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第生长在离天津不远的北仓村的一个穷苦家庭里,因生活所迫,只得到杨村当小工。他整天的工作就是爬杆子挂电线。
1945年日本投降后,八路军的游击队打进杨村来了,受苦的工人们得到了自由。
那时国民党军队占了天津,游击队不久就从杨村撤走了。杨连第没参加上游击队,很难过。后来,他在杨村待不下去,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只得到天津一家鞋店里去当学徒。
他在鞋店里做工很累,生活很苦,经常吃不饱肚子,整天受老板的打骂、侮辱。
1949年春天,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天津市。城郊国民党军队的据点一个一个被拔除了。天津市快要解放了。
这几年杨连第一直在想着八路军。现在听到一阵阵枪炮声,他便趁着城里混乱,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了鞋店,离开了天津。
他偷越过国民党守军的壕沟,通过封锁线,一口气跑回到他的家乡—北仓村。这时,北仓村的老百姓正在组织起来帮助解放军送粮食和弹药,准备解放天津。
杨连第立刻参加运输大队,他和他的弟弟两人拉着满车的弹药,走在民工队伍的最前头。
天津解放不久,杨连第就告别了父母、妻子、弟弟和儿女,和过去一起干活的架子工赵世全、高凤鸣,还有他的堂叔——老架子工杨万生,去参加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
他们被分配到某部三连。战士们跑出村外,热烈地欢迎他们。连队首长和同志们对他们照顾有加,战士们虚心地向他们学技术。
杨连第也常帮助伙房挑水、劈柴,常到班里替战士们出公差、背粮食。
不久,三连接受了修复石门到北戴河铁路线上的七十六号桥梁的工程。这桥的一孔钢梁被敌人炸毁,他们要把上行线的钢梁移到下行线,保证一条线路先通车。
要移钢梁,但是没有起重工具,这是大困难。大家的希望都寄托在新来的技术工人身上,希望他们能想出办法来解决。
杨连第不断地思索、研究,他提出:在钢梁底下搭起枕木垛,慢慢地把钢梁顶起来,然后用平板车把钢梁运到下行线去安装。
用搭枕木垛代替起重机的办法果然很好。战士们用短钢轨撬起钢梁,再垫上枕木,这样移梁架梁的工作成功完成了。
指导员对杨连第说: “你想出了好办法,解决了大困难,同志们都说你是好师傅呢! ”杨连第想起自己在旧社会做过多少事,却没有一个人说他好。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得到了安慰!
工程任务完成了,上级要他们按各人的技术高低重新评定薪级。杨连第首先提出:“我父亲和弟弟都能劳动,不需要那么多的薪金。咱是来革命的,不是来挣钱的!”
放战争顺利往南推进。“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1949年6月,杨连第所在的部队接受了南下修通陇海铁路的任务。
杨连第随着铁道兵部队南下,到了河南省境内的陇海铁路线。这条横贯全国的主要干线,已经被破坏了。为了支援解放大西北,必须赶快修通。
陇海路洛阳潼关间,有座八号桥,还是1922年由法国、比利时的工程师共同设计,一共花费了四年时间才修建起来的。1944年,日寇侵入中原,国民党军队把它破坏了。
现在上级号召:“架起八号桥,修通陇海路,解放大西北。”杨连第所在的团队,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要在三个月内修好八号桥。
团首长带着全团最好的架子工杨连第、高凤鸣、赵世全、杨万生等,到八号桥下观察地形,准备施工。
附近居民听说解放军要修这座高桥,都很稀罕。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说:“你们打仗是没个比的,可是要修这桥,恐怕不容易吧?”
摆在眼前的第一个大困难,就是要把这五个高低不平的桥墩,高的铲平,低的垫高,然后才能往上架钢梁。可是怎样才能登上这些一望就要头晕的墩顶去工作呢?
工程部门最初研究搭钢索吊桥,把人和材料运到桥墩上去工作。但是,一时买不到粗钢索,而且两岸尽是石板,不能打桩。
于是提出第二个办法:围着桥墩往上搭圈架。这样就要杆子两万根,铁丝五千米,当时没有这样多的材料,而且,绑起木架太高,也撑不住。
时间紧迫,上级号召大家动脑筋想办法。于是,一个一个的“诸葛亮会”召开了。
杨连第整天围着桥墩来回转,他发现在向阳的一面,上下每隔约三米就有一块铁夹板。这还是修桥时留下的。他想利用铁夹板解决这困难。
在“诸葛亮会”上,杨连第提出:做一个带钩的杆子,钩住铁板往上爬,搭“单面云梯”登上去。
第二天,营长告诉杨连第:“上级对这个办法很重视,但是为了防止发生意外,还要慎重研究才能实行。”
杨连第又高兴,又着急,他把这消息告诉同志们,并且对大家说:“咱们不能光等上级研究,咱们也研究,争取早些完成。”
转眼过去了一个月,前线不断传来胜利的消息,战线已经移向甘肃的酒泉。桥下不断地过着一批批俘虏。
秋日的豫西地区,已经开始下雪。堆积如山的冬装亟待运到前线去,可是桥没修好,前方的战士们还穿不上棉衣。杨连第更加着急了。
他又再三察看墩边上的铁夹板。原来每一个铁夹板上都有几个直径约五厘米的小圆眼。这下有办法了。
他找来铁工班的同志们,要他们替他打一种铁钩子。他说:“我们用钩子套进小圆眼里,顺杆爬起来就保险多了!”
他还画出图来,亲自协助铁工班工作。登高用的带钩杆子很快做成了。
上级同意他们试验。于是杨连第、赵世全和其他十七个同志开始登高搭“单面云梯”。他第一个举起长杆子,钩住了第一块铁夹板,顺着杆子灵活地爬上去。
他用铁丝把脚手杆紧紧地绑在铁夹板上,接着就用第二根杆子钩着往上爬去。另一边,赵世全也开始往上爬了。
杨连第一面往上登高,一面还鼓励下边的同志。班长刁树贵在下边答应着。
人影越来越小,杨连第看起来好像在半空中摇荡着。当他登到三十米高的时候,铁夹板稀少起来,每隔五米左右才有一块,带钩杆子够不到了。
眼看上不去了,赵世全着急了。杨连第想了想,就叫下边的同志挑选一根最细长的杆子递给他。他拿着这根细长的杆子,尽量往高举,还是够不到。
于是他双手举起带钩的杆子,踮起双脚往上够。同志们屏着气,仰望着高空。好悬啊!不是把革命工作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谁敢这样冒险!
杨连第胆大心细,他把钩子对准铁夹板上的小圆眼,轻轻套了进去,随即顺着杆子敏捷地向上爬去。
困难被战胜了,赵世全和同志们士气大振,一个一个紧跟着也爬了上去。登高、绑云梯的工作又顺利地进行着。
快登到墩顶时,新的困难又来了。一块墩帽拦住了杨连第,眼看又够不到上面的铁夹板了。杨连第仔细地观察这块突出的墩帽,他看见从墩顶上搭下来一条炸坏的钢轨。他想:这下有办法了!
杨连第立刻把随身带着的绳子使劲扔过钢轨,把绳子挂在钢轨上。然后他抓紧绳子,双脚一蹬,便腾云驾雾般地登上了墩顶。
单面云梯搭成功了,一面胜利的红旗,在高耸云霄的桥墩上迎风飘扬。杨连第在桥墩上举着红旗微笑起来。
同志们敲起锣鼓,欢呼登高的胜利。附近的老乡们都跑来看了。
接着,开始铲平桥墩。杨连第所在的一排,接受了最艰巨的任务——把二号桥墩铲掉二十六立方米,和其他桥墩取平,然后架钢梁。
桥顶只有三米宽,杨连第和几个同志用铁锤一点一点地往下打。可是,照这样下去,要两个月才能完成,而上级要求十天完成,怎么办呢?
杨连第想起过去抢修北宁路七十一号桥的办法:用土炸药爆破,斜着打炮眼,用洋灰袋纸当引信管。这样爆破威力小,不致炸坏桥墩。上级同意用这个办法试验。
杨连第和班长刁树贵冒着雨,踩着滑溜溜的云梯,小心翼翼地爬上二号桥墩去试验。他们把一块木板搭在墩旁的云梯上,准备爆破时蹲在下面作掩护。
接着,他们两人就在这狭窄的墩顶上打好三个炮眼。杨连第把土炸药装好,引信管也安上了。一切都安排好了,杨连第怕发生危险,要班长先下去。
然后,杨连第点着引信管,迅速顺杆子滑下来,往木板底下爬去。
炸药响了,云梯摇晃了一阵。灰块落完了,他们爬上墩顶。墩顶果然掀掉了一块洋灰,药力不算太大。试验成功了!
于是,大家轮流上去打炮眼,由杨连第一个人在墩顶上负责装药、放炮。
杨连第浑身被雨淋得透湿,脸被炸药火烟熏黑了,耳朵被震得嗡嗡直叫,头也有些发晕。他还是坚持着。
最后爆破点离木板只有半米了。“轰隆”一声响,杨连第什么也听不见,可是他心里明白。一个灰块斜着飞过来,他身子一闪,差半秒钟就躲不开了。
杨连第在风雨里,经过三天三夜,反复突击爆破一百多次,和同志们一起胜利地完成了铲平桥墩的任务。
登高和铲平桥墩的两大难关突破后,全体人员连夜行动起来,突击修桥。10月18日,架上了最后一孔钢梁,工程提前二十天完成。横贯中国东西的陇海铁路畅通了。
1950年9月,杨连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加了在首都举行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他见到了毛主席!
195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杨连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了祖国。军用列车越往南开,速度越慢。因为路基已被敌人炸坏,列车常常要停下来等待修路。
黎明时,列车在球场车站停下来。从这里再往南去就不通车了。战士们下车后,跨过炸弹坑,向南疾进。
球场市已经被敌机炸得不成样子,瓦砾堆在冒烟,道路上满是一股股的电线、破烂瓦片,队伍在废墟上穿过。
在公路上,他们遇见一群朝鲜妇女在填炸弹坑。一个老太太拉着杨连第的手,不断地说着他不懂的朝鲜话。
战线胜利地向南推进。为了供给前线所需要的弹药和物资,上级要求他们在七天内修复被敌机炸断了的沸流江大桥。
杨连第带着一个起重组连夜来到了沸流江边。尽管敌机不断地在头顶上盘旋,杨连第和战友们借着微弱的星光用起重机一点一点地起钢梁。
起梁工作在黑夜里摸索着进行。两个夜晚过去了,工程才完成不到十分之一。杨连第暗暗着急起来。
早晨,部队都回去休息了,杨连第独自留在现场观察四周的情况。前线急需的粮食和弹药运不过江去,由前方下来的伤员列车也过不了江,他想,一定要赶快把桥修好才行。
敌机一批批飞来又飞去。他仔细观察敌机活动的规律,发现敌机每次来回都有一段空隙。他便利用这空隙进行抢修。
白天抢修,这还是入朝以来头一次。杨连第带着八个同志先在桥头找好防空洞,然后仔细地分好工,开始起梁。
一会儿,四架敌机飞到头顶上,杨连第指挥大家迅速隐蔽。敌机绕了一圈俯冲下来,杨连第抓住一根早就准备好的绳子滑到桥脚下,跑进防空洞。
一梭子机枪子弹打在桥墩上,冒起一溜溜的火星。等敌机刚飞走,杨连第又跑回桥下,抓住绳子攀上桥墩,继续工作起来。
敌机好像发现了他,又转回来突然袭击。但一转眼,他又滑到河滩上不见了。这时,我们的高射炮“咚咚”地开火了。
白天抢修,工程进展得很快,沸流江桥终于提前三天修复通车了。江岸上堆积如山的粮食和弹药,很快运过江去送上前线。
从此,在沸流江畔的人民中传颂着一个神话般的故事:志愿军里有天兵天将,在沸流江大桥上能跳下来,能蹦上去。美国飞机打不到,炸弹也炸不着!
1951年7月,就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杨连第和战友们转战到了满浦、平壤铁路线上的一座重要桥梁——清川江大桥。
为了保证把大批物资送到前方,团指挥所限令一连用八天时间修复大桥。杨连第奉命带领一排首先搭一座浮桥,以便运送材料,进行抢修。
漆黑的夜里,杨连第带着马德有、郑福祥两人在江边寻找一条浅水道。他们三人向江心走去,脚底下的炸弹坑越来越多。
他们最后选定了一条水又浅又平的路线。经过两夜工夫,浮桥搭成了。抢修部队立刻开始运石头,打桥墩的基础。
第四天下午,战士们用七千多根枕木搭起一座桥墩,正要开始架钢梁,忽然暴雨来了。浮桥被急涨的江水冲得直摇晃,他们就用钢丝绳把浮桥紧紧拴在桥墩上。
大雨下个不停,大伙儿一夜没有睡好。天刚亮,杨连第跑到江边一看:糟糕!几天来架起的浮桥被洪水冲走了,高大的枕木桥墩也被洪水冲得嘎吱直叫。
杨连第正在考虑下一步的工作,忽然连长来告诉他:“施工计划改变了,团里调你到对岸帮助二连搭浮桥,你要从妙香山绕过去。”
杨连第望着滔滔的江水要想办法过去。他看见被激流冲下来的圆木聚在桥墩边。他想可以用圆木过去,争取一天的时间。
杨连第踩着圆木向江心走去。越往前走,水流越急,圆木也颠得越厉害。他尽力镇静下来,慢慢地爬到了圆木的尽头。
前面两米远有一根被炸弯的钢轨斜垂下来。杨连第看准了目标,纵身一跃,用全力抱住了钢轨。
岸上同志们看见他紧紧地抓着钢轨往上爬,好容易爬上十三米高的墩顶。这时候大家才放下心来。
杨连第从墩顶爬上岸以后,就和二连同志们研究搭浮桥的办法。 经过仔细观察,杨连第向上级提出利用钢板梁和突出桥面的压梁枕木搭吊桥。
团指挥所批准了他的计划,他们立刻开始施工。杨连第带着两个小组,连夜突击。
他腰上拴着绳子,悬在离水面不远的空中绑杆子。这个工作很险,稍不留神就会掉到江里去。工程进展得很顺利,吊桥一点一点地接近了三号桥墩。不到半夜工夫,一座吊桥搭成了。
吊桥刚搭好,谁知朝鲜北部大洪水暴发了,天刚亮,洪水便把吊桥冲走了,连那三十多吨重的钢梁也被冲出两里多地。
这时,团党委发出“出主意,想办法,战胜洪水”的号召。第二天杨连第和领工员李振远、胡占芳一齐到江边研究重搭浮桥的办法。
办法想了很多,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都行不通。最后他们想出了利用被炸落在江中的两孔钢梁,在钢梁上搭枕木垛,然后再架浮桥的方法。
可是这个浮桥刚搭成,又被洪水冲垮了。
前方急需粮食和弹药,眼看堆积如山的大批物资和弹药运不上去,多么急人!任务这么紧急,抢修又越来越困难。杨连第整天在桥边踱来踱去想办法。
这时,李振远来找杨连第研究用汽油桶搭浮桥。上级同意试验这个办法,不久就运来了一百五十个大汽油桶。杨连第带着两个班,在江岸上突击绑扎汽油桶浮桥。
黎明时,杨连第带着一排人,用三根大绳拉着汽油桶浮桥从上游往下放。浮桥顺着激流漂下,快到江心,一个大浪把浮桥头压下去,“咔嚓”一声,连着汽油桶的半圆木断了。
杨连第几天来没有好好休息,两个眼窝深深地陷下去,手脚也在水中泡烂了。连长不许他再工作,他要求:“不叫我动手,我来出个主意也是好的。”
团里来了命令,让大家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新扎汽油桶浮桥。杨连第和大家研究发现汽油桶间隔太小,水不能通畅地流过,半圆木经不起水流冲击,一扭就断了。
经过一夜工夫,他们又扎成新的汽油桶浮桥。
早晨,天空乌云密布,他们在岸上埋了几棵木桩,拴上钢缆把浮桥拉住。杨连第和战士们把浮桥推下水,然后登上浮桥向江心漂去。
江岸上的卷扬机转动着,缆绳紧紧一拉,浮桥终于平稳下来,慢慢地靠近三号桥墩。抢修到最后阶段,又遇到了新的困难:桥墩越修越高,在浮桥上不能工作;雨还在下,洪水还在涨,浮桥仍有被冲垮的危险。团长立刻召集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办法。
杨连第经过反复考虑,提出:用钢轨交叉着插到江底,然后在上边架浮桥。他们的研究结果,是决定搭钢轨浮桥。
杨连第腰上缠着铁丝,拿着钳子,悬在半空绑架钢轨,把一节一节钢轨向前伸出去。
浮桥快要接近三号桥墩了。杨连第正在回过身子接钢轨的时候,突然一震动,两手扑了个空,掉进江里去了。
同志们看到杨连第掉进江里,一个个急忙跳下去抢救。可是只见水面上漂着一顶军帽,却不见人影。
杨连第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嘴里、鼻孔里灌满了水,但他心里明白,两只手仍用力划水。忽然,眼前一亮,头浮出水面来了。他急忙换了口气,接着又被一排大浪卷进水去。
他被冲到离桥一百多米远的浅滩上。同志们把他救上岸来,只见他的手里还紧紧地握着钳子呢!浮桥搭成后,战士们从浮桥上运来了材料,三号桥墩终于修成了!
清川江大桥很快畅通了。一列一列的军用火车通过大桥,把前方急需的粮食和弹药源源不断地送上去。
1951年9月,杨连第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回到祖国,参加了国庆节的观礼。
他又应邀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杨连第又一次见到了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杨连第在华北各地向祖国人民报告了志愿军的斗争事迹。1952年春天,他又回到朝鲜前线。这时他已被提升为技术副连长。
正当朝鲜满山遍野盛开丁香花的时候,杨连第和他的连队又转战到了清川江畔。他们在敌机的连续轰炸下,不间断地抢修,始终保证按时通车。
5月15日拂晓,敌机刚过,杨连第就带着战士去检查桥梁。他发现新修好的第三孔钢梁移动了五厘米,便指挥战士们移正钢梁。
正在这时候,一颗万恶的定时炸弹爆炸了。他被弹片击中头部,倒下了。英雄牺牲了,他的战友们向他发誓:“我们要踏着你的血迹永远前进!”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了表彰杨连第的功绩,追记他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级英雄”称号,命名英雄生前所在的连队为“杨连第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