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错失的四大人才!只要重用一人,蜀汉或许不会灭亡!

大毛说 2025-03-17 23:25:37

三国时期,局势错综复杂,魏蜀吴三分天下。

蜀汉偏居西南一隅,从地域面积来看,其国土范围远远不及占据北方广袤土地的曹魏,也比不上江东孙氏历经数代经营所坐拥的地盘,是三国中国土面积最小的。

在人才储备这块儿,蜀汉在刚开始的时候呢,虽说不像曹魏有荀彧那样厉害的能臣,可还是把郭嘉、程昱这类有智谋的人给聚集起来了;并且跟东吴不一样,既缺周瑜那样的将才,却又把鲁肃、吕蒙等一批很出色的人物给聚拢到一起了。不过呢刘备凭借他自己的魅力还有远大的志向,顺利地把关羽给吸引来了,再加上张飞、赵云这些勇猛的将领也加入进来。实际上诸葛亮也是在出山之后过来辅佐的。另外法正庞统他们这些人虽然团队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都把各自的优点给充分发挥出来了,完全能够撑得起创业初期的那个局面。

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隆中对策,为刘备规划出未来发展的蓝图,关羽张飞以其勇猛成为刘备麾下的得力战将,法正足智多谋,在军事谋划和政治策略上为蜀汉出谋划策。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庞统早早逝去,法正因病故去,关羽因大意而失了荆州后惨遭杀害,张飞亦被部下所害,这样的情况下,蜀汉的人才开始出现了断层。到了后期,诸多事务几乎全都得靠诸葛亮一人来苦苦地支撑着。诸葛亮既需要处理政务,制定国家的发展规划,又得亲自率领军队北伐,谋划军事行动,简直可以说是殚精竭虑。

《三国演义》与历史中的诸葛亮

在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了智慧,以及道德这两方面的双重化身。其中“塑造”这个词用得很形象,它好像就如同,工匠用双手精心地雕琢出一件艺术品一般,将诸葛亮打造成了众人心中那个极富智慧且品德高尚的形象。

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初出茅庐之时,就火烧博望坡,如此这般,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舌战群儒,成功促成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又巧妙地借得东风,协助孙刘联军大破曹军;此后更是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以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一桩桩的事迹,都彰显出他的神机妙算,几乎无所不能,在小说里是近乎完美无缺的形象。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也并非毫无瑕疵。

比如在对待与孟达的关系这一事情上,诸葛亮虽然有心招降孟达,不过却未将接应的相关事宜安排得十分妥当,反倒导致孟达被司马懿给杀害了。

可即便有这些小的失误,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与他为蜀汉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他一生一直致力于北伐之事,为达成兴复汉室的目标,尽心尽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这种精神与功绩,获得了后人的普遍认可,简直可以说是“瑕不掩瑜”。

白帝城托孤与诸葛亮忠诚之疑

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后,退至白帝城,自觉时日无多,便将诸葛亮与李严召至榻前托孤。

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同时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这一托孤安排引发后人诸多猜测。

有人认为刘备留下李严是为了制衡诸葛亮,刘备从一介草民崛起成为蜀汉之主,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有着极为敏锐的政治眼光,他或许察觉到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与权力过大,担心自己死后无人能制衡,所以安排李严来分诸葛亮的权。

但后来的事实显示,诸葛亮并没有“谋逆”的想法。刘备逝世之后,诸葛亮全心全意地辅助刘禅,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蜀汉的发展以及北伐的伟大事业当中。他对于各类事务,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轻松愉悦地亲自去处理;从国内的政治建设到军事方面的行动,每一件事情他都必定亲自去做,仅仅是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理想,而并非是在谋求个人的私利。

李严的起落

李严之所以能被刘备选为托孤大臣,其实源于他曾有过那几回,比较出色的战绩。并且他在军事方面的表现,的确给刘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而获得了这一重要的信任与托付。

早年有两个盗贼纠集了几万人起来造反,形势十分严峻。而李严仅仅率领着五千人,便将其成功地平定了下来。这场以少胜多的战斗,轻松愉快地让李严声名鹊起,而且也引起了刘备的高度关注,刘备对他更是刮目相看。

此后李严在一些事务上也有所表现,而且这让刘备觉得他是可堪任用之才,所以在临终之际,将他列为托孤大臣之一,期望他能与诸葛亮一同辅佐刘禅。

不过李严心术不正,名声也不好。

他曾为了修建府邸,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与他人产生矛盾,甚至将对方逼得,弃官而去。

后来到了别处任职,而且与将领王冲起了争执。其实王冲自知根本斗不过李严,这样的话,无奈之下,他便逃往魏国为官了。

不仅如此,李严野心勃勃,只想当封疆大吏。

他多次向诸葛亮提议,划出五个郡,设立巴州,而且任命自己为巴州刺史,这种不合理的要求,被诸葛亮拒绝。

在诸葛亮北伐之际,李严肩负着粮草供应这一相当重要的任务。不过说真的,他在调度上稍显不力,以致粮草出现了延误的状况;而且这也对北伐进程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面对李严的多次犯错,诸葛亮起初念及人才难得,大业未定,对他百般容忍,但李严死性不改,最终诸葛亮不得不上书刘禅,将李严废为平民。

魏延的悲剧

魏延是蜀汉较为勇猛的将领,在参与北伐之时,很受诸葛亮器重。每次出征,诸葛亮皆依凭,魏延的优势去安排任务,魏延凭借自身的果敢,以及军事才干,屡次立下战功,便成为北伐队伍里,格外突出的大将。而且他与诸葛亮相处得,颇为融洽。

不过在诸葛亮行将就木之际,将兵权交予了杨仪,此决定让魏延着实极为不满。

魏延自认为为蜀汉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理应受到重用,成为统兵之人,如今却被杨仪取代,心中愤懑难平。

诸葛亮临终下令全军撤退,魏延却表示:“怎么能因为丞相一人而耽误大事!

”他打算自己带兵继续出击

魏延的这一行为,很难不让人怀疑他有反心,毕竟在诸葛亮刚去世、军队面临重大变动之时,他的举动显得不合时宜。

但实际上,魏延只是气在头上,他难以理解诸葛亮为何选择杨仪而不选自己,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最终魏延在与杨仪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而且他不仅自己被杀,与此同时还连累了三族被灭。

刘封与孟达的结局

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从幼年开始就一直跟随着刘备。在南征的时候,以及北战之际,经历了众多的战事;而且他在这些战事当中逐渐地成长起来,变成了一位既勇敢又有智谋的将领。

他能力相当出众,而且无论是在带兵打仗方面,还是在军事谋略方面,都远远地超过了刘禅。

在战场上,刘封作战,勇猛无比,曾多次立下战功,深得刘备,信任。

不过在镇守上庸的这段时间期间,关羽发起了襄樊之战,战事处于胶着的状态之时,他向刘封请求给予救援。刘封居然听取了孟达的劝言,非但没有出兵前去支援,反而还作出了与之相反的举动。

最终关羽兵败被杀,这一事件,让刘备对刘封大失所望,态度急转直下。

刘封能保住性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刘备养子的身份,若他只是普通将领,刘备必定不会轻易放过他。

孟达在蜀汉时,而且表现得挺不错,刘备对他,其实颇为看重。

但关羽之事发生之后,孟达内心担忧刘备会去追究相应的责任,在这种惶恐不安的情绪之下,他干脆就做出了叛逃的举动,转而投靠了魏国。

在魏国孟达得到了曹丕的认可,曹丕格外看重其才能,并且竟然还邀他与自己一同乘坐一车,用以彰显亲近之情。

可曹丕去世之后,孟达在魏国,渐渐地不再受到待见,而且还屡屡遭受欺凌,这样的话,他又萌生了想要返回蜀国的想法。

诸葛亮应允他归来,不过魏国大臣定然不会轻易将其放过。司马懿获悉孟达打算叛魏投蜀之事后,便迅即率领兵马前去攻打孟达所守之城池。

在这危急的时刻,诸葛亮竟然没有出兵去相救,而且最终导致孟达城破被杀害了。

而刘封呢,在孟达叛逃之后,被魏国的军队攻破了城池,接下来无奈地返回了成都。

刘备本来没打算杀他,不过诸葛亮觉得刘封性情刚烈勇猛,往后或许会对刘禅的统治产生影响,于是刘备借此机会将刘封赐死了。

总结

李严魏延刘封孟达四人皆有一定实力,在蜀汉本可发挥重要作用。

但李严心术不正,私欲不断膨胀,屡次犯下过错;魏延呢狂妄得很,在那关键时候竟不能顾全大局;刘封心思着实单纯,做出了不支援关羽这般错误的决策;孟达反复无常,先是叛蜀投魏,而后又想要叛魏归蜀。

诸葛亮一心只为蜀汉利益着想,在他看来,当这些人的行为和性格对蜀汉的稳定与发展构成威胁时,即便他们有能力,也并非不可或缺。

诸葛亮以蜀汉的国祚为首要考量,对这些人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虽充满无奈,但也是为了蜀汉能在艰难的局势中继续前行。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