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史上真实的慈安,才明白慈禧为何绞尽脑汁,一辈子都斗不过她

胖哥说说 2023-02-09 10:26:57

晚清的历史,于我们而言是一段屈辱史,但是抛开大是大非,政治决策,只谈人物本身,那才是真正的名利场。

所有人都知道,慈禧是掌握着这个名利场里至高无上权力的人,于是后来,有关大清决策所有的错处,都与她有关,她成了众矢之的,活着的时候享受多少荣光,死后就承受了多少谩骂。

可当年的大清皇室,掌权的并不是她一人,还有真正的中宫皇太后慈安。

虽说两宫垂帘听政,但是她们并不平等,慈禧时不时的还得听慈安的决策,哪怕慈禧对权利的野心再大,都没能凌驾于慈安之上。

难道是慈禧无能么?并不是,而是慈安这个女人段位太高,接下来便让我们看看慈安究竟凭什么,让慈禧穷尽一生都未能超越。

能坐在后宫主位的女人

看过不少清宫剧的为我们都知道,在大清朝,皇帝后宫的女人多数都是被选送进宫中的,走的是秀女这条路。

在咸丰帝这里自然也不例外。慈安与慈禧都是皇亲贵族家的女儿,由秀女开始一步一步走到高位的。

后宫等级分明,从秀女往上品级有很多,如果要一点一点的晋升,那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宫之主。

聪明厉害如甄嬛,自打进宫以来,也有过不少波折,费尽了心机,才斗倒了皇后,走到高位。可慈安就厉害了,她的晋升之路说是开挂都不为过。

出身于钮钴禄世家,这在大清朝可是一等世家,这个家族说是皇室宗亲都低估了他们,就说这清朝这么多任皇帝,哪个的后宫没有钮钴禄家的女人呢。

到了咸丰帝这里,钮钴禄家送进宫的女子,几乎就是成为皇后的大热人选了。

咸丰二年,慈安作为众多贵女之一,选秀入宫,成为了咸丰帝后宫的一员。纵使她是钮钴禄氏,但也没有一步登天的道理,毕竟皇帝的女人还得符合皇帝的喜好不是。

这刚入宫的女子,每一个对于咸丰帝来讲都很新鲜,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好,他自许风流倜傥,加上本就多情,自然不可能对某一个女子倾注过多的心力。

可是慈安就是有这个本事,让咸丰帝多看她几眼。于是,在入宫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慈安就从一个普通秀女,一跃成为了咸丰帝亲封的贞嫔。

能成为“嫔”这个级别的女人,在后宫就已经可以算是中高位了,是可以争夺贵妃,甚至皇后之位了。

身在这个地位的女人,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不只是在家世和外貌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那都是上乘才行,对于这些,慈安自然也是个中翘楚。

当她被所有人嫉妒晋升之快的时候,接下来才是更让人震惊的,咸丰帝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先是将慈安封为贵妃,后又立为皇后。

最初册封为嫔时的册封礼还没举行,就成了皇后的,放眼大清也是唯一一个了。慈安用了四个月的时间,便达成了不少女人终其一生也没达到的高度。

这背后又钮钴禄氏的助力不假,但是要是慈安自己在后宫,得不到咸丰帝的注意,不讨得咸丰帝的喜欢,钮钴禄家族就算做再多的努力,也是无用功。

就短短的几个月中,不难想象,慈安会经历什么,后宫的勾心斗角,不是高位才有的,是从迈进宫门的那一刻,就存在的。

被咸丰帝看中,就会成为所有女人的眼中钉,小动作不断,危机随时都在,那是一步都不能踏错的,没点头脑,早就掉坑里了。

但是慈安不止安然无恙,还成功成为后宫之主,这就足以说明这个女人绝不简单。

得咸丰帝倚重,委以重任

都说在其位当谋其政,皇后自然也是一样。

此时的咸丰帝后宫女人众多,哪个都是他喜欢的,作为皇后,慈安要做的不止要将后宫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要理清后宫女人的关系,不能让后宫纷扰打搅到皇帝,毕竟前朝已经足够令皇帝一个头两个大的了。

加上深处皇家,为皇帝开枝散叶才是最重要的事,可是慈安一直没能为皇帝生下一儿半女,不只是她,咸丰帝的其他嫔妃也是毫无所出,当时不少人怀疑,这是慈安这个身为皇后的女人自己生不出孩子,还善妒,暗中下了毒手,才导致皇帝无子嗣。

这样的指责给了慈安不小的压力,没有儿子不能母凭子贵的她 ,只能默默担下这些指责。

直到那是还是兰贵人的慈禧,为咸丰帝生下了儿子,这样的恶意揣测,才稍有停歇。

可这也让这位兰贵人得以母凭子贵,晋升为懿贵妃,直接威胁了慈安的地位。后来这位懿贵妃凭借着咸丰帝的宠爱,甚至可以在政事奏折上评论一番了,慈安对此却一直不为所动。

但大臣们可坐不住了,哪有后宫女子干涉前朝事务的,大臣们都开始对懿贵妃心生不满,曾经站队懿贵妃的,也转了阵营,可能这才是慈安不为所动的原因吧,就等着懿贵妃被朝臣抨击。

可还没等慈安看够这样的戏码呢,英法联军来了,此时的大清国力衰微,哪能抵抗得住英法联军的侵略,身处紫禁城的咸丰帝,为了保命,只能逃往热河。

可曾经身处高位,享受荣华富贵的皇帝如沦落至此,他怎能甘心?当时陪伴皇帝到热河的除了身边的宫女太监,便还有慈安,以及他唯一的儿子,和他的生母懿贵妃。

在热河的这段时间里,本就身体不好的咸丰帝由于心中郁结,加上忧思不断,脾气也越发的暴躁。

虽然曾经他不能称之为一个好皇帝,但是让他看着大好河山沦陷,他却无能为力,他也是无奈又悔恨的。

这样的咸丰帝让身边的人都惶恐不安,生怕惹怒皇帝,造致杀身之祸。唯有慈安作为皇后,经常去宽慰皇帝。在咸丰帝最后的那段时间里,慈安是唯一一个能劝谏得了他的人。

在弥留之际,皇帝拿出两个大印,一个给了皇后,而另一个给了儿子。

在咸丰帝驾崩之后,后人都知道先帝交给两宫太后各一枚大印,用以签发政令,但其实这大印,只有慈安皇太后有,另一枚只不过是慈禧作为生母替年幼的儿子掌管罢了。

真正被咸丰帝委以重任的是慈安,她是凌驾在八个顾命大臣之上的,可见咸丰帝对慈安是何等的信任,这份信任是不需要有一个孩子作为纽带的。

东宫听政,施恩慈禧

在古代,文臣武将有不同,东西两宫,也分高低。“东”向来是要高出一等的,就好比太子所居为东宫,东宫有储君居所之意。

在同治帝继位之后,慈安便被尊为东宫皇太后,而生母慈禧则是西宫皇太后,随同时皇太后,但是这两个称呼,便戏已经显现出慈安的尊贵了。

哪怕慈禧是生母,但是慈安的地位却是不能动摇的,这便是皇家本就森严的等级制度。

新帝年少,两宫太后听政,八大顾命大臣辅政,朝中诸事最终听命于两宫太后的旨意,这本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两宫太后有先帝留下的大印。

可是两宫太后不管多受先帝宠爱与信任,但毕竟都是女人,大臣们怎会服气。慈安在此时虽有不满,但却隐而未发。但慈禧忍不住了。

直接联合大臣,来了一出辛酉政变。此时的慈安,便面临着重大的选择,如果她选择站在慈禧的对立面,那么这场政变,便不可能成功。

因为以慈安多年来在后宫屹立不倒,加上家族实力,以及前朝人脉,慈禧哪怕能斗得过其他大臣,但是还真未必斗得过慈安。

可是此时慈安选择站在慈禧这一边,支持慈禧的政变,让慈禧将前朝政权牢牢攥在手里,没人敢再跟慈禧叫板,但是与此同时,慈禧也不会与自己叫板,慈安便就这样,不动声色,毫不费力的大权在握。

可说到底,政治这件事情,又费心神,又不讨好,咸丰帝在世时,慈安就从未插手,现在看慈禧如此上心,也如此上头,慈安便选择随她去了。

可是些许的放权不代表放弃权利,该出声做主时,慈安也毫不含糊。但此时已经掌权的慈禧为什么会愿意让慈安在中间插上一脚呢,因为儿子。

后宫女人,只要不是皇后,她们生出的孩子就都不是嫡出,一般情况下来讲,要想继承皇位是很难的。但是咸丰帝不同,他只有一个儿子,还是一个贵人所出,虽然后来晋升为贵妃,但是也只是庶出。

要成为太子继承皇位的时候,孩子是要由嫡母,也就是皇后抚养的。此时咸丰帝已经过世,两宫听政,东宫皇太后本就高人一等,皇帝跟着她,无可厚非。

但慈安,却没有接下抚养小皇帝这个担子,反而是当众宣布特旨允许西宫太后与她共同抚养皇帝,这便是对慈禧的恩赏,是从未有过的待遇。

但也同时表明了一件事情,就是慈禧这个儿子,虽为皇帝,但是她能不能天天见着,可还未必,完全是由慈安这个东宫皇太后说了算的。

这怎能不让慈禧对慈安多一分敬畏之心呢,毕竟有皇帝做靠山,这皇太后才能坐的安稳。

始终掌握抉择权

随着新帝逐渐长大,虽然国家大事的抉择权还是在两宫太后身上,但是他对于政事已经能有自己的判断,也能看出国家未来明确的方向了。

虽然他只是傀儡皇帝,只是读书再读书,但是听到的看到的多了,自然对权利有了渴望,直到十七岁,终于,两宫太后放权,同治皇帝亲政。

只不过,真正放权的只有慈安,而慈禧还是在方方面面的干预同治帝的抉择。

就连同治帝的皇后选择上,慈禧也是相当强势,当时对于皇后人选,慈禧与慈安产生了分歧,各说各的好,都有自己的理由。

慈禧看好富察氏,慈安看好阿特鲁氏,两宫太后对于人选谁都不让步,这一次慈禧也没有以为的听慈安的,毕竟此时慈安都已经放权了。

就当慈禧以为慈安不足为惧的时候,让慈禧万万没想到的是,同治皇帝在此时出声支持慈安皇太后,选择了阿特鲁氏。

这让慈禧深感意外,其实同治皇帝未必喜欢那个阿特鲁氏,但是他偏偏就不选择慈禧的富察氏,这就是对慈禧的一种反抗,因为慈禧一味的强权压迫之下,显得慈安更加亲切,让同治帝更有好感。

可见慈安不知当年不与慈禧争宠能在咸丰帝那里笑到最后,如今也不与慈禧争权,但是依旧能在同治帝这里笑到最后,这便是慈安的高明之处。

看似好像退居二线了,但是永远留下了种子在那里 ,总是会生根发芽,在关键时刻,占据重要位置。

后来同治帝病逝,光绪帝上位,虽然光绪并不是两宫太后所出,但也算是皇家血脉,此时皇家上位者只有两位太后,于是放权已久的慈安,又一次掌权听政。

在这段时间里,大清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忧外患不断,朝廷正值选贤用人之际,慈安虽是妇道人家,但是多年的听政,对于官场,深有见解,且眼光也放得很是长远。

后来我们所知的,在清朝末年,为崛起,或是抵抗做出了不少贡献的那些大臣,又有很多便是慈安扶持起来的,毕竟当时慈禧就算想要有所作为,还得在慈安这里走上一遭。

因为慈安 一直以来的正确抉择让她在大臣中的威望越来越高,而慈禧,却永远差了那么一点。

后来慈安病逝,整个大清,留慈禧一人至高无上,执掌生杀大权,这次无人敢质疑她的决策了,她也不用向任何人报备了,可是她却带着大清越走越偏,走上了不归路,可见这慈禧,没了慈安制衡是真不行啊。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