量身定制的体验,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
我们需要的是触动心灵的感受,而不是华而不实的广告宣传。
期盼有朝一日,我们能看到更多真诚而有价值的游记,而不是那些空洞的“踏春赏景,把酒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