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印度撕毁70亿订单,转头以2倍价格再求合作,结果怎样

纪墓人 2024-12-28 13:37:21

文|纪墓人

编辑|纪墓人

前言

印度,这个常被誉为“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国度,又一次让世人大跌眼镜,一纸70亿元的高铁车轮订单,本该是中印合作的典范。

却演变成了一出反复横跳的闹剧,从毁约到求合作,印度的态度为何180度大转弯?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国际博弈?

印度的“变脸”游戏

在国际舞台上,印度向来以“不结盟”著称,可这次在高铁车轮订单上的表现,却让人不禁怀疑:这还是那个高喊“独立自主”的印度吗?

2018年,印度信心满满地与中国签下70亿元的高铁车轮订单,这笔交易本该是两国合作的典范,谁知道好戏才刚开场,印度就急着“变脸”了。

他们单方面撕毁协议,转而投向乌克兰的怀抱,这一举动,不仅让中国措手不及,更是让国际社会对印度的信誉大打折扣。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俄乌冲突爆发,印度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这下可好,高铁没了车轮,面子里子都丢尽了,无奈之下,印度只好重新向中国求助。

但这次,他们可不敢再耍小聪明了,直接开出两倍价格,可谓是用真金白银来弥补自己的失信。这一系列操作,不禁让人感叹,在国际关系中。

信誉比黄金还珍贵。印度这番“变脸”游戏,看似精明,实则是在自掘坟墓,国际合作不是儿戏,更不是可以随意玩弄的把戏,印度这种朝三暮四的做法,

不仅损害了自身利益,更是给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反面教材,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一个国家的信誉就是其最宝贵的资产。

印度若想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尊重,就应该学会珍惜每一次合作机会,而不是把它们当作随意挥霍的筹码。

高铁车轮:小小零件,大大学问

说起高铁,人们常常被其流线型的外观和惊人的速度所吸引,可谁曾想,决定高铁命运的,竟是那看似不起眼的车轮?

高铁车轮,这个只有行家才懂的“硬核”零件,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造出来的,它承载着整列车的重量,还要抵抗高速行驶带来的巨大压力。

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酿成大祸,就拿1998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德国高铁事故来说,287名乘客中有206人伤亡,而罪魁祸首就是质量不达标的车轮。

由此可见,小小车轮,关乎大大安全,制造高铁车轮,可不是简单的铁块加工那么容易,它需要经过高温锻造、精密切割等一系列复杂工序。

最关键的是,成品车轮的含氧量不能超过0.0002%,这个精度,连呼吸都能影响结果,难怪这项技术长期被德、法、意、日四国垄断。

他们视之为“战略核心技术”,严防死守,连论文都不发表,更别说交流参观了,面对这样的技术壁垒,中国人没有退缩,我们组织精英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18年,中国高铁车轮,不仅实现自给自足,还打入国际市场,销量达到惊人的27亿美元。

反观印度,作为亚洲第一个拥有铁路系统的国家,却连车轮都造不出来,这不禁让人感叹,科技创新,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实力所在。

印度这次求购中国高铁车轮,与其说是无奈之举,不如说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认可,只是他们的态度未免太过反复无常。

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了那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铁建设不是儿戏,车轮制造更非易事,印度若想赶上时代的列车。

恐怕还需要在科技创新上下更大的功夫,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闭门造车已经不可能了,国际合作固然重要。

但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更是一个国家立足之本,希望印度能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印度的“信用危机”一次又一次的自毁长城

俗话说,一诺千金,可在印度,这句话似乎被彻底颠覆了,从高铁车轮到军火订单,印度的“信用危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还记得印度与以色列那场闹剧吗?为了讨好美国,印度不顾巴基斯坦反对,与以色列签下了5亿美元的军火订单,谁知道没多久,印度就以“武器国产化”为由。

单方面取消了订单,这一举动,直接把以色列总统给气得取消了访印行程,更讽刺的是,没过多久,印度又厚着脸皮向以色列购买了4000多枚导弹。

这种朝令夕改的行为,不仅惹恼了以色列,连美国都看不下去了,可印度的“信用危机”远不止于此,在对待外资企业时,印度更是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

他们不仅随意更改优惠政策,甚至还玩起了“时光倒流”的把戏,就拿沃达丰公司的案例来说,印度政府竟然临时制定法律,还规定从1962年开始生效。

这种“法不溯及既往”的基本法律原则都不顾的做法,简直让人瞠目结舌,结果如何?国际法庭判印度败诉,印度却拒不执行,最后法国政府出手。

直接查封了印度在法国的20处资产,这一出闹剧,让印度在国际上彻底丢尽了脸面,不仅如此,印度对待在本土投资的外企也是“雁过拔毛”。

许多国产手机品牌刚在印度站稳脚跟,印度政府就开始各种刁难,罚款、冻结账户样样来,结果如何?超过2000家外企选择了撤离印度。

这个曾被看好的“世界工厂接班人”,如今却成了“跨国企业坟场”,印度这种短视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榨取到一些利益,但长远来看,无疑是在自毁长城。

失去了国际信誉,印度还拿什么来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那句古语:“信用既丧,何以为国?”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

一个国家的信誉就是其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印度若想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就必须痛改前非,重建信用。

否则,即便有再好的机遇,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指缝中溜走。印度的这番作为,不仅是在坑害他国,更是在坑害自己的未来。

中印关系:机遇与挑战并存

说起中印关系,可谓是跌宕起伏,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既是邻居,又是竞争对手,关系复杂程度堪比一部大型连续剧。

近年来,中印贸易额持续攀升,看似一片大好,可细究起来,问题不少,贸易逆差悬殊,印度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这让印度政府颇感不安。

于是乎,印度开始玩起了“保护主义”的把戏,提高关税、反倾销调查,样样来,可问题是,印度自己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这么做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就拿这次高铁项目来说,印度雄心勃勃地想要打造从孟买到艾哈迈达巴德的高速铁路,原本计划2023年完工,如今却遥遥无期。

资金短缺、土地征用困难、技术瓶颈......问题接踵而至,印度这才意识到,想要赶上中国的发展速度,光靠喊口号是不够的。

可笑的是,印度政府一边渴望发展,一边又对中国的帮助疑神疑鬼,这种矛盾心理,导致他们在合作问题上举棋不定,反复无常。

高铁车轮订单的反复,正是这种心态的集中体现,先是欣然接受,后又毁约另寻他处,最后又不得不回头求助,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双方的互信。

更是浪费了宝贵的发展时机,然而尽管存在诸多分歧和摩擦,中印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潜力依然巨大,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的经验和技术。

正是印度急需的,印度若能放下偏见,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中国,或许能在发展道路上少走些弯路,毕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肩负着为全人类谋福祉的重任,如果能够求同存异,优势互补,不仅能造福两国人民,更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结语

回顾印度在高铁车轮订单上的反复无常,我们不难看出,在国际合作中,诚信和务实的态度有多么重要,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雄心壮志。

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开放包容的胸怀,希望印度能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策略和国际合作态度,同时这也提醒我们。

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要保持理性和长远的眼光,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真正的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参考资料:新华网在2016年11月20日《印度北部列车出轨致至少63人死亡》的报道

环球网在2023年6月3日《外媒:印度奥迪沙邦发生列车相撞事故 已致288人死亡约900人受伤》的报道

环球时报在2022年7月25日《乌克兰企业无法履约,印度国产最快列车车轮改为从中国购买》的报道

0 阅读:62

纪墓人

简介:讲述古墓的传奇故事,解开尘封已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