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逃跑时找乔家借十万两,问:要何赏赐?乔家:要老佛爷的字

晨晰看历史 2024-08-13 15:11:02

乾隆四十年的一个清晨,紫禁城里一片静谧。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只见一名太监慌慌张张地冲进慈禧的寝宫,气喘吁吁地报告:"老佛爷,不好了!八国联军已经攻入北京城了!"

慈禧闻言,顿时如五雷轰顶。她万万没想到,堂堂大清帝国竟会沦落到如此田地。一时间,恐惧、愤怒、不甘种种情绪涌上心头。她咬了咬牙,一拍桌案,厉声道:"传旨,立即启程西行!"

就这样,这位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太后,不得不仓皇出逃。谁能想到,这位高高在上的老佛爷,很快就要沦落到向平民借钱的地步?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话说到了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整个中国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

与此同时,国内矛盾也日益激化。一方面是顽固守旧的保守派,另一方面是主张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两派势力水火不容,让朝廷内部矛盾重重。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集团却依旧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虚幻中,对即将到来的风暴毫无察觉。慈禧这个人,性格专横跋扈,生性多疑。她虽然聪明过人,但却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根本看不到大局。

事情要从义和团运动说起。当时,一群自称能"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成员在北方兴风作浪,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四处闹事。起初,朝廷还想镇压他们。可慈禧左思右想,觉得这倒是个对付洋人的好机会。

她一拍大腿,眼珠子一转,就想出了个"以夷制夷"的妙计。她想:"这义和团不是自称能打洋人吗?那我何不借他们的手,把那些讨厌的洋鬼子都赶出去?"

就这样,慈禧不顾朝中大臣的劝阻,一意孤行地支持了义和团。她甚至下旨说:"拳民皆为义民,与国家同休戚。"这不是明摆着要和洋人撕破脸吗?

果不其然,义和团在朝廷的庇护下更加肆无忌惮。他们烧教堂、杀洋人、毁铁路、拆电线,把北京城搞得鸡飞狗跳。洋人哪里能忍?各国公使纷纷向清政府提出抗议。

慈禧这时候还在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计谋得逞了。殊不知,她这是在玩火自焚。西方列强见清政府竟敢公然支持反洋势力,顿时怒不可遏。他们决定派兵讨伐,一举击溃清军和义和团。

1900年6月,慈禧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她竟然下令向各国使馆开火!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西方列强再也按捺不住,决定组成联军进攻北京。

八国联军浩浩荡荡地向北京进发,一路上所向披靡。清军和义和团根本不是对手,节节败退。慈禧这时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可为时已晚,木已成舟。

8月14日,八国联军兵临城下。北京城内一片混乱,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慈禧坐在宫中,听着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心里七上八下。她召来大臣商议对策,可谁都拿不出好主意。

慈禧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留下来吧,怕是难逃一死;逃跑吧,又觉得太没面子。她在寝宫里来回踱步,额头上的汗珠子直往下掉。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太监火急火燎地跑进来报告:"老佛爷,不好了!洋人已经打进城了!"慈禧一听,顿时魂飞魄散。她再也顾不得什么体面不体面,一拍桌子站起来:"跑!立刻跑!"

就这样,在8月15日的深夜,慈禧带着光绪皇帝和一众宗室匆匆离开了紫禁城。这支仓皇出逃的队伍,可谓是狼狈至极。平日里养尊处优的慈禧,哪里受过这种苦?才走了半天,就叫苦连天。

他们的第一站是昌平州。慈禧本想在这里休整一下,可谁知道当地官员不开城门。你想啊,这官员也是两头为难。开门吧,万一是冒充的怎么办?不开吧,要是真的慈禧那不就完蛋了?最后这官员索性装病不出面,把烫手山芋扔给了下属。

慈禧气得直跺脚,可又不敢耽搁,只好继续赶路。这一路上,可把慈禧给折腾惨了。大雨倾盆,衣服全湿透了;饥肠辘辘,只能啃几口干馒头充饥。这哪是太后啊,简直像个逃难的灾民!

好不容易熬到了河北怀来县,慈禧总算松了口气。她提前下令,让当地官员准备一桌丰盛的宴席。可当她风尘仆仆地赶到时,却发现桌上只有几碗小米粥。

慈禧又气又饿,瞪着眼睛问知县:"就这点东西?"

知县吓得直哆嗦,结结巴巴地解释:"老佛爷恕罪!天灾人祸,实在弄不到好东西..."

慈禧听罢,不禁长叹一声。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太后了。在这乱世,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于是,她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无妨,粥就粥吧。"

就这样,慈禧在怀来住了三天。这三天里,当地官员东奔西走,总算张罗出一些像样的饭菜。慈禧吃得稍微舒坦了些,心情也好了不少。临走时,她破天荒地赏了知县一个官位,让他连升三级。

接下来,慈禧一行人来到了山西。他们本想去省会太原,可听说那里正闹灾荒,只好改道去了祁县。在祁县,慈禧遇到了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乔致庸。

乔致庸是当地的大商人,为人精明能干,而且极具政治头脑。他得知慈禧要来,立马布置了一个豪华的"行宫"。等慈禧到了,看到这阔气的排场,顿时喜笑颜开。

乔致庸不愧是个会来事的主,把慈禧伺候得舒舒服服的。吃的用的,样样齐全;住的睡的,极尽奢华。慈禧感觉自己又回到了从前那种尊贵的日子,对乔家自然是龙心大悦。

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慈禧就发现自己的银子快用完了。这可怎么办?总不能在路上当乞丐吧?慈禧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个主意:借钱!

可是,堂堂太后向平民借钱,这面子往哪搁?慈禧灵机一动,决定打着"募捐"的旗号。她让人放出风声,说是要筹集"复国之资"。

乔致庸一听这话,心里门儿清。他琢磨着:这老太太肯定是自己花钱不够用了。不过,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借钱给太后,以后还不是想干啥干啥?

于是,乔致庸二话不说,慷慨解囊,借了慈禧十万两白银。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慈禧拿到钱,心里乐开了花。可她又觉得,总得表示表示吧,不然显得太没诚意了。

慈禧想了想,问乔致庸:"你想要什么赏赐?"

乔致庸心里早有盘算。他知道慈禧现在也是穷光蛋一个,给不了什么实际好处。与其要些没用的东西,不如要点看似不值钱,实则大有学问的东西。

于是,乔致庸笑着说:"老佛爷,小的不敢奢求,只求您赐几个字就行。"

慈禧一听,顿时乐了。她心想:这乔致庸个妙人!要钱不要,偏偏要几个字。这既给足了自己面子,又不会让自己太为难。于是,慈禧爽快地答应了。

过了几天,慈禧让人送来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福种琅嬛"四个大字。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深意。"福种"是说乔家积德行善;而"琅嬛"则是形容仙境一般的美好。

乔致庸接过匾额,笑得合不拢嘴。他知道,这四个字可比黄金还值钱!有了太后的亲笔题字,以后做生意可就方便多了。

慈禧这一路西逃,可谓是一波三折。她从高高在上的太后,沦落到要向平民借钱的地步。这不仅暴露了清朝的衰败,也预示着这个古老帝国即将走向终结。

乔致庸借钱给慈禧这件事,看似是慈禧占了便宜,实则是乔致庸更胜一筹。他不仅用区区四个字换来了十万两白银,更获得了慈禧的好感。这为他日后的生意发展铺平了道路。

事实证明,乔致庸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乔家的生意越做越大,甚至插手了官方汇兑的买卖。这在当时可是个肥差啊!

而慈禧?她虽然最终安全抵达西安,但大清帝国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1908年,慈禧在紫禁城驾崩,留下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仅仅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轰然倒塌。

慈禧太后晚年的这段经历,堪称是一出荒诞剧。一个呼风唤雨的太后,居然沦落到要向商人借钱的地步。而一个精明的商人,却用四个字换来了无限商机。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当权者的一时昏聩,可能导致一个王朝的覆灭;而平民的一念之差,却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果慈禧当年能听进忠言,不支持义和团,历史会不会改写?如果乔致庸没有借钱给慈禧,他的家族会不会还是江湖闻名?这些问题,恐怕永远也没有答案了。

你觉得,在这场交易中,到底是慈禧赢了,还是乔致庸赢了?

0 阅读:1

晨晰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