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到来时,讲解员深情讲述:眼前是杀害李大钊的绞刑架真品。1927年,中国共产主义领袖李大钊,不幸遭反动派残忍杀害。这段历史,让绞刑架承载了无尽的悲壮与哀痛。李大钊先生英勇就义的事迹广为人知,但少有人了解,这份壮烈背后,凝聚着他无尽的牺牲与不懈的斗争。1920年,李大钊等先驱大力推广,使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广泛传播。见时机已到,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着手筹建并宣传无产阶级政党。一年后,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李大钊同志北上积极传播共产党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引领工人群众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此举触怒军阀,最终不幸遭遇暗害。李大钊曾巧妙离间张作霖的心腹,致其遭受重创。此举严重损害了张作霖的利益,使得李大钊成为他急于除去的头号大敌。1926年3月,段祺瑞政权下令通缉李大钊等人。李大钊随即在躲避军阀追捕的同时,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走投无路之下,他寻求苏联援助,携家人隐匿于旧兵营西侧的一幢洋房中。
同年9月,北平的我党交通员李大成落入张作霖手下之手。面对张作霖一方的种种胁迫与严刑,他最终供出了多位党员的行踪,其中也包括了李大钊的藏身之处。1927年3月,张作霖认为时机已到,精心布置重重陷阱,决心将李大钊捉拿归案。
李大钊先生昔日声名显赫,于北大执教,点燃理想之光,兼具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时值国共合作,他公开身份为国民党代表,而国民党正值鼎盛,张作霖逮捕李大钊,激起社会广泛愤慨。李大钊被捕的消息迅速传播,社会各界纷纷行动,全力营救,并向张作霖施压要求释放李大钊等人。为给自己正名,张作霖成立了特别法庭,企图给李大钊定罪。1927年4月28日上午11时,特别法庭正式开始审理案件,经过漫长等待,直到下午1点10分,法庭才最终宣布了对案件的裁决结果。出乎意料的是,特别法庭无视公众舆论与民意,对李大钊等二十余人判处绞刑。据说,段祺瑞政府为迫害爱国学者,特意从海外运来绞刑架,这一举动彻底暴露了军阀的残暴本质。
在当天被判处绞刑的二十名英雄里,李大钊率先踏上了刑场。自他迈出步伐的那一刻,面容始终坚定,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革命事业牺牲,英勇就义。据当时报纸报道,李大钊遭受了极为残忍的“三绞处决”,此刑法在行刑时会不断折磨受刑者,给其带来难以言喻的极度痛苦。中华民国成立后,因绞刑过于残酷,曾一度废止。即便有死刑犯,也常采用封建王朝时期的砍头法执行刑罚。张建国在书中记述,李大钊面对行刑,遭受了三次绞刑的残酷折磨,展现出坚定的意志。面对行刑,李大钊两次拒不认错,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忍受剧痛。第三次绞刑后,他为革命英勇捐躯。遗体颈部三道深痕,七窍流血,见证了他临终前的巨大牺牲。
据《国民日报》当时的报道,李大钊在受刑后二十分钟停止呼吸。然而,相关人士的回忆却表明,他的受刑过程持续了整整四十分钟。在《李大钊传》的记载里,李大钊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发表了一场振奋人心的讲话,他激励着后来人勇往直前,为挽救苦难的旧中国而不懈努力。有专家学者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他们指出,根据当年各大报纸的报道,李大钊先生并未发表过相关演说。
《北洋画报》曾记述,李大钊先生在步向刑场前,请求纸笔欲留遗言,却遭冷酷无情的刽子手拒绝。他面不改色,步履从容,以无畏之心,平静迎接生命的最后时刻。李大钊的口供后续被公开,狱中所言尽是国民党公开事务,对国共携手及共产党隐秘行动只字未提。即便酷刑加身,他依旧坚守原则,保守了组织的机密。孤儿与寡母力量微薄,遭北洋军阀驱逐出京,连李大钊先生的遗体都无暇安葬。因此,他的灵柩在宣武门外寺庙中停放长达六年,始终未能安息于地下。
1933年4月,李夫人携子女返京,欲料理李大钊先生的后事。但她身患重病,孩子们尚幼,无力承担丧葬费用。因此,她只能求助于李大钊生前的朋友,如胡适、蒋梦麟,请他们帮忙安葬。得益于13位北京大学教授的慷慨相助,他们积极向社会各界呼吁募捐。连国民党高层都被李大钊的气度所打动,伸出援手。就连汪精卫这样的大汉奸,也捐出了千元,足见李大钊的人格魅力非凡。1933年4月,李大钊先生的葬礼举行,为缅怀逝者并展现不屈意志,葬礼转变为一场规模宏大的示威,人们借此表达对反动势力的坚决抗争。送葬队伍两旁列队,前导者高举巨幅挽幛,上联述其志:“革命路上奋斗牺牲,死而无憾”;下联映其境:“压迫之下艰难求生,生者何安”,横批赫然:“李大钊先烈,精神永存”。
这是一副极具震撼力的挽联,颂扬了李大钊先生的卓越贡献与辉煌成就,同时如明灯般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指引他们勇往直前。李夫人经济拮据,幸得北大校长蒋梦麟慷慨解囊,为李大钊购置安息之地。李大钊先生虽已逝世,但他的精神与信念犹如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后人共筑民族复兴之梦。
冯基平正竭力追捕杀害李大钊的凶手,却陷入困境毫无进展。此时,他意外获得关键线索,顿感欣喜万分,即刻派遣调查员狄飞秘密侦查,并反复强调此事重大,务必严守机密。狄飞根据户籍信息找到“吴博斋”住处,见到一位老者。他头发斑白,背已驼,看似与普通老人无异。但狄飞仔细观察,发现其眼神锐利如刀,透露着不凡。狄飞询问邻居后得知,那老头曾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官员与将领。但解放后,他变得深居简出,行事低调。狄飞心中有了底,确信无疑,随即返回复命。尽管存在诸多因素,导致四名凶手未全部受到极刑,但他们必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耻辱篇章中,其行为将不断受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与深深鄙视。自李大钊英勇就义,二十四载岁月悠悠而过。这起蒙冤之案,历经漫长二十四年,其正义终得昭雪,真相大白于天下。李大钊当年立于刑场,身着简朴棉袍,面对敌人镜头,神色从容不迫,一举一动彰显儒雅风范。他仿佛不是走向死亡,而是悠然赴一场棋局之约。
李大钊的壮举并非真正的赴死,而是以独特方式迈向未来。他通过自己崇高的牺牲,点醒了世人沉睡中的麻木生活,引领他们向更加清醒的状态迈进。李大钊以他满腔的热情与生命,加速了革命的浪潮,为历史画卷添上了绚丽的一笔,使得我们后人能行走在光明宽广的道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