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有多硬气?被质疑和彭德怀是“父子”,怒答:我俩吵架最多

青史佐酒 2023-08-06 19:20:34
一、庐山之争

1959年7月中旬,身处北京的黄克诚收到一封急电,让他暂时放下总参谋部的工作,立即赶往江西开会。此时庐山上的会议已经持续了半个月有余,但一些关键问题仍在反复推敲。特别是彭德怀的一封意见书,竟一石惊起千层浪,又引发了大会新一轮的讨论热潮。

一封意见书,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反响?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要抓紧时间搞建设,就难免摸着石头过河,像大炼钢铁、搞大食堂这些举措,本质上都是要为百姓谋福,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弊病,以至于适得其反。

彭德怀身处一线,经常下基层,看到实际情况自然忧心忡忡,便想为民请命。但老帅为人坦荡直率,看问题很少弯弯绕绕,他的意见又确实和当时大多数人的看法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是开一次会或者说几句话就能消除的。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大多数人都持有乐观心态,那么少数那些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就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消极心理在作祟。

这个时候让黄克诚上庐山,无非是两点原因:一是让他作为多年的搭档,再劝劝老帅;二是要他表明作为总参谋长的态度,给与会者再吃下一颗定心丸。

这些道理,黄克诚自然都明白。

果然一到地方,谭震林就提前找黄克诚,开门见山地说道:

“我们找你上山来,是搬救兵,想要你支持我们。”

当年在新四军,黄克诚是三师师长,谭震林是六师师长,两人关系一直不错。也正因为是多年老友,谭震林才最了解黄克诚的犟脾气,知道他只认事实,从不管人情世故,所以只能先把话在私下说开,再放到台面上去讲。

但黄克诚的回答,又着实泼了谭震林一盆冷水:

“那你就想错了,我不是你的救兵,我是来说真话的。”

黄克诚的态度很坚决,他认为彭老总毕竟是行伍出身,性格刚烈,提意见的用词有句过于强硬,这点确实有些欠妥。但老帅提的意见,完全是立足于实践,立足于为老百姓开口,是利国利民的铮铮之言。

17日上庐山,19日黄克诚就在会上发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公开支持彭德怀的意见。这也是庐山之上,第一个主动站出来为彭德怀说话的人。

但黄克诚的身份终究有些特殊,他和彭德怀在红军时期就是上下级关系,近30年的交情远非他人可比。50年代彭德怀主持军委,黄克诚先是任副总长,兼总后勤部长,后来任军委秘书长,作为彭德怀最主要的助手,协助主持日常工作。

也正因为关系过于亲密,让不少人认为黄克诚现在讲这些话,纯粹只是为了帮彭德怀说情,甚至有的人还说他俩的关系“如同父子”。而面对着这些悠悠之口,黄克诚毫不留情,反驳到:

“我和彭德怀几乎争论了半辈子,但我们之间的争论从不伤及感情,我们之间谁输理,谁就会心服口服的表示接受。我认为我们的关系是正常的,谈不上什么父子关系。”

刚开始,黄克诚的态度还是很强硬,敢于辩驳那些不合理的批评。但慢慢的,黄克诚意识到讲理、辩论都没有什么用,便尽可能多听少说,少争论。于是很快又有人找到黄克诚,提醒他可以圆滑一些,起码先保住自己,但黄克诚的回答干脆利落:

“落井下石也得有石头,可是我一块石头也没有。我绝不做诬陷别人,解脱自己的事!”

黄克诚一生“九起九落”,其中一多半都是源于讲了真话,而且只讲真话,庐山会议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次。但黄克诚自始至终都没有后悔,也毫不避讳自己和彭老总的惺惺相惜。

多年之后,黄克诚曾返回太行山区组织抗旱工作。到了高平县,想到1939 年彭德怀从延安到晋东南,自己在高平接待了他,又想起建国后一起为民请命,不禁有些感慨,遂作了一首词,题目便是《忆彭德怀》:

“久共患难自难忘,不思量,又思量。山水阻隔,无从话短长。两地关怀当一样,太行岗,峨嵋岗。犹得相逢在梦乡,宛当年,上战场。军号频吹,声震山河壮。 富国强兵愿必偿。且共勉,莫忧伤。”

此时的黄克诚,对彭德怀还多了一份感激和敬佩之情。因为正是在庐山之上,他才得知一桩隐瞒了近30年的往事。

二、“我给黄克诚作保!”

1931年,红军内部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清查特务行动。

当时黄克诚在红三军团3师担任政委,接到任务后也并未有所怀疑,上面下名单,他就按着名字找人。毕竟当时红军的发展速度确实过快,很多部队招兵程序十分简单,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身份背景核查,混进几个敌特分子并非稀奇事。

但事情进行一段时间后,黄克诚就发现势头有些不对劲。很多他非常了解的干部战士,都被莫名其妙抓了去,而且人数越来越多。甚至有时候前方还在打仗,后方就开始拟定名单抓人,一下战场就被带走。

在当时候的大环境下,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可能是上级情报有误,抓错了人。但大家都是处于人人自危的状态,敢怒不敢言,对于眼前的局面束手无策。唯一敢站出来反对的,又是只有黄克诚。

当上级再送来名单的时候,他坚决不肯执行,还把这些人先藏在一个山洞里保护起来。但仅仅过了十多天,事情就被察觉,很多战士还是被抓了起来。得知消息后,黄克诚勃然大怒,直接跑到负责人面前拍了桌子,他一急起来也不管不顾了,指着对方的鼻子就骂:

“你们做的什么蠢事,让亲者痛仇者快,滥杀无辜,有什么根据说他们是特务?”

黄克诚仗义执言,但毕竟人微言轻,他这一闹非但没有救出战友,反而连累了自己。仅仅几天之后,就有人来到红3师要抓黄克诚,说他一贯思想顽固,此番又为特务说情,嫌疑很大。这一次,他们是铁了心要除掉黄克诚。

在黄克诚身上有两点非常鲜明的特质:一个是眼光独到,分得清是非黑白,二是只讲真话,从不曲意逢迎。也正因为这两点,黄克诚一直不受一些人的待见,这次又主动站出来反对上级,无疑等于自投罗网。

但关键时候,彭德怀出面保下了黄克诚。

在得知黄克诚被捕的消息后,彭德怀第一时间派兵把人要了出来,并亲自为其做担保,这样才把这条命救下来。当黄克诚被撤销师政委一职后,他又特意把人调到自己的军团司令部当秘书,亲自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彭德怀这个救命之恩,黄克诚当时并不知道,在此后的28年里,彭德怀对此事也是只字不提。直到庐山会议,有人要翻历史老账来验证“父子关系”一说,才提及这桩陈年往事,黄克诚这才得知当年事情的原委。

其实这件事很多人也不能理解,当年彭德怀已经是红三军团的军团长,而黄克诚只是师政委,两人差着级别,交情也并不深。为什么彭德怀要甘冒风险,执意保下黄克诚?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彭德怀欣赏黄克诚身上的那股“蛮劲”。

三、肝胆相照

黄克诚是湖南永兴人,自由家贫,靠着亲戚接济才勉强读了8年私塾,后有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当时的湖南正处于时代变革的动荡期,爱国运动活跃,各大学校更是成为了革命的一线阵地。都说湖南师范出强人,这话一点都不假,当时湖南一师的代表人物是毛、蔡(蔡和森),二师出了粟裕,三师则是有个黄克诚。

黄克诚身材单薄,又挂着两个大号的眼镜片,看起来弱不禁风,但骨子里却极为刚烈。师范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当老师,二是孤身南下广州投军,跟随北伐军一路转战江南数省,累立功勋,晋升为团指导员。

直到1927年年大革命失败,黄克诚回到家乡,后又跟随朱德参加湘南起义,上了井冈山,担任35团团长,成为当时红军中最优秀的青年将才之一。

1930年,黄克诚奉派到红5军担任第5纵队第8大队政委,结果刚到地方就因为一场战役,被身为军长的彭德怀痛骂了一顿。

当时红军攻打修水县城,战况异常惨烈。打到最后时刻,黄克诚竟带头跃出战壕,亲自抡大刀与敌拼杀。他身材瘦弱,视力也不好,刀法更是一般,但身先士卒的气魄却激起了战士们的昂扬斗志,一举把敌人的进攻压了下去。

等战斗结束,黄克诚回到指挥所,却被彭德怀厉声批评:

“下次作战不许你也跟着抡大刀,要知道你带着这么一对眼镜片子,一看就是是官,很容易遭枪子。”

彭德怀是纯粹的军人,他对勇敢不怕死的军人,总是高看一眼,修水战役中黄克诚的表现他都看在眼里,心中十分爱才,但正因为人才难得,他才要骂一骂黄克诚,压一压他的锐气,以免这位年轻的指挥员过于血气方刚,最终害了自己。

黄克诚能打仗,战略眼光更是高于常人,这一点连彭德怀都不得不服。

修水战斗结束1个月后,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召开,并通过了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决定红军各部要尽快攻取大城市,迅速推进革命的胜利。

命令很快下达红三军团:

“攻打中心城市武汉。”

在一片“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口号的呼喊声中,红三军团的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众将领纷纷请战。但在堆积如山的请战书中,彭德怀却发现了一份言词恳切的“劝谏信”。

写这封信的人正是黄克诚。

纵队政委直接越级向军团长建议,还是直接质疑最高指示,除了黄克诚,没有第二个人敢这么做。但黄克诚经历过湘南起义和井冈山的历练,深切体会了革命不易,更知道以当前的力量,直接攻取大城市难度太大。

但黄克诚的建议一经传开,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纷纷指责这是怯战,甚至是怕死,而黄克诚坚持己见,寸步不让。当时和他争论最凶的就是军团政治部主任贺昌,他们会上吵,行军的时候,一路上也吵,宿营的时候,他们还住在一起继续吵。

后来贺昌实在受不了了,质问黄克诚:

“你有完没完?什么时候能够接受上级的决定?”

黄克诚毫不退让,说到:

“我还准备跟你争论20年。”

攻打武汉的作战计划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被迫取消。但黄克诚还是因为言辞过于激烈,被撤销了担任纵队政委的任命。虽然无缘晋升,但黄克诚却毫不后悔,他根本就不在意职务大小。所以后来红军决定要攻打赣州时,黄克诚又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他不断地打电话给彭德怀,开始彭德怀还跟他好好说,后来就吵起来了。因为什么,彭德怀当时也满肚牢骚,上面指令你必须打下赣州,这面黄克诚就指责他,说命令既然错了,你还要执行,那你也错了一半。

很快,黄克诚的话就得到了验证。

面对历史上素有“铁赣州”之称的赣州城,红军久攻不下,反因为敌人援军的抵达,陷入被前后夹击的困境。此时黄克诚再次提出撤围建议,得到的命令却是“不准撤退”。

一怒之下,黄克诚直接跑到一线,以政委的名义命令部队后撤。一些战士因为没有接到上级命令,还有些犹豫,黄克诚语气强硬:

“现在我是政委,我有最后决定权,撤兵所有的责任由我来负。”

而黄克诚说出这句话的后果,就是几个月后被连撤两职。从红3师政委降到了教导营政委。为此彭德怀还特意找他谈话:

“再提意见,你就要被撵出红军了。”

但黄克诚据理力争,就是不服,反驳到:

“怎么能有话不说!”

其实从这个时期开始,彭德怀就已经看中了黄克诚的能力,虽然他脾气犟,有时候为了说真话连他这个顶头上司都敢骂,但从攻武汉和攻赣州这两场战役结果来看,黄克诚的战略眼光都是对的。

彭德怀爱才,像黄克诚这样又能冲锋陷阵,又能运筹帷幄的将才,正对他的胃口。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彭德怀和黄克诚本质上都是一类人,嫉恶如仇,一心为公,正是这样的相似秉性,让两人结下了近30年的友情,哪怕最最困难的关头,也要为对方仗义执言。

1977年11月25日,在赋闲18年后,黄克诚再次出山担任要职。此时的他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一只眼睛已经失明,另一只也只能看到一点微光,日常看报纸处理文件全靠秘书念给他听。

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为何还要坚持前往一线工作。只因为当时有人说了一句话:

“国家需要改革创新,就需要黄克诚这个名字。很多新举措大家都不敢尝试,但只要黄克诚带头,他们心里就有底,就能放开手脚去干。”

国家还曾以全会的名义向黄克诚发了一封致敬信,信中这样写道:

“您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不论身居高位还是身陷逆境都一心为公,无私无畏,您的崇高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拒绝治疗和用药,不管医护人员和亲友怎么劝说,他就只有一句话:

“我已经不能为国家工作了,请你们不必为我浪费国家钱财,把药留给能工作的同志用吧。我这样一个油尽灯枯的人,为人民做不了什么,为什么还要花费人民的钱财来治病?”

一代名将,一生磊落。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