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换将”,向来是兵家大忌,可是,为什么中国志愿军却没有受到影响呢?
而且,中国志愿军还不只是一次“临阵换将”,而是好几次。
在志愿军司令上面,就换了两次,本来毛主席的第一人选是粟裕,但因为粟裕身体不好,无法出征,毛主席只好换成了林彪。
本来,林彪是最适合的人选,因为第一批出征的部队就是他的老部下,而且朝鲜跟东北的地理和气候也都有相似之处,林彪去了不需要重新适应,但可惜的是,林彪的身体也不好,而且对这场战争也不是很支持,毛主席就只好改派彭德怀挂帅。
另外,在第一批入朝部队的将领上面,也做了一次“临阵换将”。
本来,第13兵团司令是黄永胜,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但这个人生活作风不好,缺乏政治性和大局观,去了朝鲜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中央就把第15兵团司令部与13兵团司令部对调,让军政双优的邓华率领13兵团出征。
如果按照传统的军事思想,这几次“临阵换将”都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很容易出现指挥不畅的后果,但是,为什么志愿军却没有受到这些影响呢?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毛主席创造的“党指挥枪”的建军思想。
“临阵换将”之所以是兵家大忌,就是因为一名将军对部队的影响太大,甚至成了他的私人武装,将士们只对他忠心,如果换一个人来指挥,很可能会被排挤走,自然就无法打胜仗了。
但是,毛主席却提出了“党指挥枪”的建军思想,任何一支部队都要听从党的指挥,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一支部队成为某个人的私人武装。
我们可以看看国共两党的部队的区别,在国民党的部队,军长、师长一般都是长期担任,即使有变动也是从部队中挑选,外面的人很难插进来,而共产党的部队,将领却可以经常变动,这个军的军长可以到另一个军去当军长,甚至这个方面军的人可以直接派到另一个方面军指挥部队。
比如陈赓,既是红一方面军的人,又在红四方面军当过师长,甚至还当过红四方面军参谋长;还有陈伯钧,既在红一方面军当过军长,又在红二方面军当过军团长,还在红四方面军当过军参谋长。
所以,中国志愿军的几次“临阵换将”,在外人看来是“兵家大忌”,但在我军看来却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后来的历史也已经证明,无论是13兵团司令从黄永胜换成邓华,还是志愿军司令从粟裕、林彪换成彭德怀,后来又换成邓华、杨得志、杨勇,都对志愿军没有造成什么影响,该打胜仗还打胜仗,该团结一致还团结一致,没有出现任何被“排挤”的现象,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这就是毛主席的伟大之处,用一个“党指挥枪”的建军思想,彻底改变了军队的性质,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
正如罗荣桓元帅所说:“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参考资料:《朝鲜战争》《历史选择了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