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部队番号不保,周恩来提出一法,丁盛:总理,这怎么可能呢?

兴衰五千年 2024-03-05 17:58:13

前言

就像《永不磨灭的番号》中讲述的那样,将军最在意的不是自己的升降,而是部队的番号:“李大本事”带领着一支被他忽悠来的战友们组成的没有正规番号的县大队,在敌占区与日寇浴血抗击。在最后一刻,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这支部队至今都没有一个正规的番号。

可见部队番号在指战员心中的地位,就像是一个孩子的户口一样,没有是不行的!一路征战的丁盛将军,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丁盛:咱们的总理就是聪明过人

1950年10月,面对岌岌可危的朝鲜半岛,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经过艰难决策,最终决定发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1年6月,经过五次战役后,朝鲜战场的局势基本上稳定下来。然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却不甘心失败,一方面酝酿新的战争,一方面又以和谈的幌子,为战争争取时间。

随后,抗美援朝作战进入了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一方面保卫胜利的果实,一方面趁机扩大战果。

到了年底,志愿军部队已经在朝鲜作战20个月,就是入朝最晚的部队也已经到达了一年之久。

由于在朝鲜的部队长期处于艰苦的战争环境,生活疲劳且紧张,必须要进行休整,才能满足这一阶段的作战需要。

在国内,向苏联购买的先进军事装备已经部分到位,陆续装备到了部分解放军部队中。

1952年5月,考虑到这些印度,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总理特意召开会议,讨论了前线部队的情况,并且提出了将国内的部队派到朝鲜去进行轮换,一来让朝鲜的志愿军部队得到休整,二来可以让新去的部队得到现代战场的洗礼,增强部队的战斗力。

不久后,毛主席便得到报告,“为了使参战部队能得到较好的休整条件,并给国内部队以实战锻炼的机会,除决将26军调回山东休整外,今后拟有计划地抽调参战较久的部队回国休整(每次抽一二个军),而同时国内已改装的部队则可入朝接替(因弹药补充等限制,数目不能太大。未改装的部队尚不宜轮换),具体计划则由总参谋部与志司具体商量之。”

6月,中央军委决定,以国内华东军区的第23、第24军和中南军区的第46军轮换在朝鲜的第20、第27、第42军,并以此作为第一期部队轮换,其他的计划随后陆续制定。

后来,根据志愿军司令部的意见,毛主席批准了让其他的部队也进行轮换的计划。

10月,中央军委决定,将驻扎在广东和广西的地44军和第45军合编为一个军,入朝进行轮换作战。

很快,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44军的军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海军机关,130师和131师391团编入新军;45军的133师则编入第46军,而军部和第134、第135师、44军130师及391团合编,组成一个新的军。这样一来,新军下辖第130师、第134师和第135师。

部队进行了合编后,其他的问题被陆续解决,只有部队的番号问题悬而未决。这是因为,第44军和第45军都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赫赫功勋,谁也不愿意失去自己的番号。

然而,按照历史上的部队整编,必然会有一个部队的番号被裁撤,而保留另一个部队的番号,作为合编后部队的番号。

在这种情况下,部队番号的问题就变成了原两支部队相互争执的问题,最终谁也不能说服另一家使用自己部队的番号。

在争执的过程中,有人建议说按照历史上的战功,谁的战功大就保留谁的番号。

对此,第44军的人开始列举他们部队在历史上的战绩:“我们在东北黑土地的大战中,仗仗都没有落下,四战四平、打彰武、打新立屯、攻锦州、取天津,能打能挡,都是担任独当一面的重任。44军没有比45军弱的地方!”

听了44军的说法,第45军也不甘示弱,反驳说:“我们善于以少胜多,能钻、能插、能打、能拼,在锦州战役、天津战役、衡宝战役中,都创造了奇迹,更不比44军差!”

双方部队都知道对方说的是实话,也都知道对方在战斗中的付出和收获。然而,这种比法毕竟无法量化,也很难说得清哪支部队的战功更大。因此,部队的番号一直就定不下来。

由于没有结果,第44军军长方强和第45军军长丁盛便将这件事情向上级做了汇报,希望上级决定。

在得到双方的汇报后,上级也没能给出一个合理的办法,毕竟两支部队的说法都有道理,便将这件事情汇报到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总理那里。

很快,周恩来总理便将第44军军长方强和第45军军长丁盛叫到面前,让他们各自陈述采用他们部队番号的理由。

在听了双方的陈述后,周恩来总理说:“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不管是44军还是45军,在过去都是英雄的部队。”

说完后,周恩来总理卖了一个关子,说:“我看,两个军的番号都可以保留。”

听了周恩来总理的话,方强和丁盛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地说:“都可以保留?”

说起来,方强和丁盛都不是省油的灯,两人的鬼点子也特别多,两家争论了这么久,也想了许多办法,都没有定论,就这么一会儿功夫,周恩来总理就有好办法,还可以同时保留两支部队的番号,这怎么可能呢?

于是,丁盛率先问:“总理,这怎么可能呢???”

丁盛说完后,方强想到自己也是这个话,便和丁盛一起,一脸疑惑地望着周恩来总理。

见方强和丁盛如此表情,周恩来总理哈哈大笑起来,说:“这有什么不可能呀?”

紧接着,周恩来总理看了看两人,笑着说:“我看,可以这样嘛。我们用44军和45军个选一个数,共同组成一个新的番号,这不就是两个军的番号都保留了嘛!”

听了周恩来总理的话,丁盛说:“咱们的总理,就是聪明过人呀!”方强也说:“可不是,什么难办的事情,到了他这里,谈笑间就可以解决!”

很快,两家组成的新军便知道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意见,大家都表示赞成。这样一来,新军的番号便采用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4军的番号,下辖第130、第134、第135师。

随后,中央军委决定,由丁盛担任第54军军长,方强担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

1953年1月,丁盛率领志愿军第54军,和兄弟部队第1、第16、第21军陆续进入朝鲜,进行第二期轮换计划。

原本,按照计划,在第54军和第1、第16、第21军进入朝鲜后,第39、第38、第40军便轮换回国,进行修整。然而,由于当时的做账需要,上级决定,第39、第38、第40军暂不回国,以加强志愿军在朝鲜的作战力量,全力进行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

志愿军第54军入朝后,第130师担任朝鲜西海岸铁山半岛地区防御任务,其余部队在平壤地区担负志愿军总预备队和平壤地区反空降作战任务。

在金城战役中,丁盛率部与其他部队一起,歼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5.3万余人,部队向金城方向推进了160多平方公里,拉直了金城以南战线,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后来,第54军又参加了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工作。

1955年,丁盛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8年7月,丁盛率领第54军撤离朝鲜,回到祖国。

1962年,在对印度自卫还击作战的西线作战中,丁盛指挥麾下第130师取得了著名的"瓦弄大捷"。

在这次作战中,丁盛指挥第54军130师,对印度最精锐的陆军第4军进行了歼灭性打击,印军3个营全部、1个营大部和印军第十一旅旅直分队等部共12000多人被歼灭。战后,印军余部溃逃到峡谷、深山密林中,一度不敢出来。

由于印度的陆军第4军曾在二战北非和意大利战场上同德国元帅隆美尔的部队作战,并受到英国女王的嘉奖,因此,印度陆军第4军被丁盛打残后,印度全国都感到十分羞耻。

对印战争结束后,第54军奉调驻扎在中原地区。

1 阅读: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