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主演的《玫瑰的故事》:以爱为笔,书写女性自我追寻之路

顿嘉看娱乐 2025-02-22 08:44:34

刘亦菲主演的《玫瑰的故事》,以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画上句点。画面中,黄亦玫跨上摩托车,在广阔的公路上疾驰,她的长发肆意飞舞。身后是四段刻骨铭心的爱恋,眼前是满是未知却充满自由气息的天地。这部改编自亦舒同名小说的剧集,凭借极具争议的开放式结局,打破了传统都市情感剧的固有模式,将女性对自我的探寻升华到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维度。

一、爱情的终点站:从 “被选择” 到 “主动切割”

黄亦玫的四段感情,恰似一面多棱镜,将当代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困境与觉醒清晰映照出来。

庄国栋(彭冠英 饰)代表着 “欲望的启蒙”,这段源于生理吸引的关系,最终因男方强烈的控制欲和对情感的漠视走向破裂。剧中以 “长发公主” 的故事来隐喻黄亦玫被囚禁的状态 —— 庄国栋以爱之名,切断她的经济来源,限制她的社交自由,甚至在她砸碎花瓶时,也只是冷漠旁观。直至黄亦玫觉醒,如挣脱高塔束缚的乐佩一般,破茧而出,重获新生。

傅家明(霍建华 饰)作为 “灵魂伴侣” 短暂登场,却因绝症匆匆离去,成为推动黄亦玫蜕变的关键因素。她继承了傅家明的冒险精神,学骑摩托、学飞行,将这份爱情转化为滋养生命的养分,而非禁锢自己的枷锁。

何西(林一 饰)象征着 “未来的可能性”。面对年轻飞行教练热烈的告白,黄亦玫果断拒绝承诺,坦言 “不确定才是未来最值得期待的地方” 。这场告别没有泪水,只有洒脱的挥手,意味着她已经不再执着于爱情的归宿。

最值得细细品味的,是她与方协文(林更新 饰)的最终对峙。方协文曾以 “种蒜代替插花” 的行为,否定黄亦玫的精神世界。在生日宴上,当他试图与黄亦玫复合时,黄亦玫以 “爱情是单程线” 的态度,彻底结束了这段关系。剧中通过方协文吞并股份、暗中监控等细节,深刻揭露了以物质捆绑为实质的婚姻本质。而黄亦玫的拒绝,无疑是对物化女性这一传统观念的有力回击。

二、改编的野心:从 “男性凝视” 到 “女性叙事”

相较于原著,剧版《玫瑰的故事》进行了三处具有颠覆性的改编。

黄振华与苏苏的婚姻救赎

原著中以离婚收场的哥哥嫂嫂,在剧中走向了和解。苏苏(万茜 饰)勇敢地将性侵自己的继父送进监狱,实现了自我救赎。

而白晓荷之子与黄振华容貌极为相似的隐晦设定(年龄相符,白家又刻意回避生父身份),既讽刺了男性在情感关系里的逃避行为,又以 “不破坏现有家庭” 的留白处理,保留了现实主义的色彩。

年代感的消解与议题的重构

借助智能手机、QQ 视频等现代元素,剧版将故事从 80 年代转移到当下。这种 “去年代化” 的处理方式虽因细节不够精细而饱受争议,却巧妙地突出了女性困境跨越时代的共性。无论是庄国栋的 “精致利己”,还是方协文的 “以爱之名囚禁”,本质上都是权力关系在当代的变体。

从 “被观看” 到 “主体性” 的视觉革命

导演汪俊有意淡化对刘亦菲美貌的消费式展现,转而运用大量特写镜头,捕捉她眼神中的细微变化:砸庄国栋家时的愤怒、与傅家明诀别时的心碎、拒绝方协文时的坚定…… 这些瞬间让 “美” 成为角色内在力量的体现,而非被物化的符号。

三、争议与启示:当玫瑰不再需要花瓶

尽管豆瓣 7.4 分的评分里,多少包含着观众对剧情漏洞(如年代道具穿帮、配角逻辑不合理等)的宽容,但观众普遍认可这部剧的核心价值。

“自由比归宿更珍贵”:黄亦玫最终没有选择任何一个男人,而是以飞行员的身份在天空翱翔,这暗示着真正的归宿是对自我的完全接纳。

“爱情是路径而非终点”:四段感情就像四门必修课,教会她识别控制、接受短暂、拒绝妥协、享受孤独,最终实现从 “被爱者” 到 “主宰者” 的转变。

“美貌可以是武器,但智慧才是铠甲”:当关芝芝(蓝盈莹 饰)指责她 “勾引未婚夫” 时,她的沉默与淡定,恰恰验证了亦舒笔下 “真正的美人从不自证” 的生存智慧。

结语:永不凋零的荆棘之歌

《玫瑰的故事》的结局或许会让期待 “大团圆” 的观众感到遗憾,但正是这种拒绝闭合的叙事方式,让黄亦玫的形象跳出了言情剧的框架,成为当代女性主义的文化象征。当片尾她骑着摩托驶向地平线时,观众看到的不再是等待被拯救的公主,而是一位亲手摘下皇冠,以荆棘为宝座的女性。她的自由,不在于选择何种爱情形式,而在于永远拥有说 “不” 的权利与勇气。

0 阅读:3

顿嘉看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