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人的认知中,一次世界大战并不如二次世界大战那样鲜明,美国历史学家麦克米兰最近为文,回顾这场现代史扉页战事带来的影响表示,以一战为开端,英法遭到相当程度弱化,俄国步入社会主义,德国短暂成为魏玛共和,美国则跃升为世界强国。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的激进学生普林西普,射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引发一系列的宣战与动员,最终虽将整个欧洲都卷入战火,当时却少有人认为这场冲突能持续超过当年的圣诞节。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几乎要征服大陆,直到美国总统威尔逊抛弃孤立主义,在1917年加入了战局。
【帝国和秩序的瓦解】在1914年前,当时的沙俄拥有近于196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成长率,是欧洲主要粮仓,工业化后输出大量机具,公民社会、法治思想和代议制逐渐成熟,若非1917年布尔什维克党人发动十月革命,俄国或许能跻身民主国家之列。一战激化了欧洲社会的敌意,不同于19世纪时各国依循外交场合解决问题的习惯,在1918年后,从政治暗杀到街头暴力,欧洲各国诉诸极端手段的次数愈趋频繁,弱化了彼此对既存秩序的信任,除沙俄外,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相继瓦解,摧毁了欧洲人对强权和繁荣的自信。【殖民地争取解放】在战事中被征召至欧洲战场的殖民地军人们,无论来自非洲、加拿大、印度、澳洲或新西兰,在泥泞、废墟和鲜血搅和的战场上,戳破了欧洲优越性的古老神话,这些军人返乡后掀起一波波的民族主义运动,从南非战争到印度甘地,即使未能从宗主国手中争取到独立或自治,至少也迫使殖民地的管理必须改善。一战的结束并未直接导致二战,但许多远离前线的德国右翼人士和德国人,却不认为他们输掉了这场战争,正如当时总统艾柏特向归来军人们所说:“你们是不败的。”这种心态使德国拒绝承认《凡尔赛条约》的有效性,认为割让领土和战争赔偿都不具有正当性,成为纳粹后来诉求的对象。【协约国境遇大不同】即使在获胜的协约国中,意大利人则不满于未获得要求的领土而心生愤恨,墨索里尼的黑衫法西斯党借机而起;法国人又认为他们牺牲太多,失去40%的工业生产、伤员比例最高,获得的补偿有限,却看着德国未蒙受太多损失;英国则囿于帝国内部资源分配问题烦扰,决心远离大陆事务。处在极东的日本,不满白人国家不愿在国际联盟宪章中写入种族平等条款,拂袖而去,埋下了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种子;而中国亦在末期投入数十万劳工进入战场,巴黎和会上,列强却把山东划归日本统治,也导致了“五四运动”的风起云涌。一战的最大赢家是美国,欧洲领导地位下降,全球金融中心由伦敦移至纽约,战争提振了美国工业,加速经济成长,至战争末期,美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国,海军规模超越英国;同时,“美国例外主义”的思维愈加强化,诚如威尔逊所言,是具有“思想、理想和愿景”的国家,并在下一个十年迎接了经济大萧条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