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是毛主席革命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之前的饱受排挤,渐渐变成了中国革命的领袖人物。
不过,林彪在这次会议上的态度却很让人寻味,几乎一言不发,没有支持毛主席。
这次会议是政治局扩大会议,共有20人参加,包括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毛主席、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还有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的首长(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以及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总参谋长刘伯承、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再加上李德和他的翻译伍修权。
在这次会议上,大多数人都作了发言,像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朱德等大多数人,都明确地站在了毛主席的一边,支持让毛主席出来指挥红军,只有凯丰站在了博古和李德的一边,还指责毛主席不懂马列主义,只会用《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那一套东西来打仗。
耐人寻味的是,一向目光敏锐、喜欢站队的林彪,这次却没有支持毛主席,甚至一言不发。
比如周总理在1972年5月21日的批林整风大会上,就提起过这件事,说:“在遵义会议上,他(指林彪)并没有发言。”
聂荣臻后来在回忆录中也写道:“我记得在会上,林彪没有发什么言。”
至于林彪为什么不发言的原因,李德的翻译伍修权后来说:“林彪本来是支持李德那一套的,会上被批判的‘短促突击’等等,也是林彪所热心鼓吹的。……会议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地批判他,他实际上也处于被批判的地位,所以在会上,基本上是一言不发的。”
伍修权说的这件事,在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当年林彪确实支持过李德的“短促突击”。
所谓“短促突击”,是李德从苏联红军那里学来的一种战术,简单来说,就是与国民党军阵地对阵地,碉堡对碉堡,当国民党军走出碉堡发动进攻时,红军在短距离内予以迅速、短促的突击,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李德根本不了解国共双方的实力对比,“叫花子与海龙王比宝”,结果给红军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起初,林彪也是不赞同这种战术的,但是,在遭到军委的批评后,林彪就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开始大肆吹捧“短促突击”,还专门请李德到红一军团讲解“短促突击”的战术。
红一军团的干部们听完讲解后,都表示听不懂,不符合红军的实际情况,但林彪还是劝他们说:“你们不懂,这种打法我也不太懂,不懂就学嘛!”
事后,林彪还专门写了一篇《论短促突击》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受到了李德的赞赏。
后来,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对林彪发表这篇文章,我开始感到突然,仔细想想,也不奇怪。……这自然不仅是谈战术,实际上是他这时的一个政治上的表态。”
因此,在遵义会议上,林彪因为曾经支持过李德的“短促突击”,也是被批判的对象,不过,因为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斗争要尽量避免扩大化,中央就没有提林彪的名字。
林彪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也就不方便再多说话了。
不过,从后来的事来看,林彪对遵义会议还是有抵触的,因为他回到红一军团后,并没有把遵义会议的情况传达给军团的人,红一军团的将士们还是在十几天后,从其他部队那里得知了遵义会议的情况。
当时,李聚奎正担任红一军团红一师师长,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一方面,参加遵义会议的军团政委聂荣臻同志因脚打泡,化脓未好,坐担架随中央纵队行军,没有回到前方部队;另一方面,不能不说同林彪对遵义会议的态度暧昧有关。虽说林彪在参加遵义会议之后就回到了部队,但却没有及时给我们传达。”
遵义会议结束后,还发生了一件事,很有意思。
李德遭到批判后,在中央待不下去了,就申请去红一军团,跟着红一军团一起行动。
可能他以为,林彪还是支持他的,会对他好点,却没想到,林彪根本不理他,只安排了一个人照顾他,就再也没跟他见面。
看来,这个李德还真是幼稚啊,连“此一时彼一时”的道理都不懂?
(参考资料:《遵义会议》《林彪的这一生》《聂荣臻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