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3年,距离南宋灭亡已经过去四年,也是元朝入主中原的第四个年头。
这一年的一月,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了文天祥,问文天祥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却说: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忽必烈见文天祥依然不肯投降,在感到敬佩之余,也萌生了杀心,不久后就处死了文天祥。
在被关押的三四年间,无数人对文天祥进行过劝降,无论是已经投降元朝的宋帝赵㬎、宰相留梦炎和大臣王积翁也好,还是元朝丞相阿合马、大将孛罗和张弘范也罢,都无法劝动他。
就连忽必烈本人也多次对文天祥进行劝说,承诺其只要投降,必定给予厚待,也被他拒绝。
有人说,文天祥之死,不是死在敌人手里,而是他借敌人之手自杀,为的是尽忠国家,让汉人的浩然之气流传万古。
一、坚持抗争文天祥出生于1236年,在他出生前两年,在南宋联蒙灭金的策略下,百年宿敌金国灭亡,靖康之耻得雪。
原本,南宋希望借灭亡金国来收复北方旧山河,但还没等南宋臣民从欢呼雀跃声中醒过神,蒙古铁骑就南下侵宋了,持续了46年的宋蒙战争(也叫宋元战争)爆发。
当时,南宋经历了长期内耗,外戚和权臣干政之事屡见不鲜,军事、政治和经济都处在一个相对薄弱的时期,似乎无力对抗蒙古大军。
但是,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南宋军民展示出了空前的团结力,以孟珙等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与敌展开殊死搏斗,虽然南宋总体上丧城失地,但蒙古也遭受了巨大损失。
蒙古大军的前进步伐一度被迟滞,但这只是暂时的。
暮气沉沉的南宋,就像一条到处都是漏洞的破船,随时可能沉没;而新兴的草原帝国蒙古,就像早上刚升起来的太阳,散发着炙热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都将成为它的领土。
蒙古实在太强大了,它通过无数战争证明着这一点,从东亚到中亚再到欧洲,所到之处几乎没有遇到敌手。
1256年,宋蒙战争正处在相持阶段的时候,文天祥参加了科举考试,在此之前,他立下了“救国家于危难,拯黎民于水火”的人生目标。
在此次集英殿举行的殿试中,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洋洋洒洒写下了一万多字,经考核被定为进士第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状元。
文天祥中状元之后,他的父亲恰好去世,于是回家守孝三年。
1259年,文天祥刚刚回到朝堂,蒙古三路大军侵宋的消息就传来了,湖广、四川危在旦夕,南宋臣民惶惶不可终日。
有人建议宋理宗迁都避难,得到了群臣的响应,文天祥极力反对这种懦弱的做法,却被大家嗤之以鼻,愤怒的他选择辞官回家。
幸运的是,在钓鱼城下,四川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导致蒙古大汗蒙哥战死,蒙古陷入到汗位争夺战中,两国进入到短暂的和平期。
南宋朝堂安稳下来后,文天祥被召回,担任知州、提点刑狱一类的官。
尽然身在地方,文天祥却很关心国家大事,多次上书献言献策,却遭到了奸臣贾似道的嫉恨,在贾似道的打压下,他的建议不但没有被采纳,而且多次遭到贬黜。
此后很长时间,文天祥都在地方任职,尽管他的政绩很好,但由于朝堂被奸臣把持,他一直得不到进入中枢的机会,这个南宋末期的状元郎,颇有怀才不遇之感。
在此期间,宋蒙战争进入到白热化,蒙古大军在忽必烈的率领下,攻克了南宋多处防线。
1273年,襄阳之战宣告结束,襄阳是南宋重镇,它的丢失意味着南宋灭亡的命运已经不可逆转。
长江上游告急,朝廷当即发布了号召天下兵马勤王的诏令,当时文天祥在赣州担任知州,他接到诏书后痛哭流涕,于是散尽家财招募士兵,很快就召集到了万余人。
朝廷得知这一情况后,任命文天祥为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让其率军入卫京师临安府。
当时,文天祥的一个朋友对他说,你这么点兵马,除了送死,还能干什么?他却说:
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明知危险重重,偏要以身赴险,誓死保家卫国,这样的忠肝义胆,在当时满朝都是求和派、投降派的南宋,显得尤为珍贵。
1275年8月,文天祥带着一万多兵马来到临安,坏消息很快就传来,南宋主力已经在丁家洲一战中全军覆没,不久后嘉定也陷落,临安恐将不保,南宋国灭在即。
后来,丞相陈宜中任命文天祥为平江府知府,率军到平江布防,他离京前面见了宋恭帝,痛斥了求和派和投降派,后来又上书朝廷,建议将南宋仅剩的国土分为四镇,各自设立统帅,集中力量对抗蒙古。
并且,文天祥还提议,可以利用广阔的纵深与蒙古周旋,不求一时之胜,但求以小胜换大胜。
然而,宋恭帝并无决策权,文天祥的建议最终被扔进了垃圾桶,五个月后临安就被围困,他也被要求放弃平江,退守余杭,不久担任临安知府。
当时,能跑的大臣都跑了,南宋统治者选择投降后,为了不背负骂名,竟然火线提拔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让其赴元军大营议和。
面对这种无耻的行径,文天祥却选择了接受,倒不是说他贪念官位,而是因为事已至此,他不去自然有人去,自己去了,或许还可以为争取点时间。
在元军大营,文天祥第一次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硬骨头,为了在谈判中争取有利条件,他竟然与元军主帅伯颜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结果惹得伯颜大怒,下令将他扣押。
后来,在侍客杜浒等人的帮助下,文天祥成功逃出,但很快就得知了宋恭帝投降的消息。
文天祥当然不愿意投降,于是来到真州,与真州知州苗再成商议到杭州去,联合杭州守将李庭芝一起包抄元军。
但是,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李庭芝误认为文天祥是去劝降的,就是不让文天祥等人入城,文天祥只得只得来到温州,不久后杭州就被蒙军攻克。
二、矢志恢复宋恭帝投降后,他的弟弟益王赵昺被大臣们带到了福州,文天祥得知后,便与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拥立其继位,是为宋少帝,南宋得以延续。
不久后,文天祥也来到了福州,宋少帝任命他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升为右丞相。
很快,小朝廷就战略部署进行了讨论,文天祥主张积极北上,并定都温州;张世杰却认为应该定都广州,为南逃做准备。
由于张世杰是小朝廷的核心人物,所以他的建议得到了更多人支持。
然而,很快广州就投降了,张世杰的威望大打折扣,文天祥开始得到更多人支持。
张世杰眼看文天祥的影响逐渐超过自己,担心自己权势不保,在他的操控下,文天祥被调到福建长汀驻防,并且不得入朝觐见。
因为这一缘故,文天祥远离了权力中枢,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矢志恢复,四处招兵买马,为反击做准备。
1276年7月,文天祥在召集了几处兵马之后,率军对江西发起反击,这是自襄阳沦陷后,宋军的第一次反击。
文天祥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刘洙、萧明哲、陈子敬等人都起兵与他汇合,一度收复了宁都和于都等地。
正当文天祥准备再接再厉,继续进攻之时,后院却失火了。
原来,张世杰本就军事才能堪忧,又有着强烈的逃跑主义思想,在文天祥奋战之时,竟然带着小皇帝渡海逃到岭南,导致文天祥腹背受敌,被迫退往漳州,反攻江西之事功败垂成。
一直到1277年5月,文天祥这才兵分三路,再次反攻江西,至七月夺取赣州九个县城、吉州四个县城,江西多地军民起义响应,宋军声势大振。
但是,随着地盘扩大,文天祥兵力不足的问题开始暴露,这个时候,小朝廷就应该及时支援,以巩固夺取的土地。
然而,由于小朝廷内讧不断,导致文天祥在前线孤军奋战,在元朝大军的围剿下,他收复的失地再次沦陷,所部损失惨重,被迫退往广东南岭。
文天祥撤退途中,遭到了元军的追击,沿途百姓为了保护他,纷纷自称为文丞相,从而扰乱元军视线。
在百姓眼中,文天祥就是恢复宋朝的星星之火,他们对文天祥的能力和气节感到佩服,都愿意代其赴死,很多百姓因此被元军杀害。
之后,文天祥在广东辗转多地,最终在船澳驻扎,当时宋少帝已经去世,弟弟卫王赵昺继位,是为宋端宗。
文天祥多次上表自责,并请求入朝觐见,但在政敌的干涉下,他最终没有成行,不久后由于军中爆发瘟疫,所部损失惨重,他的母亲和唯一的儿子文道生也死于瘟疫。
这对文天祥的打击很大,但他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在广东与援军和盗贼作战,从而扩充根据地。
三、战败被俘1277年11与,文天祥率部攻打潮阳县,当时在潮州地区存在一股势力很大土匪,首领是陈懿和刘兴,此二人在潮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深恶痛绝。
文天祥决定为民除害,于是率军攻打陈懿和刘兴,最终赶走陈懿,杀死刘兴,他因此跟陈懿结下仇恨。
在平定了潮州土匪之后,文天祥就奔赴南岭了,陈懿趁机返回潮州,又纠结了一帮土匪在当地作恶。
不久后,文天祥的同乡好友、抗元将领刘子俊率军从前线撤退到潮州,得知陈懿的恶行后,便发兵攻打,将其击败。
陈懿为了复仇,竟然跑去投降正在广东围剿宋军的元朝大将张弘范,在他的引领下,元军剿灭了潮阳一带的宋军,并找到了文天祥的驻扎地。
当时,文天祥带着所部数百人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却带着元军突然出现,宋军士兵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纷纷跑到草丛里躲藏,结果都被元军抓获。
文天祥不想被俘,于是吃冰片自杀,但由于剂量太小,他没有死成,不幸被元军俘虏。
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天祥吞脑子,不死。
随后,文天祥被押送到潮阳,张弘范作为汉人,虽然为元军效力,但非常敬佩他,并不把他当做俘虏,而是以礼相待。
后来,张弘范还准备攻打崖山,让文天祥写信劝降陆秀夫,他却说,“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南宋在崖山尚有兵民二十余万,张弘范为了减少不必要损失,多次向文天祥索取劝降信,文天祥没有写信,而是写了一首诗《过零丁洋》,以表达自己的决心。
张弘范读了这首诗,当他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的时候,内心泛起了对文天祥的无限敬仰,便不再强迫,而是带着文天祥一起去了崖山前线。
后来,爆发了著名的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后,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十万军民也以身殉国,南宋就此灭亡。
文天祥作为俘虏,目睹了这一切,他的心在滴血,知道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恨自己不能同陆秀夫等人一样以身殉国。
崖山海战后,张弘范举行了庆功宴,文天祥也被要求参加,根据忽必烈的指示,他准备借机劝降文天祥。
在宴席上,张弘范对文天祥说,你侍奉宋朝的心意已经尽到了,现在宋朝灭亡了,你如果能为元朝效力,可以继续当宰相。
文天祥却说: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张弘范听完,因感念文天祥仁义,便不再强求,而是派人将文天祥送去大都,交给忽必烈发落。
四、一心求死文天祥在去大都的路上,为了求死,竟然八天没有吃饭,后来押送他的士兵担心他死了,自己会背负罪责,于是强行给他吃饭喝水,他这才没死成。
当时,文天祥抗元的英雄事迹,在全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宋人对他十分敬仰,就连元朝也对他十分重视。
文天祥抵达大都的时候,负责接待他的元朝官员给他安排了豪华旅店居住,并给他准备了可口的饭菜,但他一口没吃,也没有睡觉,而是坐在床上一直到天亮。
忽必烈听说文天祥到了大都,感到非常高兴,准备让文天祥为己所用。
忽必烈这个人其实很有意思,他虽然是蒙古人,却对汉文化十分痴迷,早在他还没当上蒙古大汗的时候,就广泛结交汉人,学习汉文化,任用汉人充当幕僚。
因此,忽必烈是一个汉化程度很高的蒙古大汗,他当了大汗之后,颁布了许多汉化政策,尤其是他入住中原之后,深知想要治理好汉地,就必须重用汉人,因此许多宋朝官员得到重用。
文天祥的名气很大,忽必烈早就听说了,他很敬仰这位宋朝状元,认为文天祥这样的人,如果能为己所用,何愁统治不了汉人。
恰在当时,忽必烈与宋朝降臣王积翁聊天,问王积翁汉人中谁最有才能,王积翁边说,没有人比得上文天祥。
那时候文天祥刚好在大都,忽必烈就非常高兴,于是派人去劝降文天祥,文天祥却说: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文天祥不肯侍奉二主,依然一心求死,忽必烈便暂时将他移交狱中关押,试图摧毁其意志,迫使其屈服。
当时,王积翁等十几位前宋官员,准备一起请求忽必烈释放文天祥,让文天祥当个道士就好,但留梦炎考虑到自身处境,竟然反对说,文天祥如果出去了,在江南号召人们造反,那我们几个人将是什么处境?
于是,此事只得作罢。
文天祥在狱中遭受了身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但他始终忠贞不渝,因为这一缘故,他的两个女儿柳女、环女还被罚没到宫中为奴。
文天祥知道,自己只要投降,不但能救出女儿,全家人都能享受荣华富贵,但他的民族气节不允许他屈服,于是他写信给女儿以作安慰,信中有这样一句:
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
为了大义,文天祥认为全家人都可以慷慨赴死。
这里要说的是,不是文天祥狠心,不顾家人的生死,而在当时的道德体系下,他的做法确实是正确的。
文天祥被关押了三年后,依然没有投降,忽必烈都有些感动,便打算释放他。
但蹊跷的是,当时刚好有人以文天祥的名义在江南起兵造反,这让忽必烈意识到,释放文天祥的危害太大,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促使忽必烈杀掉文天祥之事,跟1281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有关。
先是在这一年年初,有一个得道高僧对忽必烈说,土星冒犯帝坐星,可能会有人作乱,忽必烈因此留了个心眼。
过了几个月,中山一带有个人自称“宋主”,纠集了几千人作乱,声称要带人到大都救出文天祥。
几天之后,大都各处都张贴了未署名的书信,大意是“丞相将作乱”,那时候元朝丞相阿合马已经在内斗中被人杀死,如果非要再找个丞相,那只能是狱中的文天祥了。
当时,忽必烈已经年老,开始变得昏聩、迷信,发生了这么多事,便认为只要文天祥在,元朝就一日不得安宁,尽管他很欣赏文天祥,但为了国家着想,他也只得杀掉文天祥。
1283年1月,文天祥在狱中写下《正气歌》,将浩然正气流传后世,然后坐等杀头。
几天后,文天祥就被拉到刑场,行刑前他对狱卒说,我的事情我完成了,然后在刑场向南方跪拜之后从容就义,死时年仅47岁。
文天祥之死,在全国造成了极大轰动,人们都为他感到悲伤。
文天祥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不死,后人从他的事迹中得到力量,为了保家卫国而前赴后继、舍身忘我,从而造就了现如今强大的中国。
文天祥死后不到百年,朱元璋就赶走了蒙古人,建立了新的汉人王朝;大将蓝玉则是在摸鱼儿海之战中给了北元王廷以痛击,让其彻底走向没落,直至灭亡。
尽管文天祥看不到了,但他一直知道,只要自己倒下了,会有千万个文天祥站起来。
我们所有汉人都会因为文天祥的存在而感到自豪,他不愧是优秀的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