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新能源电动汽车进入国际市场,特斯拉遇到的是欢迎,为什么轮到中国车企,待遇就不一样了?
近期,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名为《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的法案,规定电动汽车的电池必须具有“碳足迹声明和标签”和“数字电池护照”,电动汽车的电池才能够进入欧盟市场。并且进一步规定“谁生产谁负责”,也就是说,电池的生产商得自己解决电池的回收问题,电动汽车的电池报废后必须得运回生产国处理。虽没有指名道姓,可对占了六成市场份额的中国车企极为不利。
而就在前几天,美国政府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由25%提升到100%。这项政策已经毫不掩饰,就是想把中国电动汽车拒之门外。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对特斯拉开放包容的态度,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在特斯拉遇产能危机时,中国上海向其敞开了怀抱,2019年开工,实现当年量产,在一定程度上拯救特斯拉于危难之中。4月2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关于汽车数据处理4项安全要求检测情况的通报(第一批)》,其中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两款国产车符合合规要求,特斯拉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符合该要求的外资品牌。
相比之下,欧美对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态度为何如此小气?实际上,不止于汽车和电池,之前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太阳能光伏板。
欧美忌惮的,一定是他们认为将产生威胁的。威胁的目标主要是自己的核心能力。
上次是华为,这次是比亚迪,上次是信息技术产业,这次是汽车产业。
套路还是那个套路。
上次说偷技术,这次没说偷技术,因为中国电动汽车确实起步早,偷也没地方偷,所以这次再说偷,明显不合逻辑。
此事从另一个角度看,不管哪个国家,只要认真搞技术,只要真金白银地投入,就能领先,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技术人员的素质与欧美大致同等。
上次说偷技术之后而控制芯片,试图从源头制约我们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在汽车领域,控制芯片很难奏效。
因此这一次,欧美只能越过这两个流程,直接在生产环节找问题。
工资低于欧美、加班时间长等问题确实存在,但并不是中国汽车成本低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门类最全的国家,我们不仅有成本优势,也有规模优势,更容易形成新的生态系统。当然,我们也应该适时提高工人工资,控制加班时间,让产业工人分享几十年的成果,不给欧美制裁我们的借口。
为何欧美如此惧怕我们的光伏发电板、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其实惧怕的就是这背后强大的制造业。我们今天电动汽车的成就,是中国制造业厚积薄发的产物,欧美害怕的正是这点。