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你知道吗?老黄上个月摔了一跤,结果没挺过来。”茶馆里,几个熟悉的身影围坐在一起,聊起最近的街坊新闻。“听说骨头不行了,可我听医生说,跟牙齿也脱不了干系。”旁边一位老人插话,“60岁了,牙都掉光了,哪还有好身体?”
这段再普通不过的对话,或许也曾出现在你身边。掉牙,真的和健康甚至寿命有关吗?60岁以后,牙齿还剩多少颗才算正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看似寻常,却可能决定晚年幸福感的大问题。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老周,今年67岁,退休前是个工厂车间的组长,身体向来硬朗,外人看来很少生病。但最近一年,他发现自己吃饭越来越费劲,牙齿松动得厉害,不是掉了一颗,就是咬硬物时隐隐作痛。
起初他没在意,只觉得年纪大了,掉几颗牙不算啥。可后来问题接踵而至:胃口变差,体重下降,连走路都觉得浑身没劲儿。一次体检后,医生告诉他,他的营养摄入严重不足,还伴有骨质疏松和心血管问题,而这,竟然和他掉牙息息相关。
你可能会好奇:掉牙只是牙齿的问题,怎么还会牵扯到全身健康呢?
牙齿是用来咀嚼的工具,更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一口好牙,关系到吃得好,还关乎吸收得好,甚至影响到身体的各项运转。研究表明,60岁后牙齿数量的多少,与寿命和生活质量有着密切关联。
一项发表于《国际老年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60岁以上老年人如果牙齿少于20颗,患慢性病的概率会显著增加,而牙齿少于10颗的人,死亡风险也会更高。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把牙齿比作一座大坝,牙齿坚固,咀嚼功能强,就像大坝牢固,水流畅通无阻。而一旦牙齿开始脱落,大坝出现漏洞,咀嚼食物的能力下降,食物得不到充分粉碎,胃肠的负担就会加重,长期下来,营养吸收受限,身体各个器官也会受到影响。
换句话说,掉牙是口腔的问题,它可能是全身健康的“警报”。
60岁以后,牙齿剩多少颗才算正常呢?对于这个问题,医学上有一个硬指标:成年人正常牙齿总数是28-32颗(包括智齿)。而根据《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的建议,60岁后,如果牙齿还能保留20颗以上,就算达标。如果牙齿少于20颗,就需要格外关注自己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掉牙是年纪大了的必然现象吗?”答案是否定的。牙齿本身并不一定会因为衰老而自然脱落。大多数掉牙的原因都是可以预防的,比如牙周炎、龋齿(蛀牙)等口腔疾病。如果能从年轻时就好好保护牙齿,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带着满口牙进入老年。
再说回老周的故事。医生建议他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发现他的牙齿问题主要是因为多年的牙周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简单来说,就是牙龈和牙齿周围的组织发炎,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它就像房子的地基,一旦地基松了,房子自然站不稳。而老周早些年工作忙,忽视了口腔健康,等到问题显现时,已经为时过晚。
像老周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根据《中国居民口腔健康调查报告》,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50%的人患有牙周疾病,而牙齿缺失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都像老周一样,对掉牙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掉牙是正常的老年现象”,直到健康出问题才后悔莫及。
说到这里,不妨再分享一个有趣的小比喻。牙齿和我们的身体健康,就像一辆自行车的链条和车架。如果链条断了,车架再坚固也跑不动。牙齿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全身的运行。保护牙齿,就像维护一辆车,早发现问题,早修理,才能保证“车子”跑得更远。
有人可能会说:“我已经掉了不少牙了,现在做点什么还来得及吗?”答案是肯定的。即使牙齿已经脱落,也可以通过及时佩戴假牙或者种植牙来恢复咀嚼功能。研究表明,假牙或种植牙能改善生活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营养不良和慢性病的风险。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也很重要。比如每天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其实是保护牙齿、延缓牙齿脱落的关键。
还是要提醒大家:牙齿健康关乎吃饭,还关乎长寿和生活质量。60岁后,牙齿剩20颗以上是一个目标,但更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重视口腔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亲友有牙齿松动、脱落的情况,不妨尽早去医院检查,及时采取措施。
健康从“齿”开始,这是一句口号,更是对每个人晚年幸福的一份保障。你身边是否也有类似情况的亲友?不妨转发这篇文章给他们,帮助更多人了解牙齿和健康的密切关系。或许,一个小小的提醒,就能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