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出殡,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从此立下一规矩

白晴聊历史 2025-03-27 10:52:5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彬彬

编辑| 黎莉

前言:

包拯,一代青天,清正廉明,死后本该入土为安,然而他的出殡却极为诡异——城门大开,竟有整整21口棺材同时抬出!

这一幕让围观百姓疑惑不解,更让盗墓贼们目瞪口呆,不敢轻举妄动。

他们隐约察觉,包拯墓葬中藏着极大的玄机,于是立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世代相传!到底是哪口棺材才是真正的包拯之墓?

纵横千年公堂,并非儿戏

要说包拯这一生,可谓荡气回肠,令人肃然起敬。

自幼勤奋好学,天圣五年登进士第,历仕数朝,位至尚书右丞相,兼枢密副使。

执掌公堂四十余年,一生断狱几近1700起,深得民心。

百姓视他如父母,三尺公堂之上,再无私曲枉法之举。

包拯以铁面威名著称,然而背后却隐藏着一颗赤诚为民之心。

在位期间,他尽心竭力革新陈规陋俗,铲除贪官污吏。

"宦官监守自盗,必被重惩!" "贩卖私盐牟利无数,岂能逃脱法网?" "役使官兵剥削百姓,休想长久!" …… 这正气凛然的背影,似乎从未离去。

世人不会忘记,包拯是如何七上章弹劾权倾朝野的王逵,最终使其伏法的惊心动魄; 世人铭记,包拯是如何革除开封府苛扣诉讼制度,让冤屈得雪、疾苦得医的一幕幕。

有人曾问包拯:像您这般刚正不阿,可曾担心仕途坎坷? 包拯淡然一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就是为官者的毕生追求。

为民除害,我义不容辞!"

心怀赤诚天地宽,两袖清风万古传

然而,让世人肃然起敬的,不止是包拯的为官操守,更有他至孝至诚的家风门风。

早在青年时期,包拯的父母就已高龄。

为了侍奉二老,他毅然辞官回乡。

直到父母离世,包拯还在他们的墓旁守孝三年之久,泣不成声。

哀毁之情,令乡邻动容。

直到乡亲父老苦苦相劝,他才依依不舍地重返仕途,然而满腔心血,却是一心为民。

记得在端州任上时,前任知府纷纷搜刮名贵端砚,大肆敛财。

包拯却从不以权谋私,分毫不取。

考古队后来在包拯及子孙墓中,也仅发现一方普通砚台。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铁面御史对子孙后代的家训要求—— 后世子孙仁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冢,死不得葬大茔,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绝不纵容身边人,绝不为亲友开后门。

如此严格律己,才堪当两袖清风的楷模。

时至今日,那镌刻在宅院石碑上的家训,依然警醒世人: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如此忠心为民、洁身自好,难怪百姓对包拯如此敬重爱戴。

就连那些盗墓贼,也不禁肃然起敬,暗自思忖。

宁折不弯铁骨铮,哪惧他人觊觎葬

然而,这21口棺材的背后,隐藏着更惊心动魄的风云变幻。

原来包拯生前因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权贵。

皇帝身边的太监阎士良,就曾被他揭发贪赃枉法,险些丢了乌纱帽。

不少高官暗中咬牙切齿,誓要报复。

包拯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坟墓会遭人毁坏,连累子孙后代蒙受横祸。

毕竟在当时,不少人笃信风水迷信,认为先人墓穴被盗,会影响后人前程。

所以,他暗中吩咐家人,丧礼当日务必准备21口棺材,务必要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自己送往安息之地。

谁料,消息走漏了风声。

不少盗墓贼蠢蠢欲动,这可是天大的肥羊啊!

"包大人陪葬定然价值连城,绝不能放过!" "咱们埋伏在几个城门,到时候肯定有一个是真的,跟上了就发了!" …… 消息不胫而走,盗贼蠄伏城中。

谁知道,出殡当日,竟真有21口棺材浩浩荡荡抬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盗贼目瞪口呆,呆立当场,竟不知该跟从哪一口了。

乱哄哄追随其后,才发现原来都是空棺。

那口装有遗体的棺椁,不知被送往了何方。

望着渐行渐远的送葬队伍,盗贼们恍然大悟—— 这分明是包大人生前最后的审时度势,最后的明哲保身啊!偌大一个汴梁城,谁还能寻到包大人的真正长眠之处?

盗亦有道,江湖虽远道义长

事实上,此时盗贼们的内心,已经泛起了涟漪。

"想不到堂堂包青天,生前为官清正,死后也如此有骨气,不愿屈服于权贵之下啊!" "瞧这架势,就是皇帝老儿也奈何他不得,更何况咱们几个小贼?" "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此仁义的人,咱们怎好意思去偷盗他的陪葬呢?就算有钱,也是昧良心的钱啊!"

是啊,虽为盗贼,可江湖中人,讲的就是一个"义"字。

一个连皇帝都敢直言不讳的铁面御史,此刻躺在棺椁之中,虽已身殒,却令人肃然起敬。

再看看那棺椁上历历在目的哀悼百姓,再想想包拯生前为民除害的点点滴滴,怎能忍心亵渎? 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盗贼中间悄然传开——

"偷盗包拯墓,不共戴天!" 日月可鉴,言出如山。

这一日,汴梁城再无人觊觎包拯墓穴。

江湖儿女,自有江湖道义。

沧海桑田,青天依旧

宋朝行将就木,金兵压境。

外忧内患,朝廷风雨飘摇。

然而,即便在战火硝烟中,老百姓仍惦念着那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传闻金兵曾誓要捣毁包拯墓,以泄心头之恨,然而四处寻觅,却只发现了包拯夫人衣冠冢。

千军万马,也终究没寻到青天身后长眠何处。

直到1973年,包拯的墓志铭才重见天日。

千年岁月,早已剥蚀了青铜铭文,然而字里行间,依稀可以窥见那盏不灭的心灯—— 至诚至孝,刚正不阿。

铁面无私,秉公执法。

这便是包拯,那个纵横千年公堂的传奇。

如今,当我们再次仰望包拯墓前的青天,不禁恍惚间听到那砺剑铮铮的回响。

滚滚红尘,早已湮没了多少权贵恩怨。

然而铁骨铮铮,丹心照汗青。

包拯的为民情怀,经得起时间考验。

就连盗墓贼,也甘愿放下屠刀,俯首敬仰。

正如开封博物馆前的《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包拯的名字早已不见踪影。

传闻,那是敬慕者日复一日,以手抚摸而留下的。

山高水长,青天依旧。

多少腐朽随风而逝,多少权贵终成虚名。

唯有两袖清风、心系百姓的赤诚丹心,才经得起历史的鉴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然而铮铮铁骨,丹心志士,千载难寻,万古长青。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