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来到美国华盛顿的国会山,走进了那座开启于1897年的国会图书馆主楼——杰斐逊大楼。大厅内圆拱林立,金碧辉煌,烘托出人类知识圣殿的高贵,楼梯口一尊大理石智慧女神雕像,高擎火炬,优雅地站立,智慧的光芒照亮知识的殿堂。
此番,我们作为作者,为这座世界著名图书馆赠送了一套三册在中国出版的“红墙系列”图书,并荣幸地为图书馆亚洲馆所收藏。亚洲馆第一任来自中国大陆的馆长邵东方先生参加了赠书仪式,并与我们合影留念。他衷心感谢我们的赠书,并说正由于许多学者作家的慷慨奉献,才使得国会图书馆的馆藏日益丰厚,让世人共同分享知识与智慧的硕果。我们也借这次文化交流和赠书活动,荣幸分享了国会图书馆──这座世界闻名的智慧圣殿的辉煌与荣耀。

“国宝”收藏圣殿
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United States)是最古老的联邦文化建筑,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它拥有2.1亿件藏品:连绵860公里长的书架,构成了这浩瀚书海。其中有460种语言的印刷品1亿多件,包括书籍1900万册,古版、特殊图书980多万册,图片1200万张,永久收藏的期刊达75000种,报纸1200种;8850件特殊收藏品,包括录音可视资料1600万件,手稿5600万件,电影胶片80万盘,绘画藏品40万件,地图和地理文献460万份,还有从华盛顿到柯立芝23位总统的文件……堪称国宝收藏圣殿。
在图书馆音乐分区里收藏了许多历史珍宝,如贝多芬、莫扎特等著名音乐家的原始手稿。这里还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笛子藏品,超过1700支,材质有水晶、木头还有金子的,其中包括詹姆斯·麦迪逊和腓特烈大帝使用过的笛子。音乐区的镇馆之宝是史特拉底瓦里制造的三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和两把中提琴,它们每年仅在顶级音乐会上露一面,让音乐爱好者一饱眼福。
在图书馆地图地理分部藏有500多万张地图,其中不少地图珍品:一份是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托马斯·杰斐逊总统派出探险队对美国西部进行第一次探索后,绘制完成的第一份美国西部地图;另一份是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花费37年时间绘制的地图,记录了他在芒特弗农场的所有财产。还有一张1507年版的Waldseemuller世界地图,这是第一张明确写有“美洲”字样的世界地图,被誉为美洲的出生证。国会图书馆为收藏这份珍贵地图,在2001年花费1000万美元从一位德国王子手中购买。

杰斐逊大楼的稀有藏书馆,是整个图书馆的最精华所在。不仅藏有显露本杰明·富兰克林杰出才华的《穷理查年鉴》,还有1610年出版的伽利略所著《星际使者》;托马斯·杰斐逊总统收藏的《古兰经》则被藏在有摄像监控、铁门保护的专门储藏室内。
善本部的收藏达70多万件,内含西半球印刷的首批图书;还有最早的儿童圣经(1763年版);最小的书只能用针尖方能打开,而最大的书《美洲的鸟类》有1米高;最老的楔形文字书板是公元前2040年的产物,最早的印刷残片是公元770年的佛经;还有1930年购藏的古登堡圣经,是世界上仅存的3部犊皮纸圣经之一,这些均系国会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杰斐逊的私人藏书成了图书馆的种子

国会图书馆建立于1800年,最初是为国会议员立法服务的法律图书馆。1814年,入侵的英国军队火烧国会山,将图书馆的馆藏图书付之一炬。
此后,美国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提议用自己收藏的6000多册图书填充国会图书馆空空的书架。这些书是杰斐逊50年藏书的结晶,包括多种语言和多个领域。然而它却引发了美国国会的一场辩论:新图书馆是否应只扩充法律方面的书籍?对此,杰斐逊回应说:“事实上,国会成员可能会有机会查阅任何一个领域的图书。”
美国国会最终采纳了杰斐逊的意见,在1815年花2.395万美元买下了杰斐逊收藏的6487册书,作为新图书馆的第一批珍贵图书。杰斐逊的信条也为国会图书馆的藏书理念找到了根基。
杰斐逊的私人藏书成了国会图书馆的“种子”,其广泛的收藏范围为图书馆的多元化藏书奠定了基调。更重要的是,国会图书馆一直秉承杰斐逊的精神,作为民主与知识结合的象征,以提高国会立法的知识化程度为己任。
1870年,国会图书馆时任馆长史邦福继续将杰斐逊的理念推而广之,并有所创新。他负责起草了新《版权法》,同时四处游说,使美国版权局归属于国会图书馆,为该馆庞大多样化的馆藏建设铺平了道路。因为根据《版权法》,在美国出版的任何一本书、小册子、地图、照片、版画、乐谱都必须向国会图书馆免费提供样品,隶属于国会图书馆的美国版权办公室负责此事。自1870年起,根据《新版权法》,凡在美国出版的书籍都必须向国会图书馆缴送2册。

1897年,国会图书馆的杰斐逊大楼建成,这座大楼建筑上尤为值得称道。它是一座典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样的建筑,将图书馆理念与建筑风格、知识传统与建设艺术融为一体,厅内高耸的大理石柱、壁画和镶嵌图画、雕像和五彩玻璃,生动描绘了文化的渊源和智慧的神圣,成为世界图书馆建筑之瑰宝。杰斐逊大楼开放时,被誉为世界上“最华丽、最昂贵和最安全的图书馆”。
随着图书馆馆藏的不断增加,图书馆建筑也扩建为三幢大楼,它们分别以美国三任总统的名字命名:主楼为托马斯·杰斐逊大楼,第二幢为约翰·亚当大楼,第三幢为詹姆斯·麦迪逊大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会图书馆的藏书范围日益扩大,它秉承“任何形式、任何领域和任何语言的知识都有用”的理念,热衷于收集“全球馆藏”。对全世界的关注使国会图书馆开始系统地通过海外办公室、代理商、商人和国会图书馆专门采购团在世界范围采选图书。1958年,图书馆获准可使用美国出售农产品所获得的外汇采购国外出版物,1962年起又陆续在东京、奥斯陆、新德里、里约热内卢、雅加达、伊斯兰堡、内罗毕及开罗等地开设办事处,方便采购图书;到1963年时,国会图书馆已成美国重要的文化与研究机构,预算一再得以增加,以便更多采集世界范围新版有学术价值的图书。时至今日,国会图书馆每日约可收到22,000件/册文献,主要来源是版权缴书获得,另外还有大量书籍来自馈赠、购买和国际交换等。

亚洲馆的中国特藏珍品
亚洲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20多个开放阅览馆之一,全馆有280万余册藏书,其中中文书约95万册。亚洲馆的中文资料收藏过程,亦是一部中美文化交流史。
这里的第一本中国图书是1869年同治皇帝回赠的图书,除此还有许多特藏珍品。1923年春,美国国会图书馆购藏了29册中国古代重要典籍《永乐大典》,连同先前拥有的4册,后陆续得到的8册,共收藏41册《永乐大典》,成为除中国以外,世界上收藏《永乐大典》最齐全的国家图书馆。2004年北京召开“《永乐大典》编辑600周年国际研讨会”时,据统计散藏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永乐大典》零本共有400余册。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收藏约占全世界现存《永乐大典》的十分之一。
国会馆还藏有中国古代文献典籍《古今图书集成》,这套10000卷5044册的大书,于清康熙年间编成印制。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古今图书集成》,是1908年清政府为答谢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赠送给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清政府特遣派唐绍仪(1874年清廷派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将图书带来华盛顿。国会馆还藏有极为珍贵的中国善本,其中善本《一切如来》为公元975年北宋早期佛经印刷品,是1924年杭州西湖雷峰塔倒塌后在塔基砖洞内发现的。
中国古地图在亚洲馆藏有300多幅,这些地图或是绘画,或是木刻印刷,还包括长卷、扇面、石刻本地图等,几乎涵盖了中国各省地图,其中年代最早的是1136年石刻《禹迹图》托本,还有几幅明代地图和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彩色绘本图;最珍贵的要数《郑和航海图》,它被收在明朝末年茅元仪所编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的最后一卷,名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亚洲馆收藏了四部三个版本的《武备志》,每部都有完整的《郑和航海图》。
清末科举考卷也是亚洲馆收藏的一批特色馆藏,为江亢虎博士1920年捐赠。江氏是科举考试世家,一连几代人科名不绝,中进士、举人多人。这批捐赠是江氏家族所收藏的清季试卷,分刊印考生试卷和零散试卷。
国会馆亚洲馆特藏中还有4000余种6万多册珍贵的中国古代地方志,其中100多种已成为海内外孤本。这方面的大规模入藏要归功于施永高博士(Dr.Walter T.Swingle)。作为农林学专家,他发现中国地方志有关于土壤和植物的记载,于是向美国政府建议扩大对中国方志的收集。
所以国会馆很早就开始着力收集中国方志,甚至曾在中国刊登广告,公开征集。1918年,施永高博士作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代表,亲自到中国各省采集方志,收获颇丰,其中收有一批山东省各县的方志,原主人是山东一位县长高鸿裁(1851-1918),他用20多年心血收集本省志书,内中有不少极不易见的版本,而当时德国驻青岛领事也正派人购买这批地方志,在施博士努力下,这批颇具价值的方志最终落入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施博士回到美国后,继续为国会馆采购直至1928年止。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收藏的中国古方志,现仍占有国会馆亚洲馆收藏方志的近一半。
国会馆亚洲馆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古籍馆藏以藏文为最丰富,有4000多种,还有满、蒙等语言文献。其中的纳西文文献甚为珍贵,因纳西文字是世界上仅有的、现仍存活使用的象形文字。
美国国会馆亚洲馆的中文典籍收藏可上溯到1840年,170余年持续不断。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尤其中国改革开放后,中美两国的图书出版发行机构和图书馆开展了更为广泛的交流,特别是中文图书的数量持续增长,已达95万册之多,成为中国以外收藏中文图书最多的图书馆。还有多种价值连城的中国珍品特藏,成为亚洲馆的“馆宝”和荣耀。
与时俱进的藏品数字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数字化与时俱进。现在,图书馆可通过互联网向国会提供各种报告、简报。国会议员全天24小时可随时通过万维网上“国会研究服务部”主页,直接获取国会研究服务部资料。而普通读者则可通过网络浏览近4万件文物典籍,这些用多媒体技术制成的电子藏品,内容包括了美国历史、传奇人物、美国各州介绍、民生娱乐、音像以及书目索引等。这是1998年开始实施的全国性“数字保存计划”的成果,该计划旨在着力保护以数码形式产生或存在的珍贵文件。
现任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斯·毕灵顿博士始终支持藏品数字化处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图书馆就建立了“美国记忆”网站。图书馆还设立了直接保存数字材料的部门。
2010年起,国会图书馆实施了一项庞大计划,即将互联网社交网站“推特”上的公开信息存档,作为当代历史记录的一部分。“推特”公司对这项计划给予支持,“推特”向美国国会图书馆捐献了信息存档,图书馆则由专人负责数字存储和监督整个项目的进程。
目前,国会图书馆还与许多国家图书馆同行合作,其中重要成果就是共同实施“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该项目力求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的知识财富数字化,中国也是合作方之一。
据“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主任约翰·凡·奥登纳瑞介绍,目前在图书馆的1.47亿件馆藏中,已有2460万件数字化。在过去20年中,国会图书馆的科学家们使用了各种数字存储方式:磁带、CD光盘、硬盘还有其他传输媒介。而在印刷品与照片部门,每天都在用高达8800万像素的摄像机扫描印刷品和照片。由于数字存储的寿命还不可预测,所以图书馆目前还是要尽力保存原始资源,尤其是那些无价的历史性图书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