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融资不顺,明星大模型创业公司澜码科技成立2年陷欠薪风波!
失业君小编 | 文Polina Zimmerman | 图

在2023年创立的上海澜码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创始人周健身上的多重光环——作为“李开复的得意门生”、ACM全球竞赛的冠军背景,以及对当时极为热门的AI Agent(人工智能实体)概念的探索,迅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与青睐。然而,仅仅经过了两年的快速发展,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明星企业却遭遇了严重的财务困境,因欠薪、裁员以及融资链断裂等问题而深陷危机之中,这一变故深刻反映了在AI创业热潮背后,技术理想追求与商业运营现实之间的剧烈冲突与矛盾。
自2024年10月份起,澜码科技开始出现薪资、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拖欠情况,这一状况持续到2025年1月,公司不得不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减员50人,仅保留了核心团队约20名员工。
根据网传的一份该公司《劳动合同解除通知书》显示:“因公司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与您协商离职,因无法达成一致,公司不得不与您于2025年1月8日解除劳动关系。”
被裁撤的员工反映,他们的薪资已被拖欠超过3个月之久,社保停缴达5个月,公积金也中断了4个月。为了维护自身权益,部分员工采取了包括在公司门前拉横幅在内的多种抗议方式,甚至走上了法律诉讼的道路。

面对这一系列指控,周健公开回应称,公司已支付了约三分之二的欠薪,并声称自己不得不“变卖房产以偿还债务”。然而,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员工的认可,他们质疑周健所谓的“卖房”行为实际上是以旧换新,公司的信誉因此进一步受损。
同时,周健曾多次对外宣称“融资已成功落实”,但遗憾的是,由于个人股东丛伟的股权归属争议,导致资金迟迟未能到位。尽管工商登记信息显示丛伟依然健在,且在其他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但澜码科技管理层的解释却显得颇为牵强,这无疑暴露了公司在融资进展方面的虚假宣传。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完成A轮融资以来,澜码科技再未公开宣布过新的融资消息,而包括IDG在内的早期投资方也未再追加投资,这一系列事件清晰地显示出资本市场对其信心的显著流失。

技术梦想与商业实践的断层
澜码科技的核心产品——企业级AI Agent平台AskXBOT,其设计初衷在于利用大型语言模型作为桥梁,无缝连接专家的深厚知识与企业的日常业务流程,以此服务于包括中国电信、金山办公等在内的众多行业巨头。澜码科技的远大目标是“赋权企业每位成员,共创智能体未来”,力图填补大型模型应用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中间层空白,推动AI技术的深度普及与应用。
然而,在实际的技术落地与商业化进程中,澜码科技遭遇了两大显著障碍。
首先,企业需求的多样性与碎片化成为一大挑战。尽管AskXBOT平台具备强大的大模型适应能力,能够针对不同垂直场景进行深度定制,但多数企业对AI Agent的认知尚浅,且对其价值的认知与付费意愿存在明显不足,这直接导致了澜码科技的商业化步伐显得尤为缓慢。
其次,来自行业巨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纷纷加速布局同类产品,这使得澜码科技等创业公司在技术壁垒上的优势愈发难以维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澜码科技的创始人周健坦诚地指出了公司管理上的不足,特别是“过度依赖外部融资,而忽视了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在公司创立初期,澜码科技采取了激进的扩张策略,员工规模迅速膨胀至40余人,然而,与之匹配的可持续盈利模式却未能及时建立,这为公司后续的运营埋下了隐患。此外,澜码科技在员工离职管理上亦存在争议,竞业协议的严格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被裁员工向同行的流动,这无疑加剧了劳资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AI创业步入冷静期
2024年度,中国风险投资(VC)与私募股权投资(PE)市场遭遇寒冬,投资额同比大幅下滑37.7%,其中AI领域的融资窗口显著收窄。澜码科技的困境并非个例,竹间智能被并购、纵目科技遭遇财务危机等事件频出,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资本市场对仅凭“华丽故事”驱动的创业项目正逐渐失去耐心,转而要求企业必须展现技术向生产力的切实转化能力。
在创业者的个人抉择上,如何在“倾囊相助”与“守护家庭安全线”之间找到微妙平衡,成为了一道严峻考题。周健卖房救企的悲壮之举,虽然赚足了公众的情感共鸣,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的财务困境,反而凸显了其在现金流管理上的严重疏忽。
AI Agent作为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生产力工具,其广泛应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与对特定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澜码科技因过早追求规模化扩张,忽视了产品的持续迭代与对客户的教育引导,最终落入了“起点辉煌,终点黯淡”的尴尬境地。

失业君小编的深度分析指出,澜码科技的危机是AI创业热潮中盲目跟风现象的缩影。随着资本市场的冷静回归,企业需实现从“风口追逐者”到“价值深耕者”的转变:
①在技术战略上,应聚焦于垂直细分领域,打造可复制、可定制的解决方案,而非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平台建设;
②在商业运营上,需精心平衡融资节奏与自我造血能力,减少对外部资本的过度依赖,确保企业的稳健前行;
③在企业管理上,建立开放透明的沟通机制,切实保障员工权益,以维护核心团队的稳定与凝聚力。
至于周健能否通过并购之路实现“自救”,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但澜码科技的教训无疑为所有AI创业者敲响了警钟——在技术梦想与商业现实的微妙平衡中,唯有秉持务实态度与敬畏之心,方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议
网友热议
@桃花牛上千金裘(IP京):
CEO周健卖房还薪进展到哪步了……

@色Lee迷人(IP沪):
李开复怎么看?AI赚钱这么难……捕捉行业风口或许不难,真正难的是如何在风口过后依然稳健前行。
@在逃卤老鹅(IP粤):
关门弟子要关门了。

@染缸同学Gloria(IP苏):
换个角度审视,员工同样是工作的执行者,若成果不佳公司倒闭,仅归咎于老板亦非公正之举!
@大白熊的拾光(IP川):
创业之路本就充满挑战,成功率极低,犹如自然界的基因进化,唯有少数能够获取生存优势的个体方能存续。

@Whitney996(IPHK):
观察AI裁员现象便不难发现,市场需求正逐渐缩减。科技作为推动通缩的力量,正逐步替代劳动力,导致就业市场的变革……

最后一条,
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