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康熙去农妇家吃饭时,一个农妇突然高喊:“那里是你坐的地方吗?赶快起来,不想要脑袋了?”结果,康熙赐给对方一件黄马褂。
康熙一生曾三征噶尔丹,在长达7年时间里,终于平定了噶尔丹之乱。公元1690年,康熙亲率10万大军,在乌兰布通同噶尔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双方几乎拼尽全力,最终噶尔丹一方弹尽粮绝,不得不以撤退而告终。乌兰布通大战之后,志得意满的康熙决定在漠北畅游一番。
为了避免兴师动众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康熙和贴身侍卫扮成商人模样,在喀拉沐河附近,一边散步一边欣赏塞外风光。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时分,走了一上午的康熙又渴又饿,决定找一个歇脚的地方打尖。恰好附近有一条官道,商人们在官道上往来穿梭好不热闹。
于是,康熙让侍卫去打听一下,后来在商人的指引下,他们来到了一个专供过往客商,休息、饮茶、吃饭的大蒙古包内。
结果,就在康熙刚一落座之时,一个农妇却突然高声大喊:“那里是你坐的地方吗?赶快起来,不想要脑袋了?”
那么,为何农妇敢这样和康熙说话?背后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康熙是古代历史中不可多得的治世之君,他一生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为稳固统治、拓宽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比康熙大10岁的噶尔丹,曾是准噶尔部的首领。自康熙九年开始,噶尔丹平定准噶尔内乱之后,成为了该部落真正意义上的当家人。
此后,噶尔丹大肆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征服了准噶尔附近的三大势力,自此成为了称霸西域的雄主。
为了满足自己称霸天下的野心,噶尔丹在公元1688年,率领骑兵开始攻打土谢图汗部。这个部落一旦被攻陷,那么下一步噶尔丹就可以兵锋直指京都。
面对来势汹汹的准噶尔骑兵,康熙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要亲自率军平定噶尔丹。于是,两年后开启了第一次亲征噶尔丹之战。
在此之前,康熙为了稳住不断壮大的噶尔丹,曾以和亲的外交手段,将自己的爱女蓝齐儿嫁给了噶尔丹,而这也让双方度过了一段和平时期。
当然,蓝齐儿只是一个虚构的历史人物,康熙和噶尔丹之间是否是翁婿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康熙在养精蓄锐之后,便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征噶尔丹之旅。
乌兰布通之战,让噶尔丹对清军的实力有了清醒地认知。而康熙在取得这场战役胜利之后,也决定去了解一下巴林草原的风土人情。
由于康熙一行人是微服私访,所以根本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当康熙走到蒙古包前,一位满脸沧桑的农妇走了过来,她像对待普通客人一样,将他们迎入了蒙古包内。
康熙进入蒙古包后,发现正对面有一个黄色绸缎覆盖的画框。为了看清楚绸缎覆盖的画像,他十分自然地走到了画框前面,然后坐在了一个柜子上。
说时迟那时快,刚才还对他们和颜悦色的农妇,脸色一下子就变了,然后大声对康熙喊道:“你怎么能坐那里呢?有几颗脑袋够砍的?”
康熙被突如其来的断喝吓了一跳,不自觉地站了起来,脸色变得非常不好看。身边的侍卫看到眼前的一幕,开始向康熙解释:“按照蒙古人的习俗,北边的位子应该留给最尊贵的客人。”
随后,康熙笑着对侍卫说道:“那我不更应该坐在那里吗?”于是,康熙二话不说又坐了下去。农妇一见可不干了,她大声嚷嚷道:“赶快起来,这不是你应该坐的位置。”
一时间,场面变得火药味十足,康熙略带讥讽地说道:“那你告诉我?连我都不配坐在那里,又有谁敢坐呢?”
那位农妇见康熙没有动身的意思,于是把覆盖在画框上的绸缎拉了下来,用手指着画像说道:“天下最尊贵的客人,当然是我们忠爱的皇帝陛下。”
包括康熙在内的众人,不禁被农妇的举动逗笑了,原来她之所以不让康熙坐在柜子上,是因为根本没有认出眼前这位客人,就是画像中的本尊。
这段小插曲过后,康熙的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毕竟在遥远的塞外,还有忠心爱戴他的子民,这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吗?
后来,康熙决定送给这位老妇人一个礼物,它就是被清朝老百姓视为圣物的“黄马褂”。见到此物之后,这位农妇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原来眼前的人正是康熙。
康熙在位61年,在古代众多皇帝中,堪称一位不可多得的圣主明君,所以才会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而他送给那位农妇的黄马褂,后来也成为了一件传家宝,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