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上了“老鹰都飞不过去”的喜玛拉雅詹娘舍哨所,老兵哭了

翠袖拂云归 2025-01-09 00:08:07

讲述人/屈黄河

整理/温暖的时光

我叫屈黄河,老家江苏省大丰县人,1983年10月入伍,我在边防当兵的11年时间里,基本上是在号称中国环境条件最艰苦的西藏喜玛拉雅山的“詹娘舍哨所”度过的,见证了边防军人的坚强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我永远不会忘记1984年9月2日,我来到了詹娘舍哨所,去替换一名超期服役多年老兵的情景。

1983年10月,我当兵入伍,来到了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教导队,3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我先是分到了分区警卫连。

1984年9月初,我申请去了全军边防条件比较艰苦的“詹娘舍哨所”。

詹娘舍哨所,是西藏军区一个边防哨所,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中印边境线上,当时这个哨所是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五连八班值守。

当年9月初,一位在这个哨所值守9年的甘肃籍退伍老兵刘同飞即将退伍。

哨所战士们平时担负着繁重的站岗、执勤和巡逻任务,每名战士都要时刻坚守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哪时都不能缺少一个人。

他本来可以在1983年、大雪封山的10月份之前下山,休息一个月后,便可办理退役手续回乡,年底前光荣退役回到家乡,与自己的亲人团圆的。

可是不巧,这时,刚刚送到詹娘舍哨所来接替他的一名新兵,可能不太适应高原气候,上来不到两天,便突发疾病,得了严重的肺气肿,又被紧急送回山下抢救。

眼看马上到了10月份,就要大雪封山了,再挑选一名新兵来又得好多天时间,他又不想再让那些曾上过山的老兵,再到更艰苦的这个詹娘舍哨所上来吃苦受罪顶替他。

他当兵3年,算上又超期服役的5年,他整整8年一直在这个全军环境条件最艰苦的哨所执守。

于是,他向连队党支部写申请,坚决要求再坚持一年,等第二年山上解封,选好合适的新兵来接替他后,再下山办理退役手续。

而我正是当年即将上山,去接替这位刘同飞老班长的新兵,我要前往海拔4655的詹娘舍哨所,接替超期服役的老兵站岗执勤。

入伍时我刚满18岁,在家里我是老大,有2个弟弟2个妹妹,父母身体都不好,特别是母亲后来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病和头疼病,靠拄着拐杖移动身子,农村湖地里的大小活都不能干,只能勉强操劳家务,天天强忍着病痛给一大家口子做饭。

弟妹年龄都还小,父亲又身体单薄,而且从小就有气管炎的底子,干点重活就拼命咳嗽,脸色苍白。

我上完小学4年级便被迫辍学回家挣工分,为父母分忧,可以说家庭的重担几乎全压在我的肩上,那时农村生活条件很差,什么苦我都吃过。

弟妹慢慢长大成人后,我便想到了去部队当兵,一方面想去部队锻炼,另一方面,因家庭人口多,想为家里节省一点口粮。

那个年代农村青年验上兵很不容易,所以我非常珍惜来部队当兵的机会,下定决心,不怕吃苦,刻苦训练,积极工作,努力锻炼自己,争取在部队入党、立功,为以后退役回农村或走向社会,打下好点基础。

所以新兵训练一结束,当得知要挑选一名新兵战士到最艰苦的詹娘舍哨所时,我第一个报名,坚决要求到最艰苦的这个哨所去锻炼。

连队同意了我的申请,于是1984年9月2日,分区专门派了一台嘎斯车送我上山,车上又顺便给哨所装了一些生活保障物资,在分区教导队吃过早饭后便急匆匆出发了。

詹娘舍哨所距日喀则军分区近305公里,高原山路陡峭崎岖难行,老嘎斯车费劲地整整跑了7个多小时,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詹娘舍哨所山脚下。

我入伍前,长期在农村干重体力活,入伍后又经过了3个月的新兵训练,自我感觉体质很好。

但詹娘舍哨所海拔近4600多米,初次上山,我便领教了高山反应的滋味,一路上我气喘、头晕、呕吐、嘴唇乌紫。

到了哨所,我已经连下车的力气都没有了,被前来迎接的老兵们搀扶着,慢慢一步步走到哨所里吸氧,这才渐渐缓过神来。我真担心自己无法适应高原气候,会被退回。

这个哨所地处中印边境地区重要战略要地的前沿,它的作用主要是负责监控和防范西南边境地区的动态,确保边境的安全?。

此外,哨所还承担着日常的巡逻、站岗等任务,确保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哨所的官兵们在极端环境下坚守岗位,常年与风雪、缺氧、严寒、孤独抗争。

一代代驻守在这里的边防战士,以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忠诚,守护着这片用生命筑起的精神高地。

“詹娘舍”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雪山孤岛”,哨所平均海拔4655米,周围全是垂直的悬崖峭壁,山尖高耸,云遮雾绕,所以又被称为“云中哨所”。

这个哨所特别孤独、高耸、险峻,战士们都说连老鹰都没法飞过去。

詹娘舍哨所没有水源,这儿条件特别艰苦,喝水靠化雪,一年里有8个多月都被下雪封着,生活用水则只能依赖大自然的馈赠。

用水靠天,物资靠背,是这个雪域之巅的哨所官兵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詹娘舍哨所是全军不通公路的哨所,所有物资都需要前往六七公里之外的则里拉哨所背运。到达哨所的最后一段峭壁没有台阶,是两根钢索架起的攀登索道,战士们需要攀爬到哨所。

由于每年10月左右大雪封山,而则里拉哨所的战士们需要从8月开始就冬屯粮食、蔬菜、罐头、柴火等生活物资。这些生活必需品一直要持续使用到来年7月初冰雪融化。

大雪封山后,车辆上不来,詹娘舍哨所的官兵们要到则里拉哨所背菜。在含氧量仅相当于平原地区40%的雪地,背着10来公斤的物资,每一步都艰难。

卫生员说:“早上9点出发,回来差不多就到下午5点多。”

大雪封山后,战士们只能背雪化水生活,曾有3名战友在背雪途中遭遇雪崩而牺牲。

每次顶着暴雪出去巡逻的时候,战士们都得在一米多深的雪地里慢慢走,稍微不小心滑一下,那后果可不敢想。

一年里有300天都是6级以上的大风呼呼刮,温度最低能到零下40度,最高也就零下5度,冬天雪灾经常发生。

不过就算条件这么艰苦,战士们也一直坚守岗位,守着祖国的边防线,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里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

战士们说:“每年10月到来年2月是最‘恼火’的时候,大雪封山,狂风呼啸,气温在零下40度左右,这里成了实实在在的雪山孤哨。

战士马卫东说:“把下面库房里平时舍不得吃的生鸡蛋拿上来,磕一下就能直接剥开,就像那个卤蛋一样,就是一坨,拖把一拖瞬间就结冰了。”

狂风有时能把房顶上的铁皮撕烂,连队给我们送来的香蕉都冻成了冰,粘在纸箱子里,箱子又粘在地上,搬都搬不动。”

这里还有一个雷暴区,每天下午3点准时打雷。冰雹过后,接连而来的雷声要打2个小时。

这里山石含铁量高,年雷电期近9个月,雷电击在山崖上像滚火球,发电机也时常被击坏。为躲避雷击,战士们每见乌云袭来,就立即坐到木床上。

战士们要定期步行去六七公里外的补给点获取日常所需,在出入詹娘舍哨所的坑道两侧,挂着过往哨所驻守官兵的照片和事迹。在这里,每一个名字、每一句寄语,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冬天封山期一来,为了节约物资,除饮用水以外,战士生活都靠雪水,“一星期刷一次牙,半个月洗一次头”是常事。

哨所里有座的英雄台”,是为了纪念烈士所建。1982年3月,战士马晓伟在取雪化水的过程中不幸跌落悬崖,班长郭敬明带领全班下山营救,结果遭遇雪崩。

生死抉择关头,班长郭敬明、卫生员苏焕新主动要求照看马晓伟,让其他人赶紧撤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等到救援队赶到时,3人已经牺牲。

………………………………

我上到詹娘舍哨所时,马上就要到中秋节了,这对于第一次不能和家人过中秋节的我来说有点想家,在这里驻守了13年的老兵刘同飞,他更是无时无刻想和家人们团圆。

不过,在老兵刘同飞正式退伍离开之前,他要把自己在哨所生活工作的经验都传授给我。

老兵刘同飞说:“在詹娘舍哨所,战士们通常会在雨季收集雨水,这些雨水一般用于洗漱和洗菜,而格外珍贵的从山下供应点背上来的水,则是用于士兵们煮饭,喝汤方面。”

“可到了大雪封山后,哨所战士们生活用水只能依靠融化的积雪。”

我仔细听着他的介绍,想像着哨所这些老兵们的工作生活,能够来到这里,他们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呢?

我觉得我的思想已经成熟了许多,更坚定了未来和困难做斗争的勇气,我要像坚守在这里的老兵一样,成为一名真正的军营男子汉!

老兵带着我来到了哨位上。老兵说:“这里就是我们的哨位,我们站在这里,这里就是属于一线,我们就是祖国敏锐的‘眼睛’。”

刘同飞说:从前詹娘舍哨所面积狭小,只有不到30㎡的空间,无论严寒酷暑,战士们只能在哨所外站岗,哨所常年刮着六级以上的大风。

为保安全,战士们不得不把自己用背包绳系在护栏上,现在建了这座小楼,执勤条件大为改善。

每年10月份开始,哨所将进入长达半年多的大雪封山期,封山期间哨所所需生活物资,需要到六七公里外的则里拉哨所去背上来。

而封山期后,车辆也只能将生活物资送到半山腰处,再由官兵们将生活物资背回哨所。

恰巧就在那天,詹娘舍哨所的战士们就需要前往半山腰处,准备迎接山下送来的生活物资,顺便正好带上我这名新兵去体验背菜的过程。

为了带我熟悉哨所的生活,也为了在大雪封山之前储备更多的生活物资,老班长刘同飞要提前带着我,和战士们一起走一遍运送物资的路线。

“小心一点啊!我们这个脚底下踩稳了,我们现在走的是小路,小路一共有666个台阶,台阶有的石头是松的,我们走的过程中一定要踩稳啊,看着脚底下!”

一路上带队的老兵班长不断提醒我,要我看好脚下的路,因为詹娘舍哨所的四周全是悬崖峭壁,即便在通往哨所的石阶路一侧,安装有稳固结实的钢管防护栏,但是石阶路凹凸不平的表面,和山上随时会滚落的碎石,也成为了官兵们下山途中的最大隐患。

可是路程还没有走到一半,天上忽然下起了小雨,这让石阶路变得更加的湿滑,为此官兵们的每一步都要万分小心。

詹娘舍哨所到半山腰处的直线距离并不长,但由于山路陡峭,碎石杂多,官兵们足足走了近一个半小时,此时运送物资的车辆也正好刚到达这里。

看到送菜上来的车子,一个老兵高兴地问道:“给我们带什么好吃的了?”

司机答道:“给你们带了点菜,来来来,看一下,排长给你们带的菜”。

车上这满满当当的背包里,装满了士兵们日常的生活物资,就在众人准备返程时,雨却开始越下越大,回去的路也越来越难走。

虽然在9月份,但由于詹娘舍哨所的位置海拔高,温度已经逼近0摄氏度,当众人背菜返回哨所时,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就要被冻僵了,好在哨所的老班长事先给大伙准备了暖身的姜汤,这才让我们一路上的疲惫有所好转。

然而,在中秋节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詹娘舍哨所却要面临一场别离,驻守在这里9年的老兵刘同飞完成任务,光荣退伍。

“因为心情比较复杂的,这次中秋节可以回家过,也可以陪一下父母,但是这一次也不能陪战友和兄弟们一起过,心里还是比较复杂的!”

即将离开生活了9年的地方,和朝夕相处的战友们,老兵刘同飞内心是非常舍不得的,也许“詹娘舍”这三个字,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二天一大早,刘同飞向驻守了9年的詹娘舍哨所告别,敬了最后一次军礼。

这时他抬起微微颤抖的右手,不等敬礼的姿势定位,他早已泪流满面,早先想好告别的话,却嘴辱打颤,一句也说不出来,只顾楞着神看向远方云雾缭绕的群山,任凭眼泪顺着黝黑的面颊往下淌!

他可能在想,日后也许再也不能回到这个一辈子都会让他魂牵梦萦的詹娘舍哨所来了,当真的要永远离开和它告别时,心里的这种难分难舍的滋味,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到。

他在这里整整值守了9年,他天天守卫着哨所,哨所陪伴着他,度过日日夜夜,走过这缺失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

在这里见不到一草一木,看不到天上飞过的一只鸟,但他对这里的石头却深怀感情。

他扶摸着哨所的墙壁,感慨万千,也许这一别,以后到了人生的终点,到了老死前,再也不会相见……

最后一次拥抱了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对他而言,那些不能陪伴家人的日子都是和这群可爱的战友们一起度过,虽有遗憾,却也自豪!

在战友们不舍的目光下,老兵刘同飞带着9年对詹娘舍哨所的依恋和回忆,开启了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感觉父母都老了,特别愧疚,因为中秋节也是我妈的生日,9年了没有陪她过了!”刘同飞泪眼朦胧地说。

在中秋节这个本该团圆的日子,那些驻守在边疆的军人们却还在执勤站哨;在祖国的天边边巡逻边防,他们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但更是一名军人!

中秋佳节月圆之夜,詹娘舍哨所的战士们都没能和自己的家人团聚,但他们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团圆。

让我们为文章中守边疆9年的老兵刘同飞点个赞吧,也为一种叫边防军人们点赞,祝愿他们身体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亲爱的读者、网友们:今天你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呢?如果你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抱怨,请你打开电视看看,多少人为生命在努力,勇敢的走下去,我们是不是该知足?

我是“温暖的时光”,期待你的点赞和关注。

“大龙,中秋节又快到了,你今年过中秋节回不来了?哎呀,妈想想这9年多了,你一年的中秋节都没有回来过,注意好身体啊,只要身体好才能保卫国家,保卫那个祖国边疆啊!……”

在詹娘舍哨所千里之外的王同飞的妈妈,当时根本不知道儿子那次能真正的回来,因为他年年都安慰自己的亲娘,说能中秋节前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但却一次次成了奢望和期盼……

(全篇完)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参考书目:个人文集《当兵到了天边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