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五十五岁,就不要期望在他人身上获取情绪价值了

阳光破晓终结暗 2025-04-15 13:51:01

过了五十五岁,就不要期望在他人身上获取情绪价值了

人到了五十五岁,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少年时的懵懂,青年时的意气,中年时的挣扎,都已如烟云般散去。站在人生的高岗上回望,只见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歪歪斜斜地排列着,连成了一条路。这条路,称之为人生之路。

人生路上,我们曾多少次向他人伸出手去,渴求一点理解,一点安慰,一点共鸣。

比如:年轻时,我们向父母索要认可;成年后,我们向伴侣寻求支持;中年时,我们向朋友倾诉苦闷。每一次伸手,都带着隐秘的期待,希望他人能填补我们内心的空缺,给予我们的情绪价值。五十五岁之后,这种期待是时候放下了。

因为情绪价值这东西,是最不可靠的。

它如朝露般易逝,如浮云般易散。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亲近之人应当理解我们,应当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支持。

现实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重担要背。

比如:子女有子女的生活,伴侣有伴侣的疲惫,朋友有朋友的烦恼。到了这个年纪,若还指望从他人身上获取情绪上的满足,未免太过天真。

曾认识一位周姓老爷,年近六旬,仍日日盼着儿女来电问候。每通电话结束,他都会用通话时长,比较兄弟姐妹谁得到的关心更多。

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系于子女的一言一行。后来子女不堪其扰,联系愈少,他愈觉凄凉,终至郁郁寡欢。

五十五岁后,人得学会自给自足。不是说要变得冷漠孤僻,而是明白情绪的主动权应当掌握在自己手中。

早晨泡一杯茶,看阳光穿过窗棂;午后翻几页闲书,任思绪随风飘荡;傍晚散步于林荫小道,听树叶沙沙作响。这些细微的愉悦,不假外求,自在心中。

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为对他人抱有太多期待。期待伴侣永远温柔体贴,期待子女时常嘘寒问暖,期待朋友总能理解体谅。

然而,在这个世事变迁的世界里,人心难测。

今日亲密无间的人,明日可能形同陌路。与其将情绪寄托于变幻莫测的人际关系中,不如筑造自己内心的庭院,在那里种花养草,自得其乐。

见过一位老太太,丈夫早逝,子女远游。她独居一室,却将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晨起练太极,午后画国画,偶尔与邻居下棋谈天。

她常说:"到了我这把年纪,能让自己开心就是本事。"

她从不抱怨子女不常回来,也不羡慕别人家儿孙绕膝。她的快乐,来自内心的充实与平静。

五十五岁后的人生,应当如秋日的天空,明净而高远。不再为他人一个眼神、一句话语而欢喜或忧愁;不再将自己的情绪交由他人主宰;不再因外界的风吹草动而心神不宁。

这时候的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人生智慧,应当明白:真正的平静,来自于内心的独立与自足。

当然,不期望从他人身上获取情绪价值,并不意味着要断绝人际往来。我们依然可以爱人,依然可以被爱,只是不再将快乐建立在他人必须如何对待我们的基础之上。

55岁后这个年纪,都明白了,亲友的关心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人生之伴侣,唯有自己,才是永远的唯一。那些曾经向外寻求的安慰、理解与支持,都可以在内心找到。

当我们停止向他人索取情绪价值时,反而获得了真正的情绪自由。

站在五十五岁的门槛上回望,那些曾经让我们欢喜忧愁的人际纠葛,如今看来不过是过眼云烟。余下的路途虽然不再漫长,却可以走得更加从容。

因为我们终于明白:最可靠的情绪供给者,一直是我们的内心与心态。

0 阅读:17

阳光破晓终结暗

简介:阳光露头,就是黑暗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