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祸盛唐(十九)安禄山只有三个军镇的兵力,凭什么敢于背叛唐朝?

惊心鸟 2024-10-25 01:44:04

安禄山发起的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造成了巨大破坏,也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前,朝中不少大臣都向唐玄宗李隆基提出示警。即便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以后,李隆基还始终不信,认为是朝中内斗互相构陷的结果。李隆基的这种判断除了被帝王权谋和政治斗争遮住了双眼外,也有着安禄山的实力远不如唐朝的原因。在李隆基看来,安禄山只有三个军镇的兵力,而且这些地方都是胡汉杂居的形态,没有足够的凝聚力反叛唐朝。这个判断不但是李隆基的想法,最初很多朝廷重臣也是这么看待这场叛乱的。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安禄山起兵后竟然势如破竹,一口气便攻陷了东都洛阳,沿路州郡望风而降,威势震惊天下。按理说,安禄山虽然掌握了北疆的重兵,但也只有卢龙、范阳和河东三个军镇,兵力上处于劣势。而这些地方距离关中长安都千里迢迢,中间隔着中原和关东的大片土地,即便发起叛乱,也不至于如此迅速的攻占中原腹地的洛阳。而当时唐朝正处于巅峰状态,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不是这么轻易就能被安禄山打败的。安禄山可以通过叛乱的突然性取得暂时的优势,可一旦唐军包抄过来,他并没有太大的胜算。

起兵造反这种事情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旦开战便没有回头路。其结果要么是安禄山彻底灭亡唐朝,要么就是被唐朝剿灭。就安禄山与杨国忠争权的局势而言,还远远到不了必须起兵造反的程度。安禄山虽然相对于杨国忠处于政治上的劣势,但却有着李隆基的无底线支持,完全可以和杨国忠磨时间,没必要冒着巨大的风险起兵造反。可是在既没有太大胜算,又没有危机必要性的情况下,安禄山仍旧以讨伐杨国忠之名起兵,这就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了。因此很多历史爱好者有了疑问,安禄山从哪里来的,能够一口气灭亡唐朝的胜算呢?

安禄山毫无疑问是野心勃勃的,但作为一代名将,他对国家局势和战争形态的认知肯定是远超常人的。要造反成功,单凭野心勃勃是成不了事的,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支持。安禄山不可能只凭自己的野心就起兵造反,这完全不符合他的一贯风格。安禄山在历史上以狡诈而著名,面对宰相李林甫的强权政治时选择委曲求全,这就说明他不是利令智昏的莽夫。朝廷中传出他要造反的消息时,他敢于进京面见李隆基,戳破了朝中的留言,还赢得了李隆基的信任。从这些事例上可以看出,安禄山是习惯于谋定而后动的。

从安禄山的安排上来看,他也是做出了充分准备的。他派出心腹将领刘骆谷潜入长安搜集情报,监视长安朝廷和唐军的反应,这说明他早已有了周密的计划。而在卢龙、河东和范阳三个军镇内部,安禄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不论是在将领安排,还是在军事后勤方面,都是聚集了三镇精兵,可以说是预谋已久。因此从这些前置安排来看,安禄山发动叛乱是早有预谋的,并非一时兴起的冲动之举。也就是说,对于叛乱发生初期的势如破竹,安禄山是早有成算的。他是有着必胜的信心,才敢于派出大军攻入中原腹地,目标直指关中长安。

关于安禄山必胜信心是从哪里来的问题,结合当时的史料,大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从唐朝内部来看,国家的腐朽和衰弱已经不堪一击。当时唐朝的对外战争虽然大部分都取得了胜利,但在国家内部的衰弱却无人重视。由于开元盛世后承平已久,国家在安全上已经处于麻木的状态。唐朝的军队集中在北方边境地区,在中原腹地却是非常空虚。甚至为了加强对外作战,很多中原的军队都调到北方边境,使得中原军队空额很多。这种军队严重不足的情况,让安禄山感到有机可乘,也称为叛乱初期叛军势如破竹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在叛乱爆发之前,朝廷中就不止一位大臣提出防范安禄山,加强中原和关东军队的建议。但是李隆基并没有采纳,甚至让这些大臣被迫害或者贬斥。这样的情况让中原和关东的防御毫无准备,叛军西进如无人之境,安禄山也因此快速攻陷洛阳,顿时让朝廷和天下震动。

可复盘这场战争来看,这其中固然有叛军精锐的原因,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中原腹地空虚所致。但凡中原腹地有点反抗的兵力,各州郡官员也不会望风而降,也不至于让叛军势如破竹。比如镇守睢阳的河南节度副使张巡仅凭不足七千的兵力便阻挡叛军达十月之久,可见叛军比唐军强大得非常有限。

其二,从外部原因来看,两场战争的爆发打乱了唐朝军事布置,给了安禄山最好的战机。这里指的两场战争是唐朝与大食的怛罗斯之战,和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叛归漠北的战争。这两场战争都发生在安史之乱前,对唐朝的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唐朝与大食的怛罗斯之战是发生在中亚地区的怛罗斯城,唐军的统率是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高仙芝作为安西节度使,同时也兼任安西都护府大都护,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他在征讨吐蕃和大小勃律的战争中崛起,成为唐朝西部和西北边疆最重要的军事统帅。

由于高仙芝的贪婪成性,经常劫掠西域的胡人官员和百姓,并在西域采取高压统治,使得西域诸国怨声载道。于是西域诸国暗中与大食果往来,引大食国军队东进,攻打唐朝的安西四镇。高仙芝得知消息后打算先发制人,派出军队攻击大食果,双方在中亚地区的怛罗斯城附近交战。战争过程中,由于胡人军队的临阵倒戈,唐军遭遇两面夹击而战败,唐朝在西域的军事力量受到重创。高仙芝本人在右威卫将军李嗣业的掩护下杀出一条血路,才得以逃回唐朝。此战之后唐朝军队再也无力跨过葱岭,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力也大为衰弱。

朔方军节度副使阿布思是九姓铁勒同罗部落首领,原属于东突厥汗国。由于部族实力强大,他被东突厥乌苏米施可汗任命为西部叶护,地位仅次于可汗。东突厥汗国被灭后,他投奔了唐朝,被李隆基封为奉信王,赐名李献忠。他跟随名将哥舒翰出征吐蕃,因攻陷石堡城立下大功,被任命为朔方军节度副使。

由于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多次请求他调入自己麾下,以便于暗中陷害。安禄山东征契丹时请求朝廷将阿布思任命为自己的副职,阿布思不从,率领部族叛唐北归。此后阿布思所部于唐朝发生多次战争,最后被河西节度使安思顺和北庭都护程千里联军击败,然后被送入长安献俘。

这场战争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却让安禄山占尽了便宜。阿布思虽然失败被俘,然后在长安被李隆基下令斩首,但是他的部族并没有被完全消灭。这些战败的部族在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回到故地,因为故地已经被回纥汗国占领。安禄山利用他们走投无路的机会,派人招揽了这些异族的军队,使其成为自己麾下的精锐部队。由于得到阿布思所部的军队,安禄山的实力膨胀,很快超越了周围的其他节度使,具备了叛乱的可能。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和阿布思叛乱让唐朝损失极大,而在此消彼长下却让安禄山看到了出兵的机会,让安史之乱成为可能。

就唐朝军事力量对比而言,最强大的军镇都在西部和西北边境,安禄山的三大军镇则次之,而剑南、河南等内地军镇完全是处于兵力空虚状态。怛罗斯之战使安西四镇精锐损失殆尽,河西节度使麾下也受到影响。阿布思叛乱使朔方军被重创,北庭都护府也受到相当程度的打击。

可以说在西部和西北军镇中,实力相对完好的就只剩下陇右节度使。至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全国军镇有近五十万职业军人,但在安禄山麾下的平卢、范阳和河东三个军镇就聚集了近二十万精锐。这样的兵力对比,再加上中原兵力空虚毫无战备,安禄山岂能白白放过这个机会?

从军事角度看,安禄山趁着中原兵力空虚,西北遭受重创的时候出兵南下,一口气攻陷长安,其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他能势如破竹的攻占洛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关中虽然有潼关之险要地势,却没有身经百战的精锐军队,面对安禄山的叛军也是不堪一击。

史实中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都是一代名将,却接连败在安禄山之手,就是因为新招的军队难与精兵匹敌,实战中一触即溃。因此在战争初期,从局势和兵力上看安禄山都是占尽上风的,这也是他敢于挑战唐朝的底气所在。可唐朝毕竟是世界帝国,一旦缓过劲来,其深厚的战争潜力,足以扭转不利的局势。

1 阅读: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