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春公子
现在最新的情况就是,中国越来越开放包容,而美国则是越来越封闭又自大!
真正的技术主权,不在于闭门造车的隔绝,而在于开放竞争中锻造不可替代性。美国的技术铁幕或许能延缓中国个别领域的发展速度,但跨国公司用资本投票的选择、市场规律对政治干预的消解、以及中国创新生态的内生韧性,正在重塑世界新规则。
全国两会提出的2025年GDP增长5%目标,并非简单的数字承诺。其背后是科技创新的加速突围:人工智能模型参数突破百万亿阈值,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初现规模效应,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大关。正如西班牙《经济学家报》所言,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型,这种结构性转变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

3月23日至24日,80余家跨国企业代表齐聚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苹果、西门子、宝马等企业高管在"全面释放发展动能"主题下,签署了总价值超4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沙特阿美宣布在华新增300亿元石化项目投资,辉瑞计划在上海建立亚太区最大研发中心。

但就在峰会闭幕次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将浪潮集团旗下六家子公司纳入“实体清单”,禁止其获得美国技术。这是特朗普政府2025年上任以来首次调整制裁名单,距离其将浪潮集团母公司列入清单仅两年。这一时间点的选择充满象征意义:美国试图以技术封锁对冲中国开放红利,重塑全球科技权力格局。
美国商务部的制裁文件直言不讳,浪潮通过“获取美国原产物项支持超级计算机开发”,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这实则是要遏制中国在算力领域的追赶速度。中国2024年算力规模已达300 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占全球35%。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直言,此次行动是"贸易协议附加出口管制条款"战略的延续。这种将技术遏制嵌入经贸框架的做法,标志着对华科技战从应急反应转向制度性压制。值得警惕的是,美方同步扩大"涉军"实体清单,将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等民用企业纳入管制,其"长臂管辖"正加速泛化。

中国允许外资进入零售、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星巴克在华开设6000家门店,沃尔玛掌控中高端零售市场;而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华为、TikTok,中资在美金融、科技领域投资不足美国的1/10。这种“中国开放全产业链vs美国选择性封闭”的对比,揭示了霸权逻辑的排他性本质。
现在一众跨国企业的“用脚投票”绝非偶然,而是市场规律对政治操弄的无声胜利。当美国沉迷于“长臂管辖”和“盟友收割”时,中国正以制度型开放重构全球治理规则。特斯拉CEO马斯克曾说:“与中国脱钩,意味着与未来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