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剧可以说是国产剧的扛把子。
最近几年,这一题材火出了新高度。从《狂飙》之后,陆续出现了《他是谁》《我是刑警》等佳作。
在细致的剧本支撑下,这类故事中的魅力被不断放大,再加上鲜活、丰富的人物群像,很难不让人入戏。哪怕是一个片段,也能让人欲罢不能。
这部刚上线的《黄雀》引发不少热议。

前面几集的剧情很有张力,加入了很多悬疑元素,在叙事上也预留了伏笔。
但随着故事递进,节奏开始放缓,甚至出现了前后衔接不够紧密的片段,让此前构建出的悬疑感大打折扣,看起来更像是流水账。
没想到,这部被央视盖章认证的《黄雀》彻底陷入舆论漩涡。
这部剧很意外的出现了高开低走的趋势,为什么会骂声一片?
01
还记得《黄雀》宣布定档时,喜欢这一题材的剧迷们集体沸腾。
郭京飞+秦岚的黄金组合,搭配尤勇智、祖峰等老戏骨,这配置堪称犯罪剧的"顶配天团"。

预告片里冷色调的东北雪景与暗流涌动的案情交织,让人恍惚间看到《白日焰火》的文艺范与《无证之罪》的悬疑感完美融合的可能性。
开播首日,豆瓣短评区的确出现了不少五星好评,很多观众被叙事节奏所吸引。
但好景不长,短短一天之后,豆瓣评论区就出现了大量的一二星差评,而且观众的批评不无道理。

很多观众们愤怒地发现,这部剧竟把刑侦剧拍成了"东北乡村爱情悬疑版"。
镜头里刑警队长郭京飞在绿皮火车上对着陌生乘客大谈"阅读速度破案法",这堪比《走近科学》的魔幻场景,让弹幕瞬间炸锅:"现在刑侦剧都开始搞玄学了?"

当镜头切到城中村抓捕现场,观众们再次惊掉下巴。
瘾君子在天桥上表演"瞬移术",老刑警破案全靠"脑内小剧场",新来的实习警员竟然敢在领导面前抢功...
这些脱离现实的设定,让追剧多年的刑侦迷都忍不住吐槽:"编剧是不是把《重案六组》和《灵魂摆渡》的剧本拿反了?"

更让人失望的一点是,故事基本上都是“猫捉老鼠”的套路,少了刑侦剧该有的味道。
尤其是细节和逻辑关系,居然也会出现混乱笔触。
比如在查案的时候,从现场勘查不规范到审讯流程违法,从物证保管漏洞到技侦手段滥用。
最离谱的是第三集出现的"超能力测谎"。

郭京飞仅凭嫌疑人眨眼频率就断言对方说谎,这种堪比读心术的设定让专业人士直呼"侮辱智商"。
再者,《黄雀》里的专案组仿佛开了上帝视角。
法医能通过死者指甲油颜色锁定嫌疑人身份,痕检员看一眼鞋印就能报出嫌疑人身高体重,更别提主角团那些堪比塔罗占卜的破案手法...

就这样的剧情,不少人直接弃剧了。
02
除了剧情出现不少瑕疵,观众们更无法接受的是人物塑造的割裂感。
本该是警界精英的男主,办案时突然对着空气自言自语。秦岚前一秒还在严谨分析尸检报告,下一秒就化身情感导师调解家庭矛盾。

这种人格分裂式的角色塑造,让弹幕刷满"编剧是不是有双重人格?"
在一片骂声中,饰演实习警员李唐的新人陈靖可意外成为全剧清流。
这个95后演员用扎实的表演给悬浮的剧情注入真实感,勘察现场时下意识护住警戒线的细节,追击嫌犯时被砖头绊倒的真实反应,面对师傅训斥时强忍委屈的微表情...

这些充满生活质感的表演,让观众恍惚间看到了《警察荣誉》里张若昀的影子。
在第六集天桥抓捕的重头戏中,陈靖可用一段"教科书式的新人成长戏"征服观众。
先是莽撞追击导致嫌犯逃脱,被师傅怒斥后躲在警车里抹眼泪,再到深夜反复观看执法记录仪复盘失误。

这种细腻真实的职场新人画像,与剧中其他角色夸张的表演形成鲜明对比。
老戏骨们的处境则显得尴尬许多。
尤勇智饰演的老局长每次出场必说"我当年...",祖峰扮演的犯罪心理学家动不动就要吟诗作对,郭柯宇的法医角色更是沦为行走的科普机器...

当演员们不得不用"咆哮式表演"来填补剧本漏洞时,弹幕飘过的心疼让人五味杂陈:"好演员也带不动稀烂剧本啊!"
03
《黄雀》的翻车绝非偶然现象。
回看近两年的犯罪剧市场,《我是刑警》因过分美化警队遭差评,《暗夜追凶》因魔改原著被书粉围攻,《破冰行动》续作更是陷入"为反转而反转"的怪圈。
真正的犯罪剧精品从来都是"用细节堆砌真实"。

《沉默的真相》里每个物证都经得起推敲,《白夜追凶》中兄弟身份的每次切换都有伏笔,《漫长的季节》用三十年时空交错讲述罪与罚。
这些经典之作证明,观众从未拒绝创新,但所有创新必须建立在尊重现实逻辑的基础之上,。
当刑侦剧开始追求"奇幻感",当破案过程变成"开挂游戏",失去的不仅是观众信任,更是口碑的崩塌,就像这部《黄雀》。
肮脏的自媒体
神了,怎么你说这些情节,剧里一个没有。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