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俗话说:“大风起兮,沙尘飞扬,身体若是没站稳,疾病就来敲门。” 大自然中狂风吹动树叶、沙石乱飞,就像我们的身体,有时内在的小问题,也能搅得人心神不宁。
耳石症,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站不稳”的小问题。别小看它,它可不是什么浪漫的“耳边风”,而是会让你天旋地转、寸步难行的麻烦事。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耳石症,看看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它“卷土重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a9175f69265abfb8512508fd5bbfeae.jpg)
耳石症,全称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BPPV),听起来像是个学术味儿十足的“高冷”疾病,但它其实一点都不稀奇。它的本质,是你耳朵里那些原本“老老实实”呆在前庭系统里的耳石,突然不安分了,掉到半规管里“溜达”,还搅得里面的液体乱动。就像自行车链条突然掉了,骑不成不说,还容易摔一跤。
耳石的作用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咱们身体的小“导航仪”,负责感知重力和加速度,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可一旦耳石“跑错地方”,半规管就会给大脑传递错误的信号,结果就是——眩晕袭来,站不稳、走不了。你以为自己在原地站着,但耳朵却告诉大脑“地球在转”,这感觉,堪比坐上了失控的旋转木马。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5f0fa7bb6ee2aa7cf79fc6bbb46232c.jpg)
一个50岁的阿姨,平时身体倍棒,走路带风。某天她起床时,突然觉得天旋地转,扶着墙都站不稳,恶心到胃里翻江倒海。她以为是中风,吓得赶紧跑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耳石症作怪。通过一套耳石复位手法,她几分钟后恢复正常。
医生叮嘱她注意生活习惯,避免复发。可她觉得恢复了就万事大吉,依旧熬夜、久坐不动,结果两个月后,眩晕又找上门。
耳石症的“幕后黑手”:从成因到种类1. 成因:耳石为何“闹脾气”?耳石并非天生爱“乱跑”,它们的“叛变”背后总有原因。年纪增长、头部外伤、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甚至是长时间维持不良姿势,都可能让耳石失去“阵地”。更有趣的是,研究发现,骨质疏松者更容易患耳石症,因为耳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骨质变差,耳石也容易“粉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aa76267f57986b9fe27ea061573a3c6.jpg)
耳石症主要分为三种,根据耳石掉入的半规管位置不同,分别是后半规管型、外半规管型和前半规管型。其中,后半规管型最常见,占到90%以上。其症状通常是某个特定动作(比如躺下、起身、低头)诱发的短暂性眩晕,持续时间一般只有几秒到几十秒,但发作时的痛苦,却能让人记一辈子。
如何防止耳石症复发?做好这5点!耳石症虽然不算严重疾病,但复发率却高得让人抓狂。既然如此,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应对?以下5点,专家的“真心话”,一定要记牢:
1.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别让耳石“熬夜”耳石的“稳定性”,和你的身体状态息息相关。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让前庭系统变得脆弱,耳石也容易“跑偏”。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深度睡眠,是呵护耳朵平衡系统的第一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df68e8122f9a54b8085043796db0e04.jpg)
你是否经常低头玩手机、长时间趴着睡觉?这些动作都会对前庭系统造成压迫,久而久之,耳石可能“耐不住寂寞”,想换个地方“溜达”。记住,每隔一小时活动一下身体,转动下头部,可以有效减轻耳朵的“负担”。
3. 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耳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缺钙或维生素D不足会让耳石变得“松散”,更容易脱落。平时多晒太阳,饮食中增加牛奶、虾皮、芝麻等高钙食物,必要时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
4. 避免剧烈头部运动耳石症患者,康复后一定要避免剧烈的头部运动,比如蹦极、过度摇头、快速躺下起身等。这些动作可能让耳石再次掉入半规管,引发复发。运动时,选择缓和的瑜伽、太极等,有助于增强平衡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61c69edc6ef9b180434b54aa622665e.jpg)
如果不幸再次发作,掌握一些简单的耳石复位手法,可以在紧急时缓解症状。如常见的“埃普利复位法”,通过一系列头部动作,将耳石引导回原位。当然,具体操作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学习。
中医启示:平衡之道,治病之源古人云:“天人合一,阴阳调和。”《黄帝内经》中提到:“平衡者,谓之安。”中医认为,眩晕多因气血失调、内风扰动所致。耳石症的发生,正是身体平衡失调的表现。
除了西医的复位治疗,中医还强调通过针灸、推拿、药膳等方法,调理肝肾、疏通经络。例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菊花、白芍、枸杞等药材,都有助于平肝明目、缓解眩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dac510e1b5a269534aa5ba943c48d9b.jpg)
耳石症虽然不是“绝症”,但它带来的不便,却足以提醒我们重视身体的“小信号”。生活中,注意作息、保持良好姿势、适当运动、科学补钙,都是预防耳石症复发的有效方式。健康,就像一棵树,扎根于日常的点滴习惯中。愿我们都能用心呵护身体的“平衡系统”,远离眩晕的困扰。
参考文献《耳石症诊疗指南(2021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黄帝内经》——气血调和与平衡的理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