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店里,人声鼎沸,锅底咕嘟作响,菜品琳琅满目。
点菜的菜单滑到绿色蔬菜区域时,朋友突然一顿,抬头问服务员:“这‘皱皮菜’,20块钱才8片,卖这么贵?
难道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桌上有人嗤笑:“别点了,这绿化带草我见过,猪都不吃。
”另一些人却觉得新奇:“来都来了,不试试怎么知道好不好吃?
这样一份绿叶菜,上桌后立即引发了一场“口舌战”:有人觉得它泡了汤汁挺好吃;有人尝了一口就皱眉摇头。
而它到底是什么?
背后有什么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道火锅“新晋网红”——皱皮菜。
皱皮菜从欧洲到中国,走了一条怎样的“进化”之路?
皱皮菜是“甘蓝家族”的一员,学名叫皱叶甘蓝。
不少人不知道,其实它从一开始就不是国内的传统蔬菜,而是远渡重洋而来的“洋货”。
最早,它在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被广泛种植,至今仍是当地的一种传统饮食食材。
想想看,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曾在她的书《破镜谋杀案》中提过皱皮菜,可见这小小的菜叶在欧洲还挺有地位的。
不过,最初的皱皮菜并不长这样。
它之所以表面层层褶皱、叶片厚实,其实是经过了岁月的“打磨”。
欧洲的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很大,为了适应环境,皱皮菜的叶片渐渐出现了这些褶皱,提高了储水和光合作用的能力。
而这些褶皱无意中也成了它吸收汤汁的“秘诀”。
后来,皱皮菜随着农业技术的传播被引入到中国。
目前国内的皱皮菜种植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比如武汉。
虽然它现在成了火锅菜单上的“顶流选手”,但在菜市场,尤其是北方的超市里似乎并不常见。
火锅里的“皱皮菜”,到底是啥?
有网友会觉得皱皮菜的长相似曾相识:“看着像绿化带里那种装饰的植物,真的能吃吗?
”还有人说:“小时候在农村这菜喂猪的吧。
”但其实,这些说法都犯了误会——绿化带的装饰植物和农村的“喂猪菜”虽然也属于甘蓝家族,但和皱皮菜是真不一样。
皱皮菜学名是皱叶甘蓝,而真正的“绿化带菜”其实是观赏型羽衣甘蓝。
观赏羽衣甘蓝长得倒是挺漂亮,多被种在花坛里当园艺植物,因为它的叶子边缘卷曲,而且颜色特别丰富,有紫红、粉白甚至绿色相间,但它真的不能吃——施用过杀虫剂、化肥,生长环境和食品安全根本不沾边。
至于“喂猪菜”,那指的多半是普通的羽衣甘蓝,外形和皱皮菜稍微有些像,但叶片更厚实,生的时候肯定不太好吃。
不过随着人们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它也逐渐登上了许多沙拉盘。
所以,虽然皱皮菜和它们确实“长得像一家人”,但它可是货真价实用来给人吃的,还在欧洲被视作健康饮食的代表。
绿化带、喂猪菜还是人间美味?
别再傻傻分不清其实皱皮菜被拿来和羽衣甘蓝、观赏甘蓝相提并论,也不是没有道理。
它们是亲戚,长得确实像;吃起来皱皮菜口感特殊,也确实和咱们平时见惯的绿叶菜不太一样。
比如,皱皮菜的内层叶子更嫩脆,外层叶子耐煮,吸了火锅汤汁后会很软糯,挑剔的食客觉得“好吃与否主要看汤底香不香”。
不过话说回来,不少人在第一次尝试之后,都会问:“它值这个价吗?
”皱皮菜在火锅店的标价通常不便宜,按片论价,偶尔会被戏称“智商税”。
但火锅本身就是一个让菜品“百搭”的炖煮方式,皱皮菜作为“吸汤能力高手”,无形中成了火锅爆款,这也许就是它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理由吧。
火锅加皱皮菜,是流行还是智商税?
火锅店里冒起泡泡的皱皮菜,正像我们生活里的许多流行事物。
有人觉得它不过是一种营销方式,是“挖掘朴素食材的商业手段”;但也有人觉得,花钱买新奇,尝尝鲜,没什么不好。
毕竟,吃火锅嘛,本来就是图个高兴。
不过,从营养角度看,皱皮菜确实是个健康的选择。
它每100克仅含27大卡热量,相比之下,羽衣甘蓝的热量还要更高一些。
而皱皮菜的纤维含量高,还富含维生素C和K,这些都对健康有益。
如果你涮火锅点上一份皱皮菜,也许是在尝试一种温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而且甘蓝家族本来就庞大:绿甘蓝、紫甘蓝、西兰花……不是必须非吃皱皮菜不可,这道菜的流行,也许更像一个生活里的“小花样”。
结尾:其实,生活就像一锅沸腾的火锅,什么味道都有,也需要一点点尝试的勇气。
皱皮菜是不是火锅的必选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带来的这份新鲜感和它背后的那些故事。
或许它不止是一道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敢于试试不一样的东西,说不定就遇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