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顶戴花翎的秘密

探索世界未解之谜 2025-01-25 11:50:03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制度基本沿袭了明朝设立吏、户、礼、兵、刑、宫六部的传统。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清朝还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其他朝代的官制。在各种清代文物中,经常可以看到清朝官员身着朝服,头戴花翎。官员在处理公务时,若被摘去顶戴花翎,便是受到了严厉的处罚。那么,顶戴花翎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顶戴与花翎的含义

顶戴花翎中的“顶戴”其实指的是官员戴的帽子。清朝的顶戴分为两种:一种是像斗笠一样的梁帽,上面缀有红缨顶珠;另一种是暖帽,圆形的帽子最高处也有顶珠。而“花翎”则指的是帽子上插的孔雀羽毛。花翎种类繁多,主要分为有眼花翎和无眼花翎。

顶戴花翎

一般的官员帽子上插的都是无眼花翎,这种花翎被称为兰翎,主要佩戴于宫中六品以下的官员及在皇宫、王府中的侍卫,亦可给予那些建有低级军功的官员。而有眼花翎则是孔雀羽毛上带有“眼”,根据眼的数量不同,有一眼、双眼和三眼之分。

花翎的等级与佩戴资格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官场上,花翎是区分官员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并非随便哪个官员都可以佩戴。只有有功之臣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才有资格佩戴有眼花翎。据《清史稿》记载,佩戴三眼花翎的人主要是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驸。

清朝中,只有七个人获得了三眼花翎。三眼花翎最早出现在乾隆时期,乾隆六十年间,仅封赏了三个人:大将傅恒、傅康安以及和琳。傅恒因其卓越的战功而被赐予三眼花翎,而傅康安和何琳也因其在战役中的卓越表现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傅恒

花翎的衰落与商品化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花翎逐渐变成了一种商品。最初,捐立三眼花翎需要支付白银一万两,而蓝领也需要五千两,且可以享受折扣。个别富商在捐出足够的银两后,便可以佩戴花翎,这时的花翎已失去了其原有的权力象征,沦为一种交易商品。

清朝的顶戴花翎,承载的不仅是官员的身份和地位,更是历史长河中权力与荣耀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象征也逐渐演变,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

本文为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