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仓巴鹿人 2023-01-16 15:51:24

摄影 | 李冉 @仓巴鹿人

抬头望月,我总能想起苏东坡的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光始终生生不息地滋养着国人的心灵。人们遥望月亮思念亲人、故乡,抒发思古之幽情、个体之孤独,祈愿天长地久、团圆美好。

对于这颗宇宙中的星球而言,我们的眼中似乎为她多了一层滤镜,这种对于月亮的崇拜、欣赏与吟咏,展现了中国人的月情怀,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月意象。

摄影 | 李冉 @仓巴鹿人

自上古时代,人们就将月亮作为神明来崇拜。

在原始宗教崇拜中,月的崇拜是重要内容之一,这种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在古代很早就已经出现。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日和月代表着世界的两极,在阴阳学说中也有着重要地位,无论是季节、历法还是农时,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雍正款冬青釉日月耳盖罐

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人们开始有了拜月的习俗。

拜月,不仅仅是为对于的崇拜,还有人们自身的美好祈愿。在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中,女子便会纷纷拜月以乞巧。施肩吾《幼女诗》所言:“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名笔集胜册-宋人柳塘泛月页

除此之外,由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人们还会拜月以求容颜常在。想要和仙子一样芳菲常驻;最后人们也会祈月以求长生。

先民依据月缺月圆的现象认为月亮是生命不死、死能再生的神明,象征着死而复生的力量。而围绕着月亮神话衍生的“常仪浴月”“嫦娥奔月”“月中蟾蜍”“玉兔捣药”“月中桂树”等一系列传说故事与民俗事象都含有长生之意。

随着文人对于月的赞美和吟诵,人们遥望月亮思念亲人、故乡,抒发思古之幽情、个体之孤独,祈愿天长地久、团圆美好。

御铭歙石砚-仿宋玉兔朝元砚

古代农人耕作都有自己的农时规律,这些都是依月亮盈亏变化而定的“月历”,也称阴历。

传统节日的出现也是为了让人们有休息、团聚和庆祝的时间。最初是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中秋节就是源于“秋祭月”,又称“祭月节”。但真正意义上的中秋实际是自北宋才开始,唐以及唐代以前是不过中秋的。

宋人过节的方式以宴饮玩乐和赏月为主,也很重视亲友聚会这样的交际功能。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古代中秋节序词中的不朽杰作。中秋时节正是卖新酒、吃螯蟹、尝鲜果的好时机。

周臣明皇游月宫图扇

犀牛望月纹镜

《东京梦华录》记录了这时上市的水果有:石榴、梨、枣、栗、葡萄和各色鲜艳的橘子。至于月饼,则是在元明时期才正式成为人们互相馈赠的节日礼物。

明月,是高悬于天空的可望而不可得,所以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有了咏月的的诗歌。诗经《国风·邶风·雄雉》中就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之句。

月亮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书写,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南朝周祗在《月赋》中这样描述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陶成蟾宫玉兔图轴

“月卧”兽钮白玉印

张九龄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表内心的相思之情;而那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刺痛了所有远在异乡的中华儿女的思乡之情;张若虚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跨越时空的优美画卷;苏轼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则是将襟怀投射到明月清风之快语。

明月,是审美,是思乡,是孤独,是自然之中最常见、最遥不可及的存在。人们浪漫的称它碧华、玉盘、素娥……美丽的嫦娥坐在广寒宫中,玉兔在旁捣药,吴刚伐桂,所有美好的想象都凝聚在一个小小的月亮中。

沈荃画松月长春贴落

即使回到现代,月还是给人无尽的美。无数诗歌的文章中,总少不了月的身影,月亮在我国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被寄托了很多情感,有美好、团圆,有亲情友情、思念怀想,也有长生与孤独,寓意丰富唯美,象征独特多元。

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因为我们懂得:人生不过是午后到黄昏的距离,茶凉言尽,月上柳梢。

主编/仓巴鹿人

撰文/阿森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