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依据权威资料并融入个人观点编写,文末已详细列出文献来源及提供截图证明,敬请查阅。
85年前,新四军中的“第一美女”李又兰,在镜头前摆出独特姿势。
她缓缓把手放在树枝上,简约的装扮难掩其内在的优雅与从容。
拍摄此照片之际,李又兰刚在新四军驻地庆祝完20周岁生日。
随军摄影师于大院树下,用相机定格绝美瞬间,那一刻,万物失色,唯余那秀美身姿,静静诉说她的故事,成为永恒记忆。
在新四军时期,李又兰以美貌著称,被誉为“军花”。如此佳人,唯儒将张爱萍能赢得其芳心。
【爱情速记员】
李又兰的伴侣是张爱萍将军,他们自称为“冤家路窄”来形容彼此的相遇,意指两人虽起初不期而遇,却最终结缘走到了一起。
1942年1月,华中局于单家港小学召开会议,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张爱萍位列参会人员之中。
会议时,刘少奇突然要求张爱萍分享九旅时期的工作经验,这让张爱萍深感意外。
张爱萍未做准备,便即兴发言,言辞质朴无华,直接用大白话阐述,这给在场的会议速记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翌日晨,一名女同志至张爱萍处,递交了其在会议上发言的记录文稿。
张爱萍即刻被秀美字迹吸引,字迹简洁大方且清新。他抬头,仔细打量面前的女同志。
李又兰身着简洁灰色军装,秀发散开,眼眸明丽清澈。她的出现,令张爱萍心跳骤然加速,这位女同志正是李又兰。
当晚,张爱萍审阅记录稿,发现其宛如一篇佳作,重点明确、逻辑严谨且文采斐然,惯用语也被书面化修正,这使他对这位姑娘产生了浓厚兴趣。
次日,张爱萍经询问得知那位女同志的名字,并了解到她是新四军中被誉为“军花”的人物。
接下来数日,张爱萍日日观察李又兰,发现她不仅文笔出众,还能登台表演,且心地善良,是个热心肠的姑娘。
李又兰的到来,如同腊月寒冬中的一股炽热暖流,渗透张爱萍心间,温暖了他那颗不易显露的温情之心。
两日后,会议毕,张爱萍未即离场,于远处默然注视李又兰。
李又兰离开后,张爱萍察觉其手套遗落,遂拾起手套前往其住处,轻敲房门。
归还手套后,张爱萍神色神秘道:“此番前来有事相商,望你能应允。”
李又兰瞪大双眼,满脸不可思议地问道:“首长会有事需要我帮忙?”
我想向李老师学习速记,那篇记录稿十分美观,不知您是否愿意让我拜您为师?
李又兰顿时明白过来,随后微微低头,脸上泛起一抹羞涩。
自此,张爱萍常于工作之余,抽空向李又兰学习速记,间或交谈几句,闲话家常。
李又兰闲聊时忆起,在武汉时她竭力争取见周总理。张爱萍接言:“那时学生们真难应付。”
李又兰含笑略带羞涩地说:“我属于那种让人头疼的学生。”张爱萍猛地抬头,凝视着她,恍然大笑:“而我,正是当时值班的那个参谋。”
李又兰惊讶地瞪大眼睛,恍然意识到两人缘分早已注定,不禁感叹:“真是冤家路窄!”
1938年3月,李又兰抵达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意在通过此处前往延安,她提出请求:“请求面见周副部长,我们欲往延安。”
周恩来每日忙至深夜,无暇接见李又兰等人。工作人员屡次相劝,但他们坚持不走。
张爱萍作为值班参谋出面解释,未能说服李又兰,遂陪同她们守候整日,直至深夜,周恩来终现身。
张爱萍与李又兰的初次相见,便是这次会面,标志着他们最早相遇的时刻。
那时,两人未曾料到,命运的细线已悄然将他们紧紧相连。
然而,当张爱萍与李又兰尚未来得及感慨命中注定的缘分之际,离别的时刻已悄然逼近。
会议持续半月后结束,两人将重返各自岗位。此次分别,再次相见不知何时。
想到此处,张爱萍与李又兰均选择了沉默,二人不谋而合,未发一言,保持了沉默的状态。
张爱萍忽而大笑:“华中党校位于汪朱集,三师师部则在孙河庄,虽分隔两地,但仅相距三十里。”
李又兰闻言,紧皱的眉头舒展,但仍担忧道:“三十里路不近,难以常见面。”
张爱萍取出一柄匕首,轻置李又兰手心,紧握其手说:“我不在身边时,让它伴你左右。”
李又兰赠予张爱萍一本常伴其身的记录夹,寄托心愿,愿它能如影随形,代替自己陪伴在张爱萍的身旁。
【浪漫的红色之恋】
次日早晨,张爱萍整理完毕返回三师师部,同时,李又兰也怀着不舍之情回到了华中党校驻地。
此后周末,张爱萍常骑枣红快马至华中党校,与心爱之人相约溪边,共度宝贵时光,尽情享受难得的欢乐。
张爱萍偶携缴获相机,捕捉李又兰秀美身姿,将美好瞬间定格为永恒记忆。
爱情虽浪漫,但军人职责与重担在肩,致使两人难以长时间沉浸于甜蜜,相聚时光有限。
战事突至,中断了两人联系。李又兰长久未得张爱萍消息,心中渐生不安。
这天,李又兰正在休息,突闻一战友急促跑来通报:科长急寻你,速往。
李又兰未及多想,立刻冲出,匆匆抵达科长办公室。
进门后,科长严厉质询她:为何未经组织批准,擅自与他人通信?
言罢,科长自抽屉中取出一叠信件,重重地掷于桌上,神色愤慨。
李又兰一眼认出张爱萍的字迹,心中稍松,随即严厉质问:“为何扣押我信件?我一封未收,怎称我随意与他通信?”
未等科长有所回应,她迅速拿起桌上的信件,径直冲出办公室。
校外芦苇丛中,李又兰坐于石上,急启信封。信虽简短如工作述说,但字里行间尽显深情厚意,平淡中蕴含真挚情感。
李又兰阅信时嘴角绽放笑容,俊美容颜映着轻摆的芦苇,她银铃般的笑声随风飘扬,四处弥散。
我发现你不在原处,找寻一番后,才明白你到了这里。
突兀之声打断了李又兰的思绪,她回首,见日夜思念之人正笑容满面地望着她。
李又兰惊喜交加,迅速跃至张爱萍身前。
张爱萍笑道:“我寄出诸多信件,却未见你一回,你是否过于决绝?”
李又兰紧咬牙关道:“科长将这些信全部扣押,直至此刻我才得以获取。”
“原来如此,那我得感谢你的科长。”张爱萍面露轻松之色。
李又兰惊讶地张大嘴,眼中满是疑惑:“为何要感谢他?”
张爱萍满面笑容地说:“我原以为不回信表示你讨厌我,现在看来并非如此,我心中的疑虑也打消了。”
芦苇荡里,两人迎风站立,彼此倾诉心声。
张爱萍鼓起勇气,对又兰说:“你愿意成为我的妻子吗?”
她抬头惊讶地望向他,随即羞涩垂眸,双手紧握于身前,身体不安地轻轻扭动。
结婚需向组织申请,获陈毅军长批准方可,李又兰低声道出忧虑,眼神不自觉地望向张爱萍。
张爱萍未作答,仅含笑注视李又兰,令其脸颊渐染绯红。
数日后,张爱萍悄然寻至李又兰,从背后取出一件礼物,严肃地交予她手中,并默默地凝视着她。
李又兰打开礼物,发现是陈毅批示同意他们结婚的文件,旁附一支他赠送的钢笔作为贺礼。
张爱萍走上前,说道:“现在,你愿意成为我的妻子了吗?”
“虽然可以,但也不至于仓促到今天就结婚。”李又兰苦笑回应。
"就在此刻!"张爱萍一声令下,随即与爱人共骑,骏马疾驰,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之中。
1942年8月8日,他年满32岁,她则是23岁。
自那日起,他们相伴同行,共赴漫长旅途。无论前路多艰险,远方多未知,两颗热烈的心已紧密相融,永不分离。
【携手六十载】
新婚充满幸福,然而战事无常,总是突如其来,毫不留情地将这份美好彻底摧毁。
婚后不久,张爱萍接华中局调令,任盐阜军分区司令兼政委。夫妻匆匆告别,即将踏上战场,面对未知的命运。
分别后,李又兰打算返回故乡小港暂作躲避。
她一路设想最坏情境,更名“李玉化”,表明宁为玉碎之志,誓死守护气节,不惜牺牲自我。
穿越敌伪区后,李又兰连夜疾行数日,终返故乡与母重逢。同期,张爱萍正率部与日寇进行激烈战斗。
数月之后,李又兰诞下一子,并为其命名为“张翔”。
未出月子,她便请求返回苏北。安顿好孩子,李又兰立即前往一线。
张爱萍刚任军长,战事频仍致其身心疲惫。李又兰的出现,让他原本憔悴的脸色瞬间多了几分神采,精神有所恢复。
李又兰望着丈夫疲惫的脸庞,两人紧紧相拥,她不禁落泪,双手深情地抚摸着他的脸,情感真挚而深沉。
当晚,李又兰整理衣物时,于口袋中发现一本记录册,封面注明:拾得者,请告知爱妻李又兰与父张体元,地址如下……
瞬间,李又兰鼻尖泛酸,下意识地掩面。她明白,这句简短的话语,承载着丈夫最后的期望。
接下来数月,李又兰伴随张爱萍历经数战,她的陪伴让张爱萍力量不竭,助他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战役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张爱萍前线负伤,李又兰亲送其至后方医院,形影不离。行军作战或昼夜疾行,她皆伴其侧,成为张爱萍的坚实后盾,赋予他爱的鼓舞。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漫长战事终结。夫妻二人得以摆脱战事纷扰,全心投入彼此,共筑恩爱生活。
建国后,张爱萍历任浙江军区司令、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等职,李又兰相伴其侧,任华东军区司令部秘书等职,两人共度多个春秋。
张爱萍夫妇育有三子一女,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新婚时便立下规矩:无论何时何地,绝不溺爱孩子,理由一概不成立。
夫妻俩精心培育,三子相继入伍,后各获中将、大校军衔,秉承父辈热情,致力于国家,无私奉献。
特殊时期,张爱萍入狱,李又兰遭胁迫要求揭发其问题。深知丈夫清白,李又兰坚决拒绝划清界限,言辞坚定:我绝不会离婚,我们永远在一起。
这晚,李又兰重拾多年未碰的针线,连熬数夜,精心缝制了棉袄与棉被,几经周折,终于将它们送至爱人手中。
张爱萍因这件棉袄和棉被获得了巨大力量,在爱妻留下的气息陪伴下,他得以安然度过无数个寒冷的夜晚。
另一边,李又兰竭力斡旋,遍访亲友,包括亲密战友王震、叶剑英,乃至周总理,最终促成了夫妻二人的重聚。
拨云见日之时,夫妻相拥而泣,无需多言,几十年的相知相守已尽在不言中。
晚年,张爱萍与李又兰多了一项乐趣:写词对诗。他常有即兴创作,却总随意丢弃稿纸。李又兰则细心整理,最终促成《神剑之歌》等作的汇编出版。
时光飞逝,至2003年,张爱萍与爱人共度61载春秋后,即将离世,先行告别。
93岁的他离世后,84岁的她孤独留下。往后数年里,李又兰常对着墙上画像出神,时而一坐便至黄昏,沉浸在回忆中。
93岁那年,她离世了。
同龄之时离去,似命运注定,如武汉初遇,命运红线早已默默编织好一切。
【参考:】
党史纵览 2003-07-20 记述抗日家庭:张爱萍夫人李又兰及其家族成员,共同投身抗日斗争,展现一家人的英勇与奉献。
文史精华记载,2003年9月26日,张爱萍将军的一生丰富多彩,经历了多个领域,展现了其非凡的才华与多样的成就。
张爱萍,开国上将,其一生戎马倥偬。2009年12月1日回顾其历程,展现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彰显了他的英勇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