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作?金融监管总局或调整汽车贷款政策

丹烟聊汽车 2025-03-12 17:27:17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向媒体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积极鼓励金融机构量身定制金融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金融需求。针对长期大额消费需求,监管总局还将研究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并考虑延长消费贷款期限。 这位曾在2024年推动乘用车首付比例自主化改革的监管者,此次提出的"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政策构想,与2024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形成政策连贯性。 政策调整的可能性因素结合当前消费提振的经济需求和汽车金融市场的现实困境,汽车金融贷款政策的调整具有较大的可能性。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消费需求持续扩大。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但近几年,作为大宗消费品的汽车销量增速在持续放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虽接近50%却面临价格战挤压。在此背景下,通过金融杠杆撬动消费的政策工具亟待扩容。 从行业实践看,现行《汽车贷款管理办法》规定的新车5年贷款期限和二手车3年贷款期限,已无法满足消费者换车周期延长的现实需求。目前已有少数金融机构以融资租赁模式,发放72期(6年)的新车租赁产品。比如,近期长安马自达联合长安汽车金融推出了6年0息产品,用的并非常规贷款业务,而是“售后回租”模式,突破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对于新车5年期的限定。二手车方面,已有很多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以租赁的方式开展4-5年期的“回租”产品。比如奇瑞徽银汽车金融,其二手车回租产品主打“低首付+长周期”,最长可提供5年租赁期,同样突破了二手车贷款不超过3年的限制。新车、二手车贷款期限突破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的限定恰是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多样化金融需求的一种体现。 从消费升级的趋势看,降低首付比例,消费者用同样的首付金额,可以购买更贵的车。比如客户有3万元的首付款,首付最低30%时,最高只能购买10万元的车(暂不考虑购置税、保险等支出);如果首付比例为20%,则最高可以购买15万元的车。在购买大件消费品时,很多人有“一步到位”买个更好的执念,有利于释放消费需求,促进汽车消费升级。 政策调整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刺激经济的角度,还是真实的业务场景,调整现行的汽车贷款首付比例及贷款期限相关规定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然而,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及延长贷款期限虽然能够刺激市场需求,促进汽车销售,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次贷危机期间过度宽松的金融政策所引发的汽车贷款违约潮中汲取教训。 类似的情况如果在中国汽车金融市场上演,后果同样不堪设想。一方面,提高贷款额度和延长贷款期限可能会使一些原本不具备购车能力的消费者涌入市场,增加贷款违约的风险。另一方面,这些高风险贷款一旦大量涌现,将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稳健性构成严重威胁。一旦违约潮爆发,不仅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损失惨重,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若政策调整过度宽松,可能形成"双重风险共振"。首先,车辆作为抵押品的价值衰减曲线与贷款偿还进度错配,会出现车辆残值远低于贷款余额的现象;其次,新能源车技术迭代加速带来的"技术贬值",会加剧抵押物价值波动。为此,第三方车辆评估机构正致力于构建更精准的车辆残值预测模型。比如车e估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智能评估,运用AI算法体系和大数据等技术,对非标车况进行精确量化评估,及时捕捉政策动态等宏观信息调整折旧曲线,优化动力电池健康度预测模块。这种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车辆估值进行深度融合的技术,为汽车金融政策调整提供了安全保障。 我国汽车金融行业正处于政策松绑与风险积聚的十字路口。既要避免重蹈美国次贷危机覆辙,又要释放消费潜力,需要监管者、金融机构和消费者形成理性共识。正如李云泽局长所言:“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如同硬币两面",唯有在动态平衡中寻找最优解,方能在提振消费与维护金融稳定之间架起畅通之桥。
0 阅读:5

丹烟聊汽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