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这样吃饭,为什么≈慢性自杀?

东恒的记事本 2024-03-04 09:08:16

吃饭

一个与生俱来的本能

却让有着不同饮食习惯的人

在生命长度上拉开了巨大差距

每一顿你没有好好吃的饭背后

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

比如上面这位年轻人

请通过他的故事

找一找他在“吃”这件事上

究竟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

自从这个男人开始工作以后

就形成了早出晚归的习惯

一日三餐也随着不规律的作息

让胃“难以捉摸”

特别是晚上回到家后

他就往床上一躺一动不动

只有手指不断地上下滑动着

视频、图片、文字

直到时间被月亮偷走

才想起自己似乎忘记了什么

此时,距离他上一次进食

已经过去12个小时

午餐吃进胃里的食物

早已被分解完

但以为随时有饭吃的胃

却照常分泌着胃酸

从白天等到黑夜……

身体没有等到食物的供给

血糖逐渐下降

下丘脑开始分泌食欲肽

饥饿感让神经越来越清醒

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再加上手机不断推送的吃播视频

一个想法涌上心头

点开外卖平台app

扑面而来的夜宵

一定少不了炸鸡、汉堡、薯条、烧烤

“那就少点一些吧”

忍不住诱惑的你

手起刀落的点了一份

高油高热量的食物

在你大快朵颐之后

心满意足的准备睡去

殊不知你的胃不得不被迫加班

这些食物的分解

对于胃来说简直就是“高难度”工程

许久未开工的胃

突然被这个棘手的项目

搞的手忙脚乱——消化功能紊乱

于是,急性胃肠炎的概率开始持续增长

除了急性肠胃炎外

胃粘膜在白天受到大量胃酸的刺激

在夜里又受到油腻食物的刺激

双重刺激之下很容易形成胃溃疡

这位年轻人还会时不时的

深夜emo借酒消愁

长此以往,胃穿孔就是他的命运

再当胃酸反流入食管

烧伤食管粘壁

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食管癌

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寿命不长

平均每2-3天需要自我修复一次

规律的作息和饮食有助于其恢复

但如果这个身体的主人

吃饭时还有这个习惯

——喜欢快速趁热吃饭

不仅不利于其恢复

还会让食道和胃粘膜反复受损

无论是食道黏膜还是胃粘膜

其所能承受的温度在40-60度左右

长期进食温度超过这个温度

就会留下疾病隐患

再加上吃饭过快

导致一些未被充分咀嚼的食物

会增加肠胃消化的工作量

没有磨碎的食物残渣

还会直接对胃粘膜造成磨损

自身修复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伤害的速度

导致积攒的病症越来越多

年轻人的胃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受害者

——肝脏

之前的每一顿夜宵

几乎都摄入了高脂、高蛋白的食物

这让体内的血脂提升

肝脏不得不合成更多的血胆固醇

过多的胆固醇聚集在动脉壁上

最终形成血栓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

很容易诱发冠心病

过饱的夜宵也会让血糖升高

从而加重脂肪的堆积

当工作量大到让胰岛素无能为力

就无法再保持血糖的平稳

糖尿病由此诞生

当然,肠胃、食道、肝脏的变化

似乎都很难引起年轻人的重视

毕竟他觉得自己还年轻

但是!

如果我告诉他

吃的太饱会影响大脑

可能才能让他重视一下吧

每次你吃撑之后

大脑内都会诱发一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

这个玩意儿会让你脑动脉硬化

造成大脑营养物质供应不足

加上身体为了帮助食物消化

会将血液都聚集到胃部

导致血液中的供氧量下降

大脑也就会出现供血不足

长期脑供血不足的后果就是

你的精神状态会越来越差

记忆力明显下降

同时还会增加阿兹海默症风险

有研究发现

30%-40%的阿兹海默症患者

在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饱腹的习惯

同时,耶鲁大学医学院研究数据表明

人减少14%的热量摄入

可以减少衰老过程中的炎症反应

改善免疫功能,激活潜在的寿命

也就是说适度的保持饥饿感

也是养生的一种手段

但这并不是指我们应该一味少吃

达到七分饱的状态是最好的

所谓的“七分饱”

就是对于食物的热情有所下降

进食速度变慢

但如果撤掉食物,就会忘记吃

并且在第二餐之前

不会提前感到饿的时候

最后,少吃多餐要比减少进食次数好

三餐中无论缺少哪一餐

都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保持正常的饮食

规律饮食才能真正做到养生长寿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个人

都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冲我这祝福,点个赞不过分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